一、马斯洛其人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论”。196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亚伯拉罕·马斯洛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戴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7),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多种需求,这些需要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可按其性质由低到高分为七个层次:
(一)生理需求
是指维系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二)安全需求
是指寻求受保护与免于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安全需要,如希望拥有交通安全、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
(三)社交的需求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
(四)尊重需求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五)求知的需要
指探索、摆弄、实验、阅读、询问等个体对已、对人、对事物变化中所不理解的,希望获得理解的需要。
(六)审美需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有对周围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欣赏。
(七)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往往会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获得成就感。马斯洛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的人处于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觉。
注:一般说来,平时讲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时,往往只说到五种,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从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看孩子成长的需求
如果你是聪明的家长,肯定很容易理解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但是明白归明白,能否做到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不可否认,育儿是一项纯粹的技术活儿。不信吗?如果你掌握不了技术知识,盲目地瞎干,肯定容易出问题。让我们看看周围的诸多家长,有多少掌握了育儿技术本领的呢?如果问问你,可能几个问题就考住了。因为你压根就没有把读过的有关家庭文章或者书籍变为自己的理解,静下心来理出一个头绪。
(一)用构图来排列需求
从这幅构图来看,不同层次的需求是有其规律的,也是一个由低到高发展的过程。
(二)从家庭教育角度去解读马斯洛的层次理论需要
1、生理需要求为第一需要。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除少数贫困家庭之外,大部分孩子都不再为生理需求而苦苦挣扎。如此说来,第一需要基本没有问题。
2、安全的需要为第二需要。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你时刻在为孩子的安全成长保驾护航。诸如交通安全,免受暴力侵害,饮食安全,运动安全等,这些可能大部分家长都能做好。但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如果我问问你这个做父亲,或者做母亲的,你本人拥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吗?比如你是否为孩子的成绩而焦虑?你是否为孩子在校成绩排名而焦虑?你是否为孩子不认真学习而烦恼?你是否为孩子不听你的话而恼怒?不可否认,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只要你不懂家庭教育,又看不透学校教育的种种问题,你肯定内心七上八下。只要有风吹草地,你就会惴惴不安,比如老师电话投诉你的孩子没有完成家庭作业,比如你孩子在学校违反纪律,比如你孩子成绩不理想,你肯定内心火上房一样急,对吧?当你这位家庭教育责任人尚且没有心理安全感时,你能否给孩子提供一份心理安全感呢?答案很简单——绝对不能。
3、归属与爱的需求为第三需要。很多家庭的孩子其实并不幸福,因为大多数孩子是生活在父母的无限期望与梦想之中,孩子从小到大都在为完成父母的梦想而努力着,这话你想想,有没有道理?当一个孩子没有自己的梦想时,就成了一具具玩偶,失去了自我。归属感是什么?是一个孩子时时刻刻感觉到自己在父母身边,在老师身边,在玩伴身边有一种被接纳的感觉。可仅拿孩子的家庭归属感来讲,就有很大的问题,比如很多父母看不得孩子犯错,不管小错大错,只要犯了,就一顿斥责、批评、打骂。以此试图让孩子不再犯错,或者少犯错。这种简单而盲目的管教方式,并不是真正的教育,因为你没有教会孩子如何认识错误,没有教孩子正确做事的方法,孩子有时挨了打还不知道错在哪的现象就成了很常见的事。骂多了,打多了,斥责多了,最后会导致一个孩子精神上的麻木,自然精神上的归属感也就消失了,只剩下物质上对父母的依赖。没有归属感的孩子,内心是绝没有爱的感受,这样的孩子有多少会对他人付出爱呢?
4、自尊的需求为第四需要。很多父母常把孩子当成满足自己自尊的工具,孩子成绩好了,或者在某些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了,家长就特别骄傲,好像自己有多么伟大似的。事实上,孩子所有的努力,你只是付出了你应该做的,你应该让孩子自己产生自豪感才对,而你则只需要用欣赏的目光审视着孩子的成长。当你身为育人者没有摆正位置,没有扮演好自己角色时,你就会常忽略孩子对自尊的需要。每一个孩子在出生后,除了智力和疾病的原因之外,几乎都处于同一起点,为什么后天的教育和成长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性呢?在我看来,问题绝大多数出在家长身上,因为你没有围绕孩子的自尊需求去鼓励孩子,也没有用适当的欣赏方式去激励孩子去努力。相反,却在一起起不当的批评和斥责声中,让孩子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慢慢地,你看到就是孩子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面对自尊需求,需要父母们认真去思考了,就如你维护你的自尊一样,不妨换位思考一番。
5、求知的需求是第五需要。在很多父母看来,孩子上好学就是求知的全部!你错也不错啊?如果单纯靠课堂的机械灌输,孩子学的那点可怜的知识,根本满足不了成长的需要。我一直强调,一定要关注孩子每次问的为什么?要经常利用亲子陪伴、亲子游戏、亲子阅读的机会,引导孩子随机获取知识,别看零散的知识,日积月累,慢慢就会让孩子认知和理解能力获得极大的提高。还比如人际关系这将影响孩子一生的能力培养,是从幼儿时期就已经开始发展了,但是在很多家庭之间的互动,群体之间的互动正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孩子课余时间,大都被送去兴趣班学习了,没有了玩伴儿的孩子,孤独感从小便已经开始了。当某一天,孩子因为失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时,只要和品行较差的玩伴儿一起长玩耍,极易就学会了他们身上的坏品质和坏行为习惯。成长中的阅读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接触大自然是锻炼孩子的观察力、想像力、听力的重要途径,与玩伴的关系是今后选择与什么样人群并且融入其中的重要途径。
6、美的需求为第六需要。美是赏心悦目,美是开心的欢笑,美是得体的穿着打扮,美是语言的优美,美是知道感恩与包容,美是无数积极元素的整合。但看看我们很多家长,你行为美么?你心灵美么?你道德品质健康向上么?当你还在为无数的欲望而无穷尽的追逐时,实际上你的内心世界已经没有一片宁静的蓝天了,你的浮躁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你的家庭,你的孩子教育了。当然,有些家长常会为自己找借口,现在生活压力这么大,我哪有时间去关注孩子对美的需求满足呢?其实,孩子对美的需求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在很多时候就是靠你去发现美的事物,并引导孩子去观察,通过教育影响来让孩子心灵深处植根美好的事物,让他们尽可能不去埋怨周围的一切不公平,不去找理由发牢骚。但是身为父母的您能做到吗?你回到家里谈话的话题中,有多少是包涵着美呢?夫妻之间的矛盾与纷争没有美可言,对老人的不满没有美可言,对同事之间的利益不均和不满没有美可言,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愤恨没有美可言。那么多不满你拿什么去让孩子获取对美的灵感呢。
7、自我实现的需求为第七需要。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实现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比如有的孩子自己动手组装了一件玩具会特别自豪,有的孩子完成了学习任务而非常开心,有的孩子与小伙伴在一起追逐嬉戏会特别满足,有的孩子在规定的时间里看完了动画片,用完了电脑游戏就很兴奋,有的孩子完成画作、弹完钢琴、练完书法、下完几盘棋后等会感觉心情特别舒畅,实现这些都是自我实现需求的外在表现。但是很少有家长会从孩子自我实现后的心理感受与孩子做专题的交流,当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在不断挑战自我,并获得进步与提高时,也就不会为自我实现而有目的地去继续努力了。相反,孩子在重复不断做一些事情的过程中,常会被老师或者父母挑毛病时,慢慢就感觉自己正做的事很无聊了,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兴趣,甚至在督促之下产生心理拒绝。
四、希望父母们从马斯洛需求理论中去感悟育儿的脉络
今天我把马斯洛需求理论拿出来与各位家长分享,真正的目的是给你提供一种思路,让你用科学的方法去面对孩子的教育。
育儿需要稳定的情绪,需要有持久的耐心,需要有专注的思考,需要拿起笔记录,需要从孩子成长中去洞察和发现。如果你整天忙忙碌碌,缺乏育儿的连续性,你肯定无法发现育儿中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