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圳客
最有态度的城市新媒体。为2000万城市奋斗者提供归属感,只有不甘平庸者才会喜欢的精神指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手游那点事  ·  3家中国公司跻身日本收入Top10,米哈游拿下前三 ·  2 天前  
手游那点事  ·  一家北京厂商拿下1月收入Top5,仅次于米哈游 ·  昨天  
手游那点事  ·  腾讯网易坐实了“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  3 天前  
手游那点事  ·  今年腾讯根本没得输!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深圳客

有时候觉得深圳小孩有点“可怜”

深圳客  · 公众号  ·  · 2024-03-13 20:30

正文




在深圳,最疲 惫的人,可能 是每周穿梭学校和各种培训班的深圳孩子。




深圳的小孩,不敢放烟花。


注意,是不敢。


今年过年有家长带孩子回到湖南老家,在这个著名的烟花产地,看着家家户户成车随便放的烟花,漫天的绚丽和彻夜的声响,让孩子吃惊: “哇,这个世界原来还可以这样”。



“有时候看着挺可怜”


孩子从小在深圳长大,几乎没有见过这种场面,过年没有畅快放过烟火、点过鞭炮,也几次跃跃欲试,就是不敢点燃。


当看着老家别人的孩子快放完回家了,深圳孩子终于鼓起勇气,点燃了引线。


嘭!


深圳的小孩,不敢放烟花

孩子天性在那一刻也被释放,被点燃,映着火光,孩子脸上浮现从来没见过的快乐。


那一刻忽然觉得,深圳孩子有点可怜。深圳孩子,从小见惯了各种主题乐园统一鸣放的烟花,但只有自己亲手放的烟花,才是嘉年华,这种体验和愉悦感远胜之前。


有些深圳孩子都快长大了,可能都没有这样尽情放过一次烟花。就像他们暑假没有下河摸过一次鱼,被大人丢进商场里千篇一律的人工乐高,就算是拓展和探险了。


深圳孩子有点可怜

我们常说,深圳孩子,不是在游乐场、公园,而是在商场长大的。被丢进来的孩子,互相伴随,共同无聊。


尤其到夏天,商场以提供的冷气的名义,给孩子提供各种培训和兴趣班,无聊加无聊。


在商场里长大 本身就是商业消费环境 和城市公共生活 下的产物,是 城市 生活的一种模板,是现代都市生活在 孩子 身上的投射 和反噬,也是这些年 父母对教育焦虑的一种转化。


深圳孩子,不是在游乐场、公园,而是在商场长大的

等他们长大,孩子的童年色彩构成之一,可能就是爸妈开车送我去商场上早教课。


深圳孩子,他们出生在这个全国最卷的城市,面对最卷的家长,他们在精心设计的环境里成长。


比如,商场之外,深圳号称千园之城,大大小小的公园里,常会看到一群跳广场舞的老人,却很少看到肆意追逐玩耍的孩子。


以至于有人说,深圳老人比深圳孩子更活泼自在有童趣。


深圳孩子,他们出生在这个全国最卷的城市

比如,深圳孩子整体太文明了,太文静了,平时穿衣服每天干干净净,手上没有泥巴,脚下没有逾矩,淘气的熊孩子少,听话的好孩子多。


比如,深圳孩子里越来越多“小大人”,平时讲话好似跨越了年龄,或一板一眼,或语出惊人,超纲的不仅是学业,还有各种日常,一副大人模样,早熟得叫人心疼。


在足球赛场上写作业的深圳小孩

比如,深圳孩子,不少是三人小家庭,当被父母责备管教委屈时,只能偷偷一个人躲进自己的房间 ,偷偷掉眼泪,而不是像大多数家庭那样钻进爷爷奶奶的怀抱……

有时候深圳孩子的可怜,就藏在这些过于日常而被理所当然的细节里。


深圳孩子的出厂设置:

被规训,过早熟



在深圳,最疲惫的人,可能不是996的打工人,而是每周穿梭学校和各种培训班的深圳孩子。


每周日的地铁上,经常看到拖着大大行李箱的深圳孩子,他们表情和地铁上匆忙的大人一样麻木,眼睛里明澈很少,肩膀上背包很重,看不出这个年龄应有的朝气和活力,散发着一种长期透支又无处释放深深倦怠感。


眼睛里明澈很少,肩膀上背包很重

了解这座城市的人都知道,在深圳,中考的竞争程度要远远比高考惨烈得多得多。


这种压抑和明卷,这些年早已从初中蔓延到小学,甚至蔓延到本该玩耍的学前班。


我们常说,深圳孩子和内地城市的孩子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在深圳接收到的是最前沿的信息,眼界和见识明显会有差别,深圳家长常以此为傲。


这种压抑和明卷,这些年早已从初中蔓延到小学

记得年前在地铁和国际有人飙英语的那位深圳“小孩哥”,一度成为全国热搜和城市话题,城市和家长又收获一波自豪。后来有记者采访,班主任介绍这位同学,“内驱力强,小小年纪就有目标,合理规划时间,定力足,不受环境影响”。


啧啧,听来可怕,这可是在成年人都很难做到的境界。深圳孩子被规训被催熟如此,对孩子的天性来说,这实在不是一种骄傲。


总说深圳孩子视野开阔,“小孩哥”英语很溜,但更多普通的深圳小孩早早就被规训。


飙英语的那位深圳“小孩哥”

一个细节是,深圳孩子过走路,不会奔奔跳跳,因为安全,也因为习惯。他们从小习惯了听老师和家长忠告靠边走,逼仄又人车不分的马路,早把孩子规训得稳稳当当。


适龄孩子们被几点一线地各种安排,这种默认的被规训,不仅是生活方式,还有心理。


童年即被精密安排的深圳孩子,从周末到假期,20分钟的早餐、30分钟去培训班的车程、40分钟的课程……那些连周末都被父母的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孩子,缺少家人陪伴,过早从家庭推向了机构学校。


适龄孩子们被几点一线地各种安排

如果被安排是命运,那被规训、无野趣,就是深圳孩子的出厂设置。


从小过马路看车看道,不乱跑,早早被文明化,精心的人工绿化和自然的野趣是两回事。


如我们这些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家长,童年是在田垄上跑,在山间跑,在河里自学游泳。会“嗖嗖”爬树,会自制“鱼竿”,会捉野蜜蜂,会在山顶追鸟,会在草地上美美睡一觉。


被规训、无野趣,是深圳孩子的出厂设置

小时候做过“熊孩子”,敢于尝试和探索各种新鲜,这种基因会伴随一生,相比如今商场里长大的孩子,身上少了一股野趣和张力。


被规训的孩子,可能有各种为现代父母所认为的优秀,但同时也上演了各种成长里的遗憾。

比如深圳小孩几乎人手一枚的电话手表,“碰一碰”加好友,从幼儿园开始,过早介入社交,如成人一般,营造朋友圈人设,组建圈子……


深圳孩子身上少了一股野趣和张力

深圳孩子就像著名的深圳校服一样,为人所称道和羡慕,但藏在统一制服下的单调无趣,恐怕只有孩子自己知道。


在“鸡娃”中长大


深圳孩子这些年肉眼可见变多。


深圳人能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2019年深圳以21.68‰的出生率占据全国293个地级市的榜首。这两年出生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平均每年有超过十万的孩子出生在这里,成为新“深圳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