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国馆(ID:guoguan5000),学术中国经授权发布
文 | 国馆 编辑:学妹
我的大学同窗小金,来自云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家境特别贫寒。
好在他读高中的时候,学习极度刻苦,他凭借那股用功劲,把高考要求的知识点,翻来覆去琢磨透了,终于能考上重点大学,成为他们村第一个大学生。
乡里乡亲都把他看成天才一样的人物,为庆祝他考上大学,还特意为他放了好几串鞭炮。
小金也自觉才智过人,于是怀着满满自信心,走出小山村,向着更美好的前程奔去。
然而,上了大学后,认识了一堆来自大城市且家庭出身不错的同学,顿时自信心就被破灭了。
这些同学大多见多识广、多才多艺。
同学们讨论起时事问题,聊起各处旅游的见闻,争相表达自己独到见解的时候,小金啥也不知道,完全插不上话;
迎新晚会前,人家会点钢琴、吉他、唱歌的,都踊跃报名,想要在晚会上秀一下自己的才艺,辅导员来问小金有啥才艺,小金却只有尴尬摇头的份;
家境好的同学说话总是声音洪亮,充满自信,小金却不敢和人聊天,说话声音细如蚊蝇,总是一副畏畏缩缩的模样。
图片来源:网络
论见识,小金懂得如何给母猪配种,如何正确掰苞米,放牛时如何让牛吃到更好的草,但没人来和他讨论这些问题;论才艺,云南山歌他半句都不会唱,他唯一觉得还算有点信心的才艺,就是做数学题,不过总不能去迎新晚会上表演做题吧;论形象气质,自己穿得如此寒酸,穿着上哪里还讲点审美搭配,自己都开始有点看不起自己……
小金和来自大城市、家境好的同学,在智力上,肯定没啥差距。可是,在见识、才艺、气质上的差距,那可不是半点的事。
不同社会阶层的烙印,深深地打在他们的身上,无论大家再怎么无视,这些差异都客观存在着的。
但他能来到大学,感受到这种差异,比窝在小山村里,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恐怕要幸运得多了。可喜的是,小金得益于大学这个平台,有了更多发展的机会,毕业后在大城市定居下来,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工程师。
图片来源:网络
小金能够改变命运,还得多亏有了高考这个制度。
不过,围绕着考试运行的教育模式,也即“应试教育”,在中国的舆论场中,已经被批烂批臭了,仿佛中国社会的一切问题,就是应试教育这棵毒草导致。
批评者希望看到的,是要用素质教育去取代应试教育。
但学者郑也夫说:“应试教育是什么谁都明白,而素质教育是模糊的,其本身的模糊导致其目标和手段都不够清晰。笔者看到多数素质教育的说法中都包括两个‘全’,其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其二是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因未见其细则,仍觉恍惚。”
“素质教育”这个大旗打得好,也要落到实处。你说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总得有衡量的方法吧。何况优质教育资源,总是稀缺的,什么样的学生有机会获得这些优质资源,总得把这个标准定清楚了吧。
别着急,标准的事,肯定有人迫不及待地说出来。
韩桐彦在《素质教育》中说:“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
教育学者熊丙奇也呼吁,高考不应该回到分数评价,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否则不利于鼓励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
然而,不知这些教育专家们有没有想过,一旦把这样的素质教育标准落实下去,一旦让高考的评价体系多样化,最不利的恰恰就是小金这种寒门学子。
这一套东西提出来,摆明针对的就是小金这种除了考试,其他啥也不大懂,啥也不大会的学生。
图片来源:闲云野鹤
提起素质教育,许多人要大力推崇英美澳等西方国家,以其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典范。
在很多人眼里,国外教育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在国外,学生成天自由自在,不被灌输那么多知识,没有写不完的作业,每天都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其实这只是一般的公立学校的情况。而在收费极高的精英私立学校,则是另外一种风景。
如在英国著名的精英学校伊顿公学,从星期一到星期日,学生们有学不完的知识,听不完的讲座,参加不完的活动,同样累得要死。
在国外,精英和平民接受的是完全不同的所谓“素质教育”,前者是什么都得学,后者是自个儿自生自灭。前者培养的是中流砥柱的精英,后者培养的就是混吃等死的庸才。
在读书阶段,所谓的“素质教育”就帮忙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的功能。
更要命的是,他们的“高考”也不同于中国的高考制度,更符合素质教育“多元评价”的标准。
以美国为例,虽然他们也有SAT考试,但只把分数达到及格线作为申请大学的必要条件。美国大学要录取学生,要看学生的多元能力,他们参加了啥课外活动,有没有做啥科研项目,有没有大公司实习经历,有何特长,有什么人的推荐信,等等。
像美国的一流大学,常常拒绝录取SAT高分的学生,如普林斯顿大学在2009年就拒绝了一半以上的SAT成绩接近满分的申请者。
但这些多元能力,都得靠花钱堆出来。对于贫寒家庭的学生来说,没钱,没权,没人脉,结果就是,出头的机会越来越少,地位上升的路被堵得死死的。
研究显示,美国包括常春藤盟校在内的38所名牌大学,来自收入1%顶层富家子弟的总数竟然超过全美底层60%穷人家的孩子。越来越多的低收入阶层的学子,没法接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从而这一生与薪酬更高的职位无缘,丧失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图片来源:泡鱼儿
但在中国,教育始终承载着这样一个功能:即要帮助底层,通过奋斗实现社会地位提高,给他们一个能出人头地的机会。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多少古代学子寒窗苦读,不断追寻的梦想。而这种梦想要实现,恰恰是凭借科举这种考核手段相对死板的考试制度。
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世家大族垄断了主要社会资源,让贫寒子弟少有出头的机会。
一旦专家们提倡的看似美好的所谓“素质教育”实施起来,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建立起来,无疑让千年来留给社会底层那点不宽的上升渠道,被完全堵死。
我们迟早会变成,英美那种阶层壁垒分明的社会,精英和平民完全生活在不同的两个世界。
诚然,素质教育也有很多好处。但在本来教育资源就严重不均衡的当今中国,高呼所谓的素质教育,不考虑到阶层流动的必要性,那基本上就是别有用心。
而这些高呼“素质教育”,高呼“高考评价体系多元化”的人,很多都是当年高考制度和应试教育的受益者。他们也正是通过高考,从乡下走出,走到大城市中,过上了体面的生活,混成了人模狗样。但他们现在却为自己的后代打算得精细,希望变更制度,为自己的孩子清除一大批来自底层的潜在竞争对手。
而其他无权无势的屌丝们,屁股和脑袋是分离的,也在为有利于别人的教育改革摇旗呐喊。曾经,他们高呼义务教育阶段老师传授的知识太多,学生的负担太重,结果减负减下来,原本便宜的教育服务,你得在公立学校之外的辅导机构去花更多的价钱购买,把自己给坑惨了。
而一旦高考评价体系发生根本性的改革,一旦不拼分,改成要拼爹,试问作为学生,你们有一个好爸爸吗?作为家长,你们是子女们需要的好爸爸吗?
要是不是,你们瞎嚷嚷个啥呢?
图片来源:泡鱼儿
图片来源:网络
▷国馆:最中国的文化微刊。用文化修炼心灵,以智慧对话世界,在这里,重新发现文化的魅力。
《质化研究理论与方法—中国质化研究论文精选集》
▼
▲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