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  ·  甭管看不看,码了再说?| 睡前聊一会儿 ·  20 小时前  
求是网  ·  讲求科学方法 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 ·  21 小时前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孙立平:早下了一个出口:我最近想到的一个比方 ·  3 天前  
人民日报评论  ·  少了“黑话烂梗”,就不会说话了? |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评论

甭管看不看,码了再说?| 睡前聊一会儿

人民日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24-10-30 21:50

正文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晚上好。
“这些果蔬汁一定要收藏起来,掉秤很快!”“一篇搞定英语核心语法,收藏备用!”“写材料常见‘单押’‘双押’词汇,赶紧收藏起来!”……上网冲浪时,每每看到这样的标题,是否总会有“一键码住”的冲动?不过,回溯过往的那些“先码再看”,又是否直至收藏夹“落灰”都从未打开过?有人戏称其“网络收藏家”,有人归结为“数字囤积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儿。
从美容护肤、减肥健身、日用百货等产品推荐类的“安利帖”,到户外探险、考公考学、美食烹饪等技能提升类的“攻略帖”,收藏夹里仿佛储备了无穷知识,“码住”时想着“以后说不定有用”,怎料码完后直接永久遗忘。有网友曾发起“我好像有数字囤积症”的话题,大家纷纷在话题下分享自己的囤积“症状”:数据从10g到100g,手机从4g换到256g,空间怎么都不够用……过去,我们对长辈们爱收藏空纸袋、塑料瓶,甚至专门辟出空间藏这些“垃圾”的行为不屑一顾;反观自己,从小时候的糖纸、卡牌到如今的奶茶袋、快递箱,再到数字时代的帖子、照片和视频等,爱囤积的习惯似乎已经延伸到数字空间。
今天,这些热衷于囤积数字信息文件的个体,还有一个格外可爱的名字——“数字仓鼠”,他们总是乐此不疲地在赛博空间内囤积着自己的“精神食粮”。其实不难解释:有点价值的信息、暂时来不及学习的知识,可能一转眼就消失在数字海洋里,码住就保住了主动权;又因为信息获取和存储的便利,难免导致数字信息的过度积累。

图片来源:北青网

由于缺乏系统及时的梳理,“落灰”收藏夹里的数字信息往往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可细细回顾,或许也能捋出几分往日生活的点滴痕迹:琳琅满目的“干货”资料唤醒的是那个渴望成长的自己,亮点纷呈的旅行攻略打动的是那个向往远方的自己……很多人明知收藏夹里的东西用处已经不大,却又总是不忍一删了之,仿佛害怕随着记录的消失,记忆也随之留下空档。
为了让自己的收藏夹不再吃灰,有些网友当起了“吹灰人”,打卡督促自己定期整理收藏夹,激活被尘埃掩埋的“宝藏”;还有网友建议大家从“数字仓鼠”转型为“纸质仓鼠”,将收藏的干货抄写在本子上,进一步加强理解和记忆。其实,不论是当“吹灰人”,还是做“纸质仓鼠”,其根本目的都是要在庞杂的数字信息中,学会整理和取舍。收藏夹中囤积的信息就像是数字海洋中的一片片贝壳,有意识地加以收集整理,或许就能连缀成一串项链,重新装点我们的生活。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有学者表示,在现代社会短短一天的时间内,我们大部分人接收到的信息量相当于生活在100年前的人在10年时间内所接收到的信息量。相比于浩瀚的数字世界,我们的时间、能承载的信息总是太少,同样的还有我们的“数字仓库”。日复一日地采撷,或许不及“一瓢”,但“空间严重不足”的手机、变卡的电脑、邀请扩容的网盘,仍会时不时提醒:该“断舍离”了。
这正是:
码了再看,再也不看?
数字囤积,亦需舍离。
大家晚安!
(文 | 曹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