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ioArt
BioArt致力于分享生命科学领域科研学术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及时报道和评论生命科学领域有料的动态,BioArt也是一个生命科学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舞台,循“自由之思想”与“独立之精神”为往圣继绝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BioArt  ·  Cell Metab | ... ·  2 天前  
BioArt  ·  Cell Metab | ... ·  4 天前  
生物学霸  ·  颜宁,拟获国家级荣誉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ioArt

第三届环状RNA研究论坛 | 第一轮通知

BioArt  · 公众号  · 生物  · 2017-05-28 23:59

正文


会议简介

环状RNA(circRNAs)是一类不同于线性RNA的内源RNA,它通过反向剪接形成闭合环状的RNA分子,它已成为国际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与焦点。

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积极投身于环状RNA领域的研究,潜心钻研、突破进取,涌现了大批优秀的科学家,获得了众多令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为了促进环状RNA最新技术的传播与发展,带动科研与临床应用的相结合,提供分享科研经验的平台,继成功举办两届环状RNA研究论坛之后,环状RNA研究组委会将继续邀请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针对当前研究热点及问题展开研讨,打造全新的2017年第三届环状RNA研究论坛。

我们热忱地邀请您与国内外环状RNA大咖们共同相聚广州,引领发展!


会议主题

1、环状RNA翻译蛋白;

2、环状RNA与疾病诊断;

3、环状RNA高通量测序与数据分析;

4、环状RNA与疾病关系;

5、环状RNA研究数据库;

6、环状RNA机制研究。


主办单位

环状RNA研究组委会


承办单位

广州吉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吉赛抗衰老研究所


媒体支持


会议日期

2017年7月7日-2017年7月8日


会议地址

广州翡翠皇冠假日酒店翡翠宴会A厅


论坛嘉宾

排名不分先后

杨柏华  教授

多伦多大学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实验医学和病理学教授,长期从事肿瘤的科学研究,在micro-RNA与肿瘤发生的实验研究领域有出色的工作,在灵芝活性成份抗肿瘤作用研究中也有杰出的成绩,是广东省引进的领军人才,小分子RNA研究领域国际知名专家。在Cell、Nature Cell Biol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0多篇,文章被引次数超过8400多次,H-index=55。

杨力  研究员

中科院德国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转录组RNA及其相关计算生物学研究。201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在终期评估中获得“优秀”。曾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中国科学院大学-BHPB导师科研奖,明治生命科学奖“优秀奖”,获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近年来主要建立计算生物学新技术方法体系,在外显子环形RNA生成加工及其多层次调控新机制、转录组RNA多水平差异调控及其分子基础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进展。迄今,在Cell、Nature等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58篇,近五年他引近3000余次。

王泽峰  研究员

中科院上海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

1994年在北京清华大学获得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本科双学位。1997年,在北京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获得硕士学位。2002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进行科学研究(Damon Runyon fellow)。自2007年起,在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担任助理教授,并于2013年升为副教授(终身教职)。2015年,实验室移到中国上海,并担任计算生物学研究所的所长。主要研究方向:RNA可变剪接的机理、RNA结合蛋白的合成生物学、RNA功能基因组学。

赵方庆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001年获青岛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学、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学士学位。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海洋微藻的进化基因组学。在此期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2006),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2007),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2)。2006年7月至2010年底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从事计算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研究工作。2010年10月被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聘为“百人计划”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计算基因组学。现为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联合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副秘书长,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 Hereditas, 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等国际刊物编委。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生物信息学和基因组学领域国际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单革 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候选人(2010)。先后在美国埃默里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RNA酶的共同发现人、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Sidney Altman博士。长期从事基因表达调控和非编码RNA功能及功能机理方面的研究。发现了新的非编码RNA类型、研究了新的非编码RNA功能、揭示了新的非编码RNA作用机理、探索了新的非编码RNA研究方法。实验室成立以来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2015, 2016),Nature Communications(2012),和P.N.A.S(2015)发表多篇非编码RNA领域的研究论文。

陈敏  研究员

汕头大学

美籍华人学者,汕头大学医学院长江学者实验室研究员。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肿瘤学博士。2001-2014年,就职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医学院德州医学中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肿瘤研究所和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高级研究员和助理教授。研究成果多次在肿瘤和心血管的国际会上宣讲,发表在肿瘤和心血管专业期刊:Circulation、Oncogene、Journal of Virology、FASEB jour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Human Gene Therapy Method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cology,引用300多次,总SCI影响因子70分以上。2014年回中国工作,期间在Oncotarget 、Oncogenesis and Cancer Letter 、Human Gene Therapy Method等SCI杂志上发表文章4篇,总SCI影响因子约10分。SCI杂志审稿人,审阅深圳市孔雀计划的专家。主持并参与国家和广东省的科研课题五项。

丁向明  研究员

加州大学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测序中心项目科学家,美国生物化学学会会员, 2008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遗传所,2009至2014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师从美国医学科学院王存玉院士,从事非编码RNA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肿瘤生物信息学的研究。2014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测序中心,从事二代测序信息学分析平台及大规模数据库的建立。2016年加入吉赛生物,吉赛生物首席技术官。参与多项美国NIH资助的研究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国际一流的成果,多篇文章发表于Science Signaling,Cancer Cell,Cell Reports,Nature Communications,JBC等高影响因子杂志,已被引用超过360次。曾为Cancer Lett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PLOS One等国际著名杂志担任审稿人,并被Cancer Letters评为该杂志杰出审稿人。

宋晓峰 教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项目培养对象。主要研究领域为基因组学与计算系统生物学。近几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一项,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一项,主持校级教改项目三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著名SCI检索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BioSystems等发表论文24篇,EI、ISTP收录论文30多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项,软件著作权一项。多次参与组织和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目前担任:中国生物医学物理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生物信息学与人工生命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陈俊霞 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86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1991年在华西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4年在大连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会员,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遗传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肿瘤转移及信号转导以及非编码RNA在膀胱癌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近年来在国际杂志上发表SCI文章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4项、重庆市科委2项及教委课题2项。

张弩 副教授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发病机制与综合治疗。主要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在Cancer Cell、Cancer Research、Neuro-Oncology、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国外知名杂志。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环状RNA翻译蛋白质的调控过程与生物学功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广东省国际合作专项、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专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三个三”人才支持计划等课题。

何春江 副教授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湖北省楚天学子,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会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会员。2009-2013年先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生物信息学算法设计和医学大数据分析,包括急性白血病的大规模预后标志物的筛选和统计建模,以及复杂疾病的microRNA、lncRNA及circRNA的大规模分析,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数篇,分别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 ,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Genetics Carcinogenesis, 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杂志上,引用次数共计3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大学自主科研基金等项目,参与卫计委传染病重大专项一项。担任Nucleic Acids Research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Genomics、Plos One 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Current Bioinformatics 等国际知名杂志审稿人。

持续更新中……


注册流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