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21世纪经济报道
21君陪你度过经济、投资里的漫长岁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专注业绩潜伏  ·  年报业绩预告超预期(12.22) ·  昨天  
有限次重复博弈  ·  索罗斯这个儿子Alexander ... ·  2 天前  
数据宝  ·  传来最新消息,全线飙涨! ·  3 天前  
第一财经  ·  好消息!降价约75%!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21世纪经济报道

没当地户口、车牌,别想再开“网约车”?北上广深,请三思!

21世纪经济报道  · 公众号  · 财经  · 2016-10-09 12:35

正文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21君~
走进经济生活里的一切


导读:昨天(10月8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发网约车细则草案。中国一线城市的细则,无疑成了其他地区的风向标。细则显示,“对网约车管理趋严”成为共识。

北京市申请《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的驾驶员,需要符合北京市户籍等条件;
→ 上海网约车需沪籍、沪牌;
→ 深圳网约车驾驶员持有本市户籍或者有效《深圳经济特区居住证》;
→ 广州要求网约车司机先通过出租车驾驶员资格考核。

相对而言,广州深圳的网约车新政较为温和,而北京上海的则较为严格。

意见稿一经发布,引发网友广泛热议,并被有些网友称为“史上最严网约车新规”。有网友认为,新规一旦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广大网约车用户和网约车司机。

一图看懂丨北、上、深网约车新政

在上图中未有提及的广州网约车新政,相对较为温和:

广州市交通委员会发布《广州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未提本地户籍车牌,要求具有本市公安部门核发的相应准驾车型机动车驾驶证。《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8年。 拼车次数每日不超过2次。


北京上海的新政草案,到底有多严?

北京和上海趋严的网约车新政细则的颁发,势必淘汰大量专车。


丨这个“大量”有多大?

依据滴滴方面披露的数据,以上海为例,目前从事网约车的车辆符合新轴距要求的,不足1/5;上海已激活的41万余司机中,仅有不到1万名司机具有上海本地户籍。也就是说,在上海,只有20%的车辆符合轴距要求,只有2.5%的司机符合户籍要求。

若加上车辆牌照、司机驾照等要求,乐观估计在上海也只有2%的专车符合要求,98%的专车将被淘汰。


丨对平台要求:争议不大


对网约车平台的要求主要是设立分支机构,要承担监管责任,这个争议点不大。


丨对车辆的要求:80%车辆不符合要求


在对车辆的要求上,除了此前征求意见稿里的要注册登记为“预约出租客运”性质和装载定位装置、报警装置外,还有两个要求值得关注:一个是,需要本市牌照,另一个是对车的排量、轴距都做出了具体要求。

这直接会把外地牌照的专车拦在门外,大量不符合排量的车清除出去。依据滴滴方面提供的数据, 以上海为例,从事网约车的车辆符合新轴距要求的,不足1/5。也就是说,单纯轴距这项要求,就会把80%的车辆淘汰


丨对司机要求:2.5%的司机满足要求
 


在对驾驶员的要求中,同样有两项要求大幅度提高了司机准入门槛:本市户籍,且需要有本市驾照。

这批人的数量有多少?同样来自滴滴的数据,以上海为例,已激活的41万余司机中,仅有不到1万名司机具有上海本地户籍,这还不能保证这2.5%的司机都持有本地驾照,车辆轴距都符合条件。


滴滴反应强烈:司机减少,车费“翻倍”

北京、上海细则的颁布只是个先遣信号,若之后的城市都以此为版本,那对滴滴们可是“毁灭”性打击。

一方面,滴滴目前的主要收入就是司机抽成、小部分收入来自广告和对车企的营销服务,虽然也开始在汽车金融等方面进行探索营收模式,但量都不大。另一方面,滴滴的商业模式建立在其C2C“平台”之上,若专车成为少数人的专属,则滴滴的估值空间将大幅度缩水。

细则一经发布,滴滴反应强烈,直指细则将导致车辆供给“骤减”、司机“大幅”减少、网约车车费“翻倍”。


滴滴公开信重点梳理


1、地方政府对网约车轴距、排量、车辆准入年限以及网约车驾驶员必须有当地户籍的规定,将导致:

1)车辆供给骤减。                       
2)司机大幅减少。
3)网约车车费翻倍。                     
4)出行效率大幅降低。粗略估算,等待时长将从目前平均5分钟延长到15分钟以上,同时因为供不应求,可能会再现司机挑乘客的情况。

2、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对车辆、司机门槛的规定,会让司机群体收入减少70%以上。

数百万网约车司机师傅或将失去目前的工作机会与收入,这也意味着数百万的家庭将失去重要的收入来源。

大量的网约车司机将面对失业打击,成为社会闲散人员,重新寻找工作,或将造成群体性危机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3、滴滴再次恳请各地政府在制定细则的过程中,能够听取行业和公众的意见,让群众有改革的获得感,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福祉,让百姓拥有一个更便捷、高效、畅通的出行环境。

其他平台反应不一:神州专车颇为乐观

丨神州专车对新政颇为乐观

以网约车的B2C模式著称的神州专车,对新政颇为乐观。神州专车副总裁臧中堂告诉记者,地方细则会增加企业一定成本,但对神州的影响仍在预期之内,新政对倚重私家车兼职的平台影响更大。

丨易到:新行业要规范也要空间

对于上海“本地户口、本地车牌”的网约车门槛,易到回应:“新经济、新动能”,新行业的健康发展既需要政策规范,也需要给予发展空间。

易到始终坚持和积极倡导依法合规经营,将积极贯彻落实网约车新政和各地实施细则,并根据各地征求意见稿的时间表,通过正常渠道向主管部门反馈有关政策意见建议,同时积极开展资质申请工作。

新华社评丨价格或先升后降  倒逼行业升级

众最关心的网约车价格,或将迎来先升后降的变化。而对网约车平台,细则也将倒逼其走出低水平的补贴战争。

丨网约车价格或将先升后降

对很多乘客而言,关心细则的是因为关心网约车是否会涨价。其实,网约车价格,一方面取决于供需,一方面取决于成本。

在京沪细则中,对于车辆配置及车牌、司机户籍均作出要求,这也将导致合规车辆减少。

对于“合乘”,也就是俗称的顺风车,京沪也做出了每天限接2单的限制,这也将导致顺风车供应降低。此外,京沪还规定,“平台所提供下载的合乘软件应独立设置,不应与巡游出租汽车打车软件、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软件合并”,如果该条规定一旦落地,未来“顺风车”必须单独开发APP,与网约车和出租车叫车APP分割,这也会减少顺风车司机数量。

另一方面,细则也细化诸多合规要求,让网约车的成本与出租车和租赁车处于同等水平。业内人士认为,此前网约车的低价,一方面源于其补贴政策,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规避了诸多合规成本。随着细则的出台,网约车的成本也将相应增加。

首先是线下成本上升。三地细则均显示,三地均需要增设办公场所、服务网点和管理人员,以处理好服务司机、用户投诉、审查合规等问题。此前,网约车平台多以“轻资产”著称,Uber更是以每座城市的人少业务多著称。细则落地后,这种“轻资产”模式显然难以为继。

再就是保险成本上升。例如,按照北京的细则,网约车“应当按照营运客车类保险费率,投保交强险、赔付额度不低于100万元的第三者责任险和乘客意外伤害险”,上海也与之类似,深圳还增设了承运人责任险。业内人士测算显示,按此购买保险,每车每年的保险费用将增数千元。

还有税收上升。此前,网约车司机在缴税上存在诸多暧昧,这也让出租车公司颇多怨言。如今,地方细则均明确依法纳税。但问题在于,司机到底按照什么标准来缴税,也存在诸多说法。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根据各地的不同规定,网约车司机缴税标准从千分之六到百分之二十都有可能,相比之下,京沪等地出租车司机的缴税额并不高。但不论如何,税收也会进一步抬升网约车的成本。

一面是导致网约车数量减少,一面是增加网约车成本,加上网约车实行市场定价,短期看网约车涨价动力十足。

但从长远看,网约车价格或将经历先升后降,最终稳定在略高于出租车的水平。

对此,大众交通董事长杨国平表示,随着网约车行业逐渐规范,只要市场有需求,政府也可能发放更多的网约车牌照,以满足公众合理的出行需求。

实际上,多地的细则中,也都提出了要建立“动态监测和调整机制”,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网约车运力。这也为未来调整网约车的数量留下了空间。


丨地方细则将倒逼出行平台升级

实际上,随着新政落地和细则出台,网约车的红利期基本告一段落。但商业的前途永远在未知。随着细则落地,或将倒逼平台走出低水平的补贴竞争,进而走入创新出行产品的良性轨道。

其实,“互联网+交通”市场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前不久,共享平台新锐“摩拜单车”走俏资本市场和出行市场,滴滴出行也斥资数千万美元投资共享单车平台OFO。无人驾驶等出行科技的发展也引人瞩目。可见,“互联网+交通”市场仍是方兴未艾。

或许,未来的出行市场更值得期待。


评论丨北上广深,请三思

来源:人民日报-侠客岛
文:司徒格子

凛冬将至,有时幸福莫过于在寒冷的冬日街头打到车,灯火明灭间,一路驰骋回到住处。如果今天所颁布的征求意见稿都成为定稿,这些旅程将比去年昂贵。

应是事先有约,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在同一天公布了网约车的地方细则。不知是否有约,这些细则所指向的,是网约车几乎需要变成出租车才能合法上路。按照这些规定,过去我们乘坐过无数次的,改变了中国城市交通生态的大部分网约车,其实是黑车。违规,就是这么简单。

丨思路

通常来说,不应随意评价政策。这是因为,大多看似简单的条文,背后是复杂的专业问题。外行容易想当然,而在专业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想当然非但不淳朴,其实愚不可及。

然而这次网约车政策,恰好属于我们可以评价的那一类。这是因为,对于网约车,我们很可能比一城一地的政策制定者更有经验,更有需求。也因为,这些城市的网约车条文,与几个月前交通部所出台的两个文件相比,条件苛刻了许多,或有过度执行之嫌。

一个政策的出台,首先需要符合更高层级文件的相关精神。在交通部的文件中,更多的是列出负面清单,例如不得向第三方提供乘客信息,不得违规收费。但在各大城市的文件中,则多出了户籍要求、文化要求甚至车的排量要求。

容我孤陋寡闻,北京的路堪称坦途,不说常年低速运转的二环三环,即便是高速路,也无需排气量不小于2.0L或1.8T的车就能流畅运转。我们通过加入巴黎气候协定不过月余,应有节能环保的共识,技术指标相仿时,小排量汽车理当受到欢迎。你得承认,这不是一次特别低碳的征求意见稿。


丨意见

好在这是“征求意见稿”,如果字面意思理解无误,我愿坦然提出意见。

以我这个乘客数百次的网约车经验,和次数更多的正规出租车经验,是否北京、上海户籍,并不与乘车体验正相关。网约车刚兴起那会,上车总有免费矿泉水和口香糖,如今资本向司机收紧口袋,再没有这样的好日子,但一百次乘车,也几乎遇不到一个司机抽烟、粗鲁或是满口脏话。不应有偏见,认为网约车司机素质更高,无非因为我等手中有影响司机收入的打分。相比正规出租车,网约车司机普遍不认路,感谢时代,手机导航已比人的路感靠谱。

虽说交通部鼓励一城一策,各地根据自身条件出细则,但已经公布的城市政策看上去并无章法。为何在上海,只需“达到本市规定可予以注册登记的机动车排放标准”,到了北京、广州就要规定数字?为何在广州,外地人、外地牌照可以开网约车,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京、上海就不可以?

至于在车身张贴网约车专用标识,安装“计价器”,则是非常粗暴的美学。似乎只有长成出租车类似物,才有接乘客的权利。然而不知,在过去无数次的论证过程中,究竟哪辆车因为没有标识和“计价器”,出现了问题?这种规定是出于客观需求,还是出于管理中的强迫症?


丨分享

之所以对此类规定这样反感,还因为其无视时代潮流。本质上说,网约车属于分享经济。真正让它改变城市交通生态的,并非在手机上打车,而是让人们将手中资源合理利用。

这本是你情我愿之事。出行需求和闲置车座间,终于开始有了对接的可能性,即便正规出租车也得此便利。此时政府强力介入,必然发现其无所适从。因为在政府的管理经验中,只有应付出租车的经验,稳妥起见,最终制定出的,就是接近于出租车的管理政策。这看上去或许安全,却实在平庸。

在一个伟大社会中,并非所有事情都要政府解决。像人们在城市中如何出行这种事,再强大的有形之手都应付不来。除非城市死去,不然人们的流动就是永恒。

即使在这个民族的上古传说中,大禹他老人家都知道治水要疏而不是堵。这么类比并非信口开河,滴滴数据显示,仅上海一地,就只有不足1/5的车符合新轴距要求,而在41万余司机中,有上海户口者尚不足万。这是在关上大门。时光荏苒,有些人仍然可以这样理直气壮的放弃智慧。

很难不想起乔治·奥威尔,在《动物庄园》中他絮絮叨叨重复一句话,“所有动物生来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

如今看来,这话似乎不无道理。我在北京、上海打过的网约车,大部分是外地年轻人在开。他们如我一样,对城市怀有梦想。我们的特大城市当然需要控制人口,但我深信,只有北京、上海户口的人居于其中,这两个城市将难以运转。何况,我们已经有了房价、户口等诸多手段,难道特大城市真打算将多余的梦想驱逐出境?


丨示范

通常来讲,北上广深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这次我由衷的希望,其他城市制定出更人性化的方案。过去许多年里,大城市极强的虹吸效应,让其他城市失去不少色泽与活力。眼前是不错的弯道。

过去两年间,在正规出租车上我听过足够多怨言。直到如今,在北京这个移动支付几乎深入毛孔的城市,我依然不敢只带手机出门,就是因为,不少出租司机连移动支付都不想有,即使其中有些人开车时在聊微信。进步不应抛下弱者,不意味着应当放弃进步。

如今人们所要求的,并非让出租车消失,而是更为多样化的出行。新的时代已然来临,旧思维不适合指引未来。心平气和的说一句,要构建一个更好的社会,政策的武器库不该如此匮乏,还请三思而后行。


21世纪经济报道(jjbd21)综合自: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社新媒体专线、央视财经、网易财经、虎嗅网(作者:嘎嘣脆脆 、杨思亮 )等


21君
小伙伴们,关于网约车新政趋严,你怎么看?你认为在趋严的新政下,网约车的价格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本期编辑 刘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