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这成长的18年,我们从最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同衡系,我们有1个总院、5个地方分院,还有超过15家以上的参控股企业。
过去的一年,我们成立了长三角分院,年底又有一个新的陕西分院闪亮登场。同时,我们成立了一个全资的平台公司,清华同衡在努力培育一个新的品牌——“城士科技”。我们所有的在产业、技术方面的落地实施、与外部企业的合作,都会用这个平台来去进行。之所以起这个名字,其实是希望大家知道我们作为一代知识分子,
我们所说的知识改变命运,到底是改变谁的命运?是仅仅改变自己的命运,还是要用我们的力量,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能够去做出更多的贡献?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用了一个“士”字来作为企业名称里的一个字,“士不可以不弘毅”,
希望我们这些知识分子能够在技术时代成为社会的中坚——不乱,有为
。
过去的18年,整个清华同衡的架构体系已经形成了7个大的中心、超过50个以上的专业部所。今年,我们新设立和调整了一些部门,可以简单地回顾一下:
我们在总规中心下面成立了
新型城镇化和战略规划研究所
,去年一年他们牵头和参与完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报告,作为和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对接的牵头部门,主要
从事城市、国家发展战略等领域的研究
,我们希望将来同衡能够真正为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战略等方面提供策划、规划、设计、咨询和研究等服务;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清华的校友,加入到同衡大家庭,成立了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一所
,做了很多创新型的文物保护规划的工作,比如
全国的第一例省域层面的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全国第一例水下文物遗址的保护规划
等等;
由
原来遗产中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研究所分拆成的一所和二所
,在各自的领域里,在景德镇、在昆明等等,都在奋战着当地的重点项目,这些项目所取得的社会影响正在一点点显现;
新成立的
城市更新设计研究所
,所长带领了一群年轻人,生机焕发,把最大的工作、最多的精力花在修胡同上头,这是我们详规中心近些年来干得最接地气的一个项目,看似在修胡同,它真切地关乎民生,这也是为什么这个项目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因所在。
过去的18年,我们团队也在不断地成长,我们“同衡系”的员工已经超过了1300人,同衡本部的员工已经超过了1200人。
更欣喜的是,在这么多的员工里,中层的技术骨干已经超过了170人,项目经理已经超过了120人,加起来将近300人核心技术骨干,对于一个1300人的综合团队来讲,已经接近于1:3的建制,这是我们团队逐渐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