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E药经理人
我们致力于成为医药行业意见领袖平台,我们记录和观察医药重大商业事件,展现这个行业的复杂和冲突,提供最前线的思想火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园  ·  53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E药经理人

中国头部Pharma创新战略:布局上海前沿,携手跨国巨头,上药全产业链版图如何“亮剑”?

E药经理人  · 公众号  · 医学  · 2024-12-12 19:24

正文


种种迹象表明,全链条支持创新药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前不久,当又一起中国Biotech被MNC收购交易诞生,本土Pharma何时发力的问题再次被推至台前。不过,种种迹象表明,当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话题屡屡登上业界热搜的背后,本土Pharma正在通过另一种方式,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早期Biotech公司和科研院所团队纳入创新链条中。
近期,三则重磅消息宛如三块关键碎片,清晰勾勒出本土Pharma在产业链中的鲜明形象:
  • 一是上药控股与科伦博泰达成合作,上药控股、上药云健康、镁信健康将全面助力后者国产首款Trop2 ADC芦康沙妥珠单抗市场准入、创新支付工作;
  • 二是上药旗下上药生物治疗在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首次发布原创性儿童白血病临床研究成果;
  • 三是上海前沿与拜耳共建的拜耳Co.Lab共创平台宣布将迎三家生物技术企业入驻。
无独有偶,三则消息都与上海医药相关,但不同点在于,既有围绕全球新药的自主研发,也有对Biotech公司的赋能,再进一步是助力本土新药商业化,上海医药的一系列举措让业界看到,本土Pharma正在凭借资本、技术、人才、体系积累,深度链接产业在创新药发展的研发、审批、进院、支付、投融资五个核心环节。

01

创新药商业化“翘板”
2023年以来,本土Biotech与本土Pharma之间的BD交易正在蓬勃发展,大有一番与License-out数量相当的态势。公开数据显示,仅2023年内就有42笔交易诞生,项目类型不仅涵盖传统中药、大分子/小分子新药,还有ADC疗法、细胞与基因疗法,合作类型也横跨从研发到商业化阶段,总金额也在几千万到数亿元不等。
探究背后的原因,其实反映出,国内的头部药企正在发挥自身在产业链上的优势,助推产业集群式发展。
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加速改革以来,我国创新药行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实现了从1到N的发展,但即便如此,仍然逃不过投入成本高、回报周期漫长的困局。
当时间来到2024年,无论是临床需求的紧迫性,还是产业发展进入新周期,都在要求中国的创新药研发必须加速向源头创新迈进。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跳出困局,让创新可持续,成为整个行业进化的关键考验。
具体而言,我国制药企业必须要回答的是:基础研究成果如何向产业界转化?创新药可及最后一公里难题何解?创新药多层次支付体系如何构建?
其中,作为集资源、资金、商业化布局为一体的本土头部药企们,其在考卷中的“领头羊”作用不言而喻。例如在2023年医保谈判之时,德琪医药与翰森制药共同参与塞利尼索的医保谈判,最终塞利尼索顺利通过谈判进入当年目录;再例如,目前已上市的国产CAR-T疗法,虽然支付难题仍然待解,但由于几乎每家研发企业都背靠一家头部药企,也让行业对细胞疗法的前景抱有期待。
再回到近期上海医药与科伦博泰对于Trop2 ADC的合作,也是一则典型案例,从中不难看到上海医药自身已经形成的创新药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完整产业链条。事实上,上海医药已经打造出多个横跨商业、创新支付、医疗服务的“隐形”龙头。
如新闻稿中所言,“上药控股、上药云健康、镁信健康将围绕创新药上市前服务、全国控股网络、创新增值等方面,开展与科伦博泰的合作。”其中,上药云健康是上海医药新零售业务的重要触角,已经成为我国最大创新药商业化全周期服务平台;镁信健康作为上药旗下健康保障与服务平台,与上药云健康的处方服务、DTP药房品牌形成了完美闭环,在上药内部形成了药品商业化+创新支付的完整产业链。
发挥上海医药在这些环节的优势资源与能力,来帮助芦康沙妥珠单抗们的商业化加速,正是如科伦博泰一般的刚刚步入商业化阶段的中国创新药企所亟需的。
如此来看,上海医药体系内分销、零售、支付“1+1+1>3”的结合,也恰恰是如今困扰我国创新药行业药品准入与支付两大难题的解决方案。

02

创新成果转化加速器
今年11月,在2024启思会期间,最新一届2024中国医药创新企业100强榜单揭晓。一组数据值得关注:进入榜单的本土Pharma的企业数量延续往年趋势持续增长的同时,其研发管线数量的整体占比在减少。创新研发管线越来越分散。
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创新药行业正在与全球趋势逐渐并轨,早期研发阶段的Biotech在创新药研发中的分工作用逐渐凸显。
但诚如上述所言,投入成本高、回报周期漫长的困局难以突破,在如今国内医药行业投融资遇阻、研发试错成本高昂的当下,问题显得更为尖锐。“左手”是一级市场投资者在海量融资项目中筛选难度增加,“右手”是优质标的被重重包围。
此时,来自头部药企的基金与链接功能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头部药企专业化的筛选能力与匹配平台搭建,投资基金流向优质项目,有效投融资被盘活,中国创新药的涌泉活水重新流动。
例如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抗体药物研发平台的源头创新成果转化而生的循曜生物,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科学家团队基于泛素化领域研究成果组建的优济普世医药,专注于国产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研发的海迈医疗等以创新成果转化为核心的Biotech,都由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参与其关键融资,该基金由上实集团牵头发起设立,截至2024年12月,累计投资51家生物医药企业。
“其实在过去20年间,中国基础科学发展的速度要远远快于工业界新药研发的速度。”一位业内资深投资人对E药经理人表示,中国现在自己的基础科学能力完全可以支撑产业向原始创新迈进,只是工业界发展还在一个滞后的过程。
因此,无论是科研院所的研发团队,还是专注于早期研发的Biotech公司,都需要一条基础科研成果与原始创新的“链接线”,将零散、碎片化的项目与技术,与资金、资源、平台链接,帮助实验室成果推向产业。
其实如果对比美国的创新药行业发展历程,来自头部药企的“孵化器”也是提升创新研发项目转化成功率和市场回报率的关键。强生就曾成立JLABS平台,该平台成立10年,入孵企业共获得了超过600亿美元的交易资金,其中包括45次IPO和37次收购。
近几年,来自中国的基础研究成果正在被全球看到,阿斯利康、罗氏、诺和诺德等MNC在过去几年纷纷提出“寻找科研成果转化,开放式创新、把中国研发带向世界”的目标,在中国成立孵化器。
中国头部药企也不例外。由上海医药与多所高校共同孵化的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上海前沿),就是一个科技孵化和产业服务平台,致力于打造没有围墙的研发中心,集聚“政、产、学、医、研、资、园区"创新要素,秉承“自主创新、协同创新、集成创新”的理念,专注于为创新项目提供从概念到产品的全过程支持,加快构建生物医药开源创新生态圈。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前沿建立01LABS,寓意是“距离‘顶流’一公里,发掘来自名校、名院的基础科研和临床研究成果,并将其导向新药研发和转化。上海前沿与拜耳共建的拜耳Co.Lab共创平台就坐落于上海前沿园区。
必须承认的是,中国Biotech的研发成果在License-out交易迸发的背后,其实无法脱离本土头部药企在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之间的作用,当“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产学研用相结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稳定协作的创新联合体”,《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创新药,《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政策导向逐渐明晰,头部企业正在成为我国医药创新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在此过程中,原创于中国,依托于中国的产业环境和技术平台的原始创新项目也将冉冉升起。
那么,全链条支持创新药与激发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内在动能的打开方式是什么?头部药企如何加速构建匹配研发价值的创新生态?在创新支付环节,创新产品临床价值和社会价值兼备的多层次保障体系又将如何在全链条支持创新的生态中诞生?
2024年12月20日,由上实集团、上海医药、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和上海前沿共同支持开展的第七届浦江医药健康产融创新发展峰会(简称“浦江峰会”),将于上海前沿(张江路88号)隆重举行。届时,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礼来中国等头部跨国药企高管、高校、科研院所代表、投资机构、上海前沿入驻企业将莅临大会。本届浦江峰会以“链接未来”为主题,共谋产业创新的发展大计,探讨中国创新全链条发展之路。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