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梁荣导演的《渔夫》在位于西宁的青海大剧院音乐厅,完成了它的世界首映。此次放映也是该片在FIRST青年电影展的第一场放映。今天也是FIRST纪录片日,最佳纪录片颁发给了孟潇导演的《我要找到你》,今年评委会
增设了”特别提及“奖项。希此鼓励更多纪录片创作者
,获得作品为
许慧晶导演的《永无止境》
。
《渔夫》虽未获奖,但是影片聚焦的渔夫“命运”,同样值得关注。
第二场放映将在7月24日17:30,奥斯卡国际影城3号厅进行,欢迎错过第一场的影迷朋友们,不要错过第二场。
2020年,尚在故乡韶关漫游的梁荣,无意间看到了彼时正在河上定居的渔夫老邹。在那一刹那间,他产生了"一直拍摄到渔夫退休"的想法。随后,梁荣买了一艘充气船,拿起一部手持摄影机,开始了自己漫长的跟拍。本片的拍摄长达一年之久。最终,渔船被拖走,影片的拍摄阶段也随之落幕。
作为一名自始至终单枪匹马的创作者,梁荣坚持在保持尽量少介入的前提下,独立完成庞杂的拍摄和剪辑工作,并以此打造出一种难得一见的舒缓凝练、真实自然的质感。与此同时,保持观看、保持在场成为梁荣本人纪录片首作的创作内核,在此期间,他始终手持摄像机,一次又一次独自划船,抵达河水中央的拍摄地。
谈起自己的影像哲学,梁荣解释道:"一定要坚持拍摄,就能拍到什么是什么。我觉得纪录片这个东西就是不断地去拍,时间久了,自然会有新的东西出现。"
2017年,我考进大学,学习影视专业。其实在读高中的时候,我就想要成为一名导演,当时,我很喜欢詹姆斯卡梅隆,我还记得我去图书馆买过他的传记《天神下凡》,自己也曾用手机拍一些视频,自学AE、3dmax,并尝试制作一些特效。
于我而言,对纪录片的关注是到了社会上逐渐产生的,具体到这部影片的拍摄,其实则出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有一天,我在家乡韶关骑单车时,正好看见了那个渔夫,他当时就位于影片当中大桥的下方,而那条渔船则静静停靠在岸边。
刚开始看见他时,我自己和其他很多人一样,就是觉得好奇,产生了一种猎奇的心态。当时,我观察到他住在江面的一艘小船上,船上摆放着许多生活用品,还在那边养着鸡、鸭。
这种好奇成为了我拍摄本片的原始动机。
当我第一次看见渔夫后,我便下桥同他交流。我问他,“可以拍一下你的生活起居吗?我想去参加比赛。”
当时跟他说完以后,他
非常爽快,
立刻就答应了,没有想太多。我
自己
本来就拥有一部DV机,当他答应了之后,我就去买了一艘橡皮艇,然后拿起DV机开始拍摄,整件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在拍摄过程中。我用到了一只橡皮艇,是因为需要它帮助我抵达拍摄现场,本片最主要的拍摄地位于渔夫本人过去养鸡的地方,那里并不靠岸,而是位于河心一处桥墩下面,所以我需要自己划船过去,他不可能开着他的船送我过去。
开始拍摄后,我注意到渔夫那边每天都会发生一些很有意思的、意料之外的事,我觉得很有趣,便坚持拍了下去。慢慢拍着拍着,我开始注意到他提到了未来不让继续打鱼的事,于是我坚定了要继续这样拍下去,
当时我认为,
一定
要有始有终,要拍完
。
在拍摄过程中,我慢慢变得跟他很熟,他这个人真的很幽默,我自己也比较喜欢跟幽默的人打交道。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买饮料、买酒给他喝,中秋节我也会送点月饼给他,他则会送点泥鳅给我们。
影片当中包含了渔夫本人的大量独白,这其实是他本人的日常表现,他自己平时很喜欢类似这样的说话行为。
我自己在拍摄的时候不怎么同他讲话,
作为一名摄影师,我觉得自己不能讲话。
记得自己之前看过一些电影理论,里面讲的有一条,即摄影的第一原则就是不能讲话,我觉得这说得很对,于是我也不讲话。所以,在拍摄过程中,是他本人一直跟我讲话,我没有理他,但他还是会一直向我吐槽一些东西,大概就是这么个样子。
而具体到了影片里,对这些独白的选取与呈现,也出于我有意想塑造他本人的人物性格,其中有很多很多独白,我都觉得很有意思。
此外,拍摄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插曲,还记得有一次拍摄,我拍到了一个人在那里洗澡,然后他没有穿衣服的。当时,我拍着拍着,那位老人突然就跑到我这里,把衣服直接脱了,就在那里洗澡。
还有一次比较印象深刻,就是一对夫妻在那里吵架,然后那个女人要跳河,大概就是这么一件事。但对于《渔夫》拍摄过程中所剩下的这些素材,可能我再也不去接触了。毕竟这个项目已经结束了。
在拍摄过程当中,我也有面临过一些困难。其中,我最大的困难来自我自己购买的那只橡皮艇,因为它后来时不时出现了一些漏气的问题,要经常打气,这是当时我主要面临的困境。然后我也比较担心我的相机,因为我经常会在水上走,我会怕那部相机掉到水里去,不过这件令我最为担心的事从来没有真的发生过。
此外,在整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我使用固定机位的次数非常少。
因为人是会四处走动的,人一旦走动,我就需要进行跟拍,所以影片基本保持全程手持拍摄。
我的拍摄项目从2020年前后正式开始,大概在2021年,影片的拍摄阶段正式结束,主要拍摄过程长达一年,在拍摄阶段正式结束后,影片进入了后期流程。
至于说影片本身以渔夫的上岸作为结尾,关于这一点,我事前没有计划过,拍摄刚开始的时候,渔夫本人提到的是他要干到70岁,打算等到"退休"才不干了,
当时,我真的以为自己还要再拍4年。
后来,他们慢慢开始提到很担心渔船被拖走,我就会在拍摄的时候留意他们的交谈,随着拍摄过程的推进,对于影片的结尾。我便逐渐产生了这样一个思路。拍摄到最后的时候,我在他住的地方等他,其实同时也是在等待船只没收的那一刻。
我一直在等,然后直到有一天,想不到我自己真的等来了那一幕。
在影片结尾那艘船被拖走的那一幕,我其实是抓拍的,我是追赶着去拍的,因为那一幕真的很难拍到。我事前不知道他们会在具体什么时间把那艘船给拖走,
所以我就一直在那个河岸边等待,等了两天,最终还是等到了
。
在影片制作期间,我也并不是每天都会去,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去一下,实际上我在现场拍摄的时间大概共计有40多天,这40多天分布在整个拍摄过程内,花了一两年的时间。
在拍摄结束,渔夫上岸之后,我依旧经常骑单车去大桥那边,后来确实有一次看见他了,但那已经是最后一次了,那一刻我没有拍摄,而他依然还在打鱼,由于渔夫的船被拉走了,所以他当时乘坐的是另一艘很小的橡皮艇,当时我同他打了招呼。之后我也骑单车去过很多次,
但是现在那里已经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了。
《渔夫》不是按照时间剪辑的,可能有些地方你看着就像时间顺序的呈现,但其实我是打乱的。在影片靠前的部分中,渔夫的情绪可能比较开心一点,而后面则陆续会呈现比较难受一点的画面。总体而言。
我
以情绪为发展逻辑,并按照这样的对比来进行影片的后期拼接。
还有些地方,你看像是同一天的素材,其实它并不是同一天素材,而是我拼接起来的。总之,《渔夫》这部片子展开的内在逻辑与情绪有关。
影片本身反复交错地出现渔夫生活中多种典型类型的生活场景,例如船上生活——卖鱼交谈等场景,这些场景经常会出现,我也会经常把它剪进去,很多地方都是重复的,比如说那种呈现水面的空镜,还有以及蚂蚁的镜头也是重复。此外,然后还有一些镜头,拍摄的是他的渔船漏水了,这个镜头也是我自己后来刻意加进去的,我会不断地去重复这些镜头。
这同时也是在重复强调问题本身,强调画面里的这些部分其实是他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
本片还包括一些火车缓缓穿过大桥这样的场景,
设计这些镜头并不是为了呈现某种诗意,而是要让观众看明白,把整个环境交代清楚。
而在画面之外。在整个创作过程当中,
我其实同样关注声音是何以呈现的
。我比较注重影片的那种空间感,所以对整部影片的创作而言,
声音和画面都同等重要
。当然,后面有收进一些风声之类的杂音,是因为我没有带防风罩,这可能算是有点瑕疵了。
在拍摄前期,我本来准备了一支录音笔,后面发现太麻烦了,我就开始用相机本身边拍摄边录制。我觉得机身录的声音是最好的,因为我不太喜欢后期配音。
此外,我在拍摄的时候还注意到了一些挺有意思的声音现象。我发现:当渔夫在水面上讲话的时候,他的声音特别有质感,好像会更大声一点;当他在陆地上讲话的时候,声音完全又变成了另一种感觉;而当他在桥墩下讲话的时候,声音里便伴随了一些尾声。我觉得这些现象特别有意思。
在这一两年拍摄《渔夫》的过程当中,
整个项目从前期准备、拍摄到剪辑,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去完成的。
唯一一处有别人参与,是在影片的海报上,我叫朋友帮忙,用毛笔书写了"渔夫"两个字,在整部影片当中,他是除我之外唯一一个参与的人。
对我而言,单枪匹马完成《渔夫》的拍摄,花时间就行了,而资金、人力之类的问题对我而言并不需要太过考虑,正如刚才所言,在《渔夫》中,唯一有别人介入的地方就是海报上有朋友书写的两个字“渔夫”。
如果我要重新去拍渔夫,我的设备肯定要更新迭代了,声音要更好一点,画面也要更好一点。目前,我已经升级了自己的设备,在当下的拍摄当中,我的摄像机变得更好了。
此外,在剪辑方面,目前我感觉《渔夫》有点太长了——节奏上太长了,特别是《渔夫》的前30分钟,太冗长,这个是不好的。我很喜欢一部纪录片,叫《蜂蜜之地》,我觉得,纪录片应该拍成故事片那种感觉,而在拍摄渔夫之前,我自己也是想这么拍的,但后来拍着拍着,我觉得我做不到,因为人家确实花了很多时间以及精力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