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央视新闻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公众号,提供时政、社会、财经、体育、突发等新闻信息以及天气、路况、视频直播等服务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江南晚报  ·  取消!多地发布紧急提醒 ·  4 天前  
人民日报  ·  金蛇迎春!人民日报微信万元现金红包又来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央视新闻

总有一纸淋漓 恣意如虬根百曲

央视新闻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9-03 22:30

正文

9月1日,CCTV-1《开学第一课》如期而至。今年的主题为“中华骄傲”。中华骄傲,是文化的骄傲,民族的自信,深深地镌刻在我们民族的记忆里,流淌在我们文化的血脉中。

字以渊源,“要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他们身边。”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汉字,是我们悠久文化的源头活水。横平竖直,一笔一画,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厚重的底蕴和价值,更是我们亘古不变的骄傲与传承。

△松烟入墨-昼夜




我和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

作者/王宁(有删减)

放弃各种优越条件,与旧业棒打不散,回到人们视为冷苦的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道路上来。

1958年,我大学本科毕业,分配到青海师范学院汉语教研室,教了三年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1961年考上北师大陆宗达先生的研究生,专攻文字训诂学,从此走上教研传统语言文字学的道路。

△图/视觉中国

30多年间,曾有过两次改行进入文艺界,但是与自己的旧业棒打不散,放弃了各种优越条件,仍然回到人们视为既冷又苦的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道路上来。

段注的后面,印着一个《六书音均表》,但陆先生不让看,非要我们自己系联。

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12岁以前他教我读《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凭着这点底子和在高中、大学学到的零零星星的文言文,我走进陆宗达先生文字训诂学的课堂。

△图/视觉中国

第一年点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同时用大徐本作《说文》系联。就是把《说文》甲条中与乙、丙、丁……诸条有关的各种形、音、义材料,全部抄到乙、丙、丁……诸条下,九千多条——处理,毫无例外。

其实段注的后面,印着一个《六书音均表》,但陆先生不让看,要我们自己把《说文》的非形声字(包括象形、指事、会意)按黄季刚先生的28部19纽全部填入韵表,再把所从之字系联上去,九千来个字也无一例外。

△图/视觉中国

陆先生常说:“书看不懂,再往下看,看多了就懂了,不要急着问。”

那时候,我每两星期到陆先生住的前清厂去一次,一方面给先生办事,一方面有机会问问题。但我从不去问“这段书怎么讲”或“这个字怎么解释”。陆先生常说:“书看不懂,再往下看,看多了就懂了,不要急着问。”我也觉得,学生这样来消耗老师的时间,是很不恭敬的。

所以,我每次去先生那儿之前,都要把读书中遇到的各种现象做一个整理,并试着去解释它,然后拿到先生那里去请教、讨论。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习惯,每次我去,不等我发问,陆先生总是先说:“上次咱们谈的那个问题,我又有个新的想法”,或者说:“有个问题我正等你来一块琢磨琢磨。”

△图/视觉中国

在这个过程中,我理解了陆宗达先生,也理解了太老师黄侃先生、章太炎先生。他们在传统被全盘否定的时代,把对祖国文化传统的无限眷恋,转化为认真去选择和培养学术继承人的教育责任感。

这种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便成为我坚守在自己专业领域的一种动力,或许正是这个潜在的动力,使我能够忍受各种艰难、委曲、压抑,留在这个被称为“长线”、“冷门”的岗位上。

△图/视觉中国

年轻一代的心中,只有充容着对民族文化的深爱,才能获得双重成功。

我的年轻朋友和学生,常奇怪我在讲一个与现实并无直接关系的训诂学命题后,不知不觉地提到“还没有获得温饱的人民”——或许,在他们看来,这是50年代的人“过时的说教”。我想,这恐怕就是一种“代沟”吧!

△图/视觉中国

我深深感到,年轻一代在达到某种目的的坚韧与刻苦方面,会远超我们这一代人。但是,他们心里能否充容着对民族文化的深爱,和守住民族文化精华的高度责任感?唯有有了这些,他们才能克服急功近利的浮燥,保持自己的强大而不去欺凌弱者,在人格和学术上获得双重成功。


△视频:《开学第一课》中华骄傲-第一期




汉字·源远流长

汉字,是整个中华文化的精神渊源,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由古代一直演变过来而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从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到现阶段最为常用的楷体,汉字历经百年演变,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我们与先贤祖先最为直接的一种“对话”。

甲骨文: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

△图/视觉中国 历史博物馆保留的甲骨文真品



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的笔道肥粗,弯笔多,象形程度更高。

△《大克鼎》局部图

△《散氏盘》全图



大篆:据传为周朝周宣王的史官史籀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石鼓文》局部图



小篆:由大篆简化而成,形体结构简明、规正,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秦诏版文

△《诅楚文》



隶书: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之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隶书之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画构成的,字形渐成扁方形。

△李斯《峄山刻石》局部图



楷书:楷书使汉字的字形字体稳定下来,真正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楷书成为汉字的标准字。

△钟繇《贺捷表》



草书:《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汉代)、今草(晋朝)、狂草之分。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

赵佶《千字文》局部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