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国有成均,在浙之滨”。今天的浙江大学,正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校将秉承求是创新精神,致力于创造与传播知识、弘扬与传承文明、服务与引领社会,积极推动国家繁荣、社会发展和人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浙江大学  ·  浙大体育课,可以这么美! ·  3 天前  
武汉大学学生会  ·  金秋辩论|四强风采·计算机学院辩论队 ·  4 天前  
浙江大学  ·  +∞,打开数学的无限可能 ·  6 天前  
武汉大学  ·  直击现场!2位顶尖学者加盟武大!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浙江大学

在浙大,上课带什么?

浙江大学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24-11-25 09:45

正文

叮铃铃——

上课铃响,走进教室

打开书包,里面都有什么?

纸笔电脑已成常备

课本资料也不能忘

不过——

在浙大

上课还能带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带一个特别的杯子

带一张精心设计的图纸

亦或是带一份特色美食

带一种植物材料

今天,让我们带上这些有趣的东西

一起走进浙大的奇妙课堂!


带杯子上课!
调味茶的奥秘需要细品


进入教室,拿出杯子,烧热水,洗杯子……这是每一位上《调味茶制作与鉴赏》课程的同学在实验课上的固定流程。


这杯子可不是普通的水杯,而是课程组为同学们定制的“品茗杯”:尺寸小巧,白瓷打底,一面写着“调味茶”,另一面写着同学们的名字。一人一杯,带自己的专属杯上实验课已是必备。


印有学生姓名的品茗杯


《调味茶制作与鉴赏》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本学年新开设的一门全校通识课程,以理论与实验交叉的形式开展。理论课上,同学们能够全方位地了解调味茶的历史、拼配、冲泡和品鉴。实验课上,同学们则可以体验审评红茶、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黑茶六大茶类,还能亲自拼配独一无二的花果茶、保健茶。


拼配茶的丰富辅料


同学带的品茗杯,正是用于茶的审评。在自由拼配的实验课堂上,授课老师楚强为同学们准备了绿茶、红茶、黄茶三大茶底和丰富的辅料:既有茉莉花、玫瑰花、洛神花等花类和柠檬、雪梨、西柚等果类,又有甘草、槐米、百合等药食同源的辅料,甚至还有辣椒、八角等香辛料。同学们自主称取原料、自配成分比重、自定冲泡时长,沉浸在多彩的调味茶世界中。

 

到了最终的集体审评环节,大家逐一往自己的品茗杯里盛上茶汤,细细品味。多碗茶汤颜色不一,风味更是不同。“这一组的酸度平衡得很好!”“这个不错,很温润!”“绿茶居然泡出了鸡汤味儿!”同学们围在桌前,一一发表着看法。


师生们在集体审评茶风味


“这款调味茶喝起来有种在吃重庆火锅的感觉!”一位同学点评添加了香辛料的调味茶时说道,大家闻言纷纷笑了起来。



带图纸上课!
工程训练背后的秘密


浙大还有这样一门课程,不断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同学们走进机械工程的世界:带上自己感兴趣的图纸和模型上课,通过3D打印、数铣、激光切割和电火花线切割等技术,将心中的设想化作手中的成品——这就是机械工程学院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工程训练》


从一张图纸开始,如何亲手将设计变为现实?这不仅要求同学们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考验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老师上课时会先讲理论,也会手把手教大家怎么操作软件,所以实操起来也比较好上手。”来自能源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的魏宇同学介绍道,“最重要的是,看到自己做出来的作品特别有成就感。

 

魏宇寻找的鲁迅模型数据及打印成品


3D打印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又称增材制造,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在3D打印实验室里,同学们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将二维图纸转化为三维模型,再用打印技术让模型变成实体,见证“从虚到实、从无到有”的创造全过程。

 

学生在仔细观察打印过程

3D打印作品


数铣是《工程训练》中的另一项关键技术。在这里,同学们在小组合作和讨论中逐渐熟悉如何操作精密的机床。刀具的一次次抬起,一次次落下,在材料上勾勒出美妙的图形。

 

数铣实践过程


激光加工技术则以高效和精确著称。在激光的照射下,材料被精准切割。同学们需要将复杂的设计简化为一系列精确的操作。

 

激光切割实践过程


电火花线切割技术,简称WEDM。通过这项技术,同学们能够体验在金属上进行蚀除的艺术,学会利用连续移动的细金属丝(称为电极丝)作电极,对工件进行脉冲火花放电蚀除金属、切割成形。电流通过电极细线,切割出复杂的图案。


来自能源工程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李佳乐同学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作品——用CAD绘制、采用电火花技术制作的动漫人物的剪影。

 

李佳乐制作的动漫人物剪影

一张张图纸,通过实践变成了一件件作品。《工程训练》这门课程更像是一次新奇的旅程、一次对未知的探索,激励同学们用双手和智慧塑造光明未来、追求心之所向。



带美食上课!
用味蕾感受丝路文化


炒米粉、胡旋饼、新疆馕……学生们带了这么多美食到课堂?没错,这就是历史学院冯培红老师与马娟老师开设的通识课程《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讨论课堂。


“丝绸之路上的特色美食”,这是本堂课的讨论主题。课上,同学们准备了各类美食,通过品尝分享异域美食,深入体验丝绸之路沿线的中亚美食文化。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助教古丽也亲自制作了撒马尔罕抓饭,在课上请同学们品尝。课上,授课教师会对应讲解美食的发展过程和历史背景,使同学们在文化和美味的浸润中进行一次深度的“文化交流”。


同学们在分享美食


同学们品尝的新疆馕和胡旋饼


“我们组选择带的美食是大盘鸡。”来自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杨梓翊同学分享道,“大盘鸡不仅味道独特,其食材更体现了文化交流的丰富内涵。”在这堂课上,他还第一次品尝了新疆馕:“馕咬起来外酥内软,口感很好。”


无论是鲜香四溢的炒米粉,还是美味酥脆的新疆馕,多地特色美食为本就“异域风情”满满的《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课程又增添了一层别样的“风味”。作为“世界文明”系列通识课之一,课程为同学们了解世界文化打开了一扇窗,而丝路美食真正走进课堂,更让这份文化感知放大、具化。以美食为媒介,丝绸之路这座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也连接了学生与课堂、知识与文化。



带植物上课!
自主选定材料的实验


上实验课之前,要自己准备材料?至少对于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基础植物克隆技术与应用》而言,是的!


这门课程围绕系列实验展开,由徐程、莫肖蓉、何磊、蒋琴素等老师组成的课程教学团队授课和指导。课上,既有老师提供植物材料的实验,如石斛移植实验,更有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同学们需要带着自己挑选的植物材料一起上课,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角度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开展实验。不仅是选材自主,从文献查阅、方案确定、材料试剂准备、无菌操作、实验记录到实验报告撰写整个实验过程都由同学们自主完成。


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2022级本科生杨承霖与小组成员选择了库拉索芦荟作为实验材料,探讨不同浓度生长素对其叶片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其他小组则将大蒜作为选材。


与高自主性的实验任务相伴的是对实验严谨性的高要求。“设计实验时,实验目的要能填补空白,实验方案要在其它文献中有依据;实验操作要注意规范操作,尽量降低污染率,每次观察时给每个试管拍照记录数据并加以标记……”杨承霖总结道,“这样的实验让我们初步掌握了生物实验的操作规范,也让我们对生命科学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及植物克隆技术的原理有了更深的认识。”

 

杨承霖小组接种到无菌培养基上的植物外植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基础植物克隆技术与应用》的课堂上,理论内容都融入到实践中,在一次次的实验中被践行、贯彻和验证。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其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基本原理,以及新材料、新技术在植物克隆中的应用都在同学们与植物的真切交互中,被领悟、牢记和深化。


不一样的上课“必备品”

也是不一样的精彩课堂

有自主的选择、自发的创意

也有自信的尝试、自豪的成果

实践与理论有机融合

规范与个性两者同在

课程形式的创新

导向更活跃的创造热情和研究动力

开拓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育人环境


无论上课“带什么”

都别忘了认真上课的心、仔细观察的眼

还有多多实操的手、勤学好问的嘴

也别忘了在评论区分享

你带过什么有趣的东西上课

或者你选修过的有趣课程哦





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余佳欣 田思齐 杨灵儿 周佳丽 李晓雅

摄影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田思齐 陈永楠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余佳欣

责任编辑:杨哲青 周亦颖


精彩推荐





好看+实用,浙大PPT模版再上新

浙大体育课,可以这么美!

祝贺!这批浙大科技成果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