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学习小组
这十年,我们好好学习。与习一起进步,一起担当。错过习的前60年,不再错过现在。 本公号由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指导。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终极较量  ·  阿萨德下台,中国和俄罗斯“输麻了”? ·  昨天  
政事儿  ·  项延训任东华大学校长 ·  3 天前  
底线思维  ·  政治“阳谋家”尹锡悦的丑陋胜利 ·  6 天前  
政事儿  ·  尹锡悦,被立案调查 ·  6 天前  
学习大国  ·  东北要有专门假期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学习小组

五四 | 恰同学少年

学习小组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5-04 22:01

正文

【学习小组按】


三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来到北京大学考察,提出“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勉励青年学生努力创造精彩人生。


如今,三年过去了,广大青年学生牢记总书记的教诲和嘱托,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叙写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


今天,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北大青年”推送《五四 | 恰同学少年》一文,学习小组推荐阅读。






本报记者

刘心怡 中国语言文学系2014级本科生

陈琬睿 历史学系2015级本科生

简琢清 社会学系2016级本科生

万姝颖 国际关系学院2015级本科生

三年前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大。在五月的花海里,总书记说“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九十七年前,红楼外是战火的硝烟和救亡复兴的呼声,红楼内是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立。北大共青团在星火燎原之势中诞生。


九十五年前,受李大钊先生之托,高君宇又在红楼的烛光里建起了共产主义青年团,青年重燃了黑暗日子里的光明坦途——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此刻,又一个五四,我们是红楼的学子,是民族复兴的勇士,是巨浪之巅不落的风帆,是千年古国不屈的脊梁。


北大的青年常为新,北大青年的思想日日新。《北大青年》推出三篇文章,纪念、绝不忘却,向前、不负“青年”。


多年以后,深圳研究生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周宇诗在地铁15号线上抬起头,眼前的一档电视节目中,出现了一幅油画。

 

这幅名为《未名湖畔》的油画的原型,是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静园草坪,和举行“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青春诗会”(以下简称“诗会”)的师生们的合照场面。

 

周宇诗又一次在这幅油画中看到了自己——画中站在总书记身边的“红衣小哥”,姿态一如当年的他。


北大行

● ● ●


2014年5月4日上午十点左右,在访问过北京大学人文学苑、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后,习近平出现在参加静园草坪青春诗会的人群当中。

 

当时,中国语言文学系2011级本科生刘家玮正好在台上朗读《聆听青年》——这是他为诗会所创作的诗歌。


青春诗会现场


诗会从三四月间就开始筹划准备。为了选择合适的诗歌,刘家玮颇费心思:既要体现五四的革命情怀,又要紧贴学生的当下生活,更重要的是能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打动听众。距离五四当日还有一周时间,刘家玮还是没能找到符合自己预期的诗歌,和文学社的朋友一合计,又受到了老师的支持,他决定,“自己来!”

 

4月27日,从晚上12点写到凌晨4点,刘家玮“一气呵成”了诗歌《聆听青年》。


《聆听青年》朗诵稿(刘家玮 供)


静园草坪上,习近平听主持人说《聆听青年》是北大同学的原创作品,当即回应:“很有文化自信。”不远处的刘家玮也听到了这句话。“习总很从容,很有亲和力,但是气场很强大,”他回忆道,“有种从《新闻联播》中走出来的感觉。”

 

同时站在静园草坪上的,还有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1级本科生尚逸峰。作为诗会的筹备同学之一,尚逸峰从5月2日就参与到静园草坪朗诵场地的准备工作当中。五四前夜,出乎所有筹备同学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北京突然下起了雨。为了确保第二天场面有序,尚逸峰等人需要对场地规划作临时的调整。5月4日凌晨,尚逸峰和同学冒着雨在静园草坪对场地的长宽进行了测量,对第二天的活动做了调整预案。

 

筹备过程的紧锣密鼓冲淡了紧张感,但当习近平正式到场时,尚逸峰说自己“真有点紧张”。

 

在场不少同学都簇拥着想和习近平握手,尚逸峰也被人群拥到前方,“所有人都特别激动,我也就跟着激动!”紧张之中的他,意外地握到了习近平的手。他记得在早上还有点冷的情况下,自己的两只手握住了习近平的手,并“使劲抖了一下”。

 

“贼暖!”


诗会现场照片(刘家玮 供)


《恰同学少年》的朗诵结束之后,习近平又和同学们聊起天来。在参与青春诗会的周宇诗看来,谈及家国历史和青年责任的习近平“并不讲官话”。而在接下来的座谈会上, “平易近人”形容了国际关系学院2012级本科生侯逸凡对习近平的第一印象——三年前的座谈会上,她是向习近平汇报的学生代表。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于10:40在英杰交流中心召开。北大师生代表及教授领导一同坐在一张方形会议桌上,习近平绕方桌一圈,同大家握手。

 

在侯逸凡看来,习近平作为一国领导人,在媒体上非常有魄力;但当她同习近平有了亲身接触之后,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他的亲切和蔼——足以缓解她做报告时的紧张。

 

时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的朱善璐、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陈鹏等人向习近平报告了学校的科研、工作情况。侯逸凡也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向习近平报告了自己在北大的学习生活。习近平边听边记,不时向师生们提出问题,追问教学情况。

 

之后,习近平发表了讲话。侯逸凡觉得,习近平的一席话“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指导”。他强调广大青年应当树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言辞却并不空洞;一面从自身经历出发,一面引经据典,非常贴近青年的生活。

 

参加座谈会的学生代表、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本科生邓筱回忆,习近平的讲话随和而幽默,甚至给她“拉家常”的感觉,因而,当时的她成了“笑得最开心的”,这一幕也被中央电视台的镜头记录了下来。



中央电视台镜头下的邓筱


座谈会过程中,邓筱记了七页笔记,但问起哪句话最打动她,她答道:“打动我的并不是哪一句具体的话,而是整个座谈中,主席对青年人的殷切期盼。”当时的感受,邓筱后来总结为“很燃”——“就是那种迫不及待要出门建设社会主义的冲动。”


言论

● ● 


讲话结束后,邓筱对自己的选择有点后悔:出身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她选择了编辑出版方向,自认并未将新闻理想坚持到最后。她因此暗暗立志,无论今后从事什么行业,都要做好传播,“让更多人听到来自北大、来自自己的声音”。

 

2015年,她成了北京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并成为其官方微信平台的“主页君”之一。在支教学校所在地西藏拉萨,她通过微信等各种渠道,向人们介绍支教学校的情况,分享支教过程中的困惑和收获。学校图书角的书翻烂了,平台还帮助各分团支教老师发起募捐活动。

 

“说不定就有了那么一些人,也想去边疆看看孩子们,也想给孩子们送送衣物文具,那我们的心愿就满足了。”

 

2016年即将离开学校的时候,学生们把邓筱“骗”到教室,送了她一身凑钱买的藏装,在教室里一遍一遍地为她唱歌送行。邓筱内心颇为震动,“我想我大概是没有辜负总书记对青年人的嘱托,守住了自己心中的价值观标尺,并且认认真真地践行了下来。”


     

离别时,身着藏装的邓筱与同学们的合影(邓筱 供)


也是在2015年秋季,尚逸峰抵达青海,成为北京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

 

在青海,尚逸峰对于一年前习近平在座谈会上提出的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箴言有了更深的体会:“勤学,是向实践学习,跟地方的老教师学习;修德,支教就是培养品德;明辨,就是培养自己的价值观,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笃行,就是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尚逸峰和学生们的合影(尚逸峰 供)


日常教学之余,尚逸峰和一起支教的同学还在当地中学组建了一支足球队。球队初建时去西宁参加比赛,一上场就被踢了个5:1——学生们哭了、怒了,回去继续训练,两个月后再参赛,终于拿到好名次。尚逸峰干脆再进一步,直接去拉赞助,向全县的中小学足球队提供球衣和足球。又和县教育局签订协议,每年举办县内校园足球联赛。

 

临走时,有个班级送给他一个留言本,写满学生的寄语;最后一节课上,一个女生从书桌中拿出一双鞋垫,说是她自己缝的。那双鞋垫至今留在尚逸峰家中。

 

“上学期我挺忙的就没回去,我学生还在微信、QQ问我什么时候回去,这个学期应该会回去一趟。”尚逸峰笑着说。

 

五四当天,习近平在座谈会上的发言,紧密围绕着青年的未来。而这群在习近平身边听闻了教诲的青年,又转而将五四的火炬传递下去。


展望

● ● 


当年座谈会上的发言内容,侯逸凡已不能一字不差地复述,“但那种教诲已经无形之中刻画到我的大脑深处。”

 

尤其让侯逸凡印象深刻的,是“棋如人生”四个字——作为中国国家象棋队的成员,她在汇报中提到:“愿在世界的大棋盘、中国梦的大棋局中,和同学们一起做国际象棋中步步迈进的‘小兵’。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嘱托,无愧于总书记的殷切教诲和希冀。”

 

听完侯逸凡的报告,习近平向她提了一个关于国际象棋的专业问题。待侯逸凡解答过后,习近平开玩笑地说,“棋如人生,是一个不断博弈的过程。”


侯逸凡在座谈会现场


在“棋如人生”这个思路的影响下,侯逸凡将本科毕业论文的着眼点放在了“历史上国际象棋的发展与大国兴衰的相似性”的议题上。而当她回望三年来走过的路时,她对象棋和人生的关系有了更深体会。

 

三年来,她一面兼顾着赛事,取得了一系列世界冠军;一面为未来的学业做着准备。2016年的夏天,她本科毕业,出于职业规划需要,她放弃直接保研的机会,而是选择“Gap”一年。

 

出于个人习惯,她会不断为自己设置短期的目标,以明确下一步该怎么走。“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变数,但是当下的每个阶段都和未来或多或少有着隐秘的连接。”这句话成为她对“棋如人生”的注脚。

 

五四诗会之后,“红衣小哥”成为周宇诗经常听到的称号,他将此视作对自己工作的认可,并因此更加努力做好工作,以期让自己的成果同这种荣誉相匹配。

 

本科期间,他在《北大青年》上倾注了不少心血;2015年,从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后,周宇诗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学习新闻,从事媒体工作”,在深圳研究生院学习财经新闻。如今,即将毕业的他已经签约《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的视野会更开阔,再加上改革的话也会比较有活力,比较需要新鲜力量。”他一直希望能各方面涉足,“做一些‘跨界’的事情,而不只是写稿子。”

 

回想三年前与习近平的交流,令周宇诗记忆最深的,是习近平对北大同学的历史感与责任感的重视。这一点刘家玮深有同感,他至今记得习近平的一句话:“也许可能有第二个哈佛和耶鲁,但是不会有第二个北大。”


     

青春诗会后,刘家玮(左一)与同学的合影(刘家玮 供


关于北大精神的内涵,刘家玮也一直在思考。身边的两位师兄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位作为村官到了宁夏基层,另一位作为选调生去往重庆。在刘家玮看来,两人身上有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质,而这种不慕名利、为人民服务的特质恰是他眼中的北大精神,是独一无二的北大人需要做的“不一样的事”。每次想到他们,刘家玮便会觉得这就是北大的青年带给中国的希望。

  

上世纪五四先辈们的振臂一呼,让青年们擎起不灭的火炬;三年前习近平的教诲,又在青年们的心中燃起光亮。“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之所以为青年,正因为他们在最意气风发的时候,能以青春的锐气迎向世界,迎向时代磅礴的脉搏。


这是青年们的使命,也是这一代人的光荣。


除标注外,其余图片来自网络

微信编辑|谭晨昕

来源:北大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