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榆林市医学会变态反应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榆林市医学会副会长刘增海、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副院长白万祥、榆林市医学会王廷伟秘书长等领导出席会议,来自榆林市 12 个县市区的 95 名委员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会议选举产生榆林市医学会变态反应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专委会常务委员 22 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变态反应诊疗中心主任郝文东当选为主任委员,榆林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佘秀梅、榆林市星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艳、榆林市儿童医院小儿呼吸消化科副主任张艳荣、榆林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申秋菊担任本届榆林市医学会变态反应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变态反应诊疗中心白彩荣担任本届专委会秘书长。
刘增海副会长在致辞中指出,榆林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患病率较高,已成为全市公共卫生热点问题。变态反应学专委会的成立,将有力推动全市医疗机构在该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患者提供更优质医疗服务。
随后,刘增海副会长为郝文东主任委员颁发证书,白万祥副院长及王廷伟秘书长为副主任委员及秘书长颁发证书。郝文东主任委员表态,专委会将围绕加强诊断与治疗、强化预防与科普宣教等五大方面开展工作,提升榆林市变态反应学整体水平。
12月8日,过敏性疾病学术研讨会举行,榆林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王东林、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院长施秉银、交大一附院副院长白万祥、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分会会长尹佳教授,和国内、省内和榆林市变态反应领域大咖和知名专家,以及榆林市各县市区及乡镇卫生院变态反应相关专科医务人员等共 200 余人参加会议。榆林市医学会副会长刘增海主持开幕式。
王东林副主任在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学术讲座和活动,分享临床经验、交流科研进展、探讨过敏性鼻炎防治,提高公众对过敏性疾病的认知,推动诊治规范化和精准化,提升诊疗水平,满足患者需求。
白万祥副院长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情况,并对与会嘉宾表示感谢,期待通过此次学术交流提高全市变态反应学科建设水平,为榆林及周边地区的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分会会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学系主任、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过敏临研中心主任尹佳教授在线上作题为《高质量发展变态反应专科,培养专科人才》讲座。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中国康复医学会过敏性疾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关凯教授作题为《过敏原特异性诊断进展》讲座。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过敏诊疗中心主任、耳鼻咽喉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主任委员程雷教授作题为《过敏原免疫治疗新进展》讲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药理学组副组长向莉教授作题为《儿童过敏性哮喘分级治疗》讲座。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过敏反应科主任、同济医院过敏和临床免疫研究所副所长祝戎飞教授在线上作题为《过敏性鼻炎治疗策略》讲座。
交大一附院原院长施秉银教授作题为《榆林市过敏性鼻炎防治在线平台》讲座。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陕西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主任委员刘昀教授作题为《重度哮喘从表型到内型的精准治疗》讲座。
交大一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呼吸疾病专委会主任委员李满祥教授作题为《2型炎症及其生物标志物》讲座。
交大一附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陕西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副主任委员权芳教授作题为《夏秋季变应性鼻炎治疗——进展与实践》讲座。
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专委会青年委员张涛教授作题为《榆林市季节性过敏的治疗与防控研究》讲座。
交大一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国家公派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院访问学者阳甜教授作题为《哮喘患者如何做好疾病自我管理》讲座。
榆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长、主任医师郑振兴作题为《榆林市过敏性鼻炎流行病学调查》讲座。
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主任陈秀山,榆林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莉,榆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主任董锦华,榆林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梅玲华,榆林医院眼科主任医师赵方, 榆林市星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艳,府谷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李志强,榆林市榆阳区人民医院、榆林市儿童医院副院长,呼吸消化科主任、儿童过敏反应中心主任薛涛共同担任会议主持。
会后,向莉教授、刘昀教授、权芳教授、李满祥教授、阳甜教授等多位专家在交大一附院榆林医院门诊四楼变态反应中心开展义诊活动,专家们认真倾听市民问题,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给予科学治疗建议,针对各类过敏性症状易发情况,详细讲解预防和治疗知识,受到群众好评。
本次学术活动汇聚12位专家,就变态反应专科建设、人才培养、过敏原特异性诊断、过敏原免疫治疗、儿童过敏性哮喘分级治疗、在线防治平台建设、流行病学调查、重度哮喘的生物靶向治疗、哮喘管理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入交流和分享。带来最新研究成果,交流临床经验,内容丰富实用,会议吸引200余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