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好文章
我用心选好文,您时常来看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66岁残障老人,困于给父母养老的后半生 ·  3 天前  
新周刊  ·  警惕这种比 PUA 更隐秘的控制手段 ·  4 天前  
真实故事计划  ·  儿子结扎,一位妈妈签下同意书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好文章

他一生挽救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外国人天天研究他,可还有多少中国人记得他?

中国好文章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1-12 08:34

正文


由于你懂的原因,很多东西不能在公众号上发,长按二维码加小编微信,朋友圈猛料不断!


来源 | 德国优才计划 ID:ToGermany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

有个朋友发了这么一条消息:


在今天北京的雾霾中,呼吸5个小时后会发生什么?

图片就是答案。

我刚刚拍的,今早新换的口罩,大概戴了三四个小时,别再觉得防霾口罩可有可无了!




实在是太触目惊心了!

雾霾,

已经成为时下中国社会,

最大的烦恼之一。

近日,中国各地持续雾霾,

尤其是北京,成了“重灾区”。

碰到雾霾天该怎么办?

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

——戴口罩。

口罩已经成了中国人“自保”的重要工具。




你知道口罩很有用,

但是你知道是谁,

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口罩吗?

你知道是谁,

推广用口罩预防传染病吗?

看到他的简历你会吓一大跳!!


他是第一个,

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华人;

他是日本的首位“中国交换教授”;

他是世界知名公共卫生学家,

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

他在中国主持兴办了,

20多所著名的医院和医学院校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中央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东北陆军总医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202医院);

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

……


他还先后发起成立了,

中华医学会和中国防痨协会

他主持并主办了,

中国史上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

他曾是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他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口罩并进行推广;

还发明了中式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旋转餐台”;

他在中国干过最惊天动地的大事是:

在百年前临危受命,力挽狂澜,

拯救了中国大地无数的生命!

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他,就是伍连德。

一个不该被历史遗忘的人……




他的父亲伍祺是广州人,

16岁,带着一张草席和一个枕头,

就独自跑到马来西亚的槟榔屿闯荡,

后来和本地建筑商的长女林彩繁成婚。


两人共生了15个孩子,

存活下来的却只有11个,

伍连德,是他们的第4个儿子,

在1879年3月10日出生,

取名伍连德,意为兼备五种美德。


从小,伍连德就显露出,

超乎常人的勇气和决心。

1886年,7岁的他进入大英义塾就读。

这所学校主要用英语教学,

家里并没有给他提供好条件和环境,

有的只是他日复一日的自强不息。

家里没有专门供他学习的房间,

他就哪里空就在哪里学。

他家只有一盏煤油灯可以照明,

为了不影响家里的其他人,

他每次都等到家人入睡后,

才点燃起碗里的小椰油灯,

在摇晃不定的烛光下苦读,

在他的努力下,

他不仅成为同龄人中成绩最好的,

而且还超过了许多高年级学生。



有一次,他放学回家后就病倒了,

他的母亲急忙去请中医,

医生说是小风寒,休息几天就没事了。

可是一个多星期过去了,

病情丝毫不见好转。

他的父亲又急忙去请镇里最好的西医。

西医看完后,只能摇摇头。

之后请了很多医生,都表示无能为力。


三个星期过去了,

大家都绝望了,打算给他准备后事,

没想到,他的病竟奇迹般地好转了!

从这以后,原本想当一名翻译的他,

最终选择了医学作为职业。


中间:伍连德


他不是学霸而是学神!

17岁时,他就考取了英国女皇奖学金,

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学医。

在剑桥读书的五年零三个月里,

几乎囊括了学校所有的奖项。



1899年6月,获得剑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并考取圣玛丽医院奖学金,

成为该院的第一个中国实习生。



1902年,取得剑桥大学医学士学位,

先后在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学院、

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进修与研究。

曾得到英国生理学家兼医史学家福斯特、

脑神经生理学家谢林顿等著名学者的指导。



1903年,年仅24岁的他,

就被剑桥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1904年底,他回到槟榔屿,

在珠烈街开设私人诊所,

并积极参加华侨社会服务,

致力于社会改革,如反对吸毒和赌博。

1907年,胸怀报国理想的他,

接受了清政府直隶总督袁世凯的邀聘,

回国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

副监督(副校长职)。



到天津一上任他便请教师学习中文,

很快就学会了用普通话讲课。

他在与梁启超、辜鸿铭、胡适等人的交往中,

对中国古籍也逐步有了了解,

加深了对祖国历史的认识。


伍连德与妻子


1910年冬,

西伯利亚与中国东北哈尔滨一带肺鼠疫流行,

疫情扩散迅速,一路南下,

直逼京畿,每日死亡人数以百计,

当时日俄以保护侨民为由,

威胁清政府,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疫情,

将不准中国人进入参与防疫,

进而控制东北三省。

晚清风雨飘摇,列强虎视眈眈,

鼠疫又是可怕无比的大疫,

情况真是恶劣到不能再恶劣。



正在天津主持中国第一所现代医学院

——天津陆军医学堂的伍连德,

临危受命,辞别妻儿,

年仅31岁的他,

只带着一个助手就抵达哈尔滨。

义无反顾地直扑一线,

出任清廷特派全权总医官。



疫情远比他预料的要严重得多,

一个英国制的中型的显微镜,

及研究细菌工作的必需品:

酒精、试管、剪刀、钳子。

在这场战争中,

这些便是伍连德所有的工具,

剩下的就是勇气和决心。

他要以一己之力,

对抗肆虐人间的妖魔。



不畏生死,只为救人!

这是作为一名医者,

对职业操守的坚持,

对工作负责任的态度。

他说:“我觉得一个人,

择定了他的工作后,

就应该认真去做。

千万不可敷衍因循,

如果是本着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负责任。”



在当时的医学界,

日本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

为首的科学家们,

普遍认为鼠疫是由鼠传染给人的,

对抗鼠疫的方法也非常简单:灭鼠。


伍连德却不这么认为,

他认为是可以通过人和人之间传播的。

他仔细地调查研究,

发现此次烈性呼吸性传染病病源

来自于一种草原上的旱獭,

捕杀旱獭的猎人和皮货商是第一批感染者,

最初感染死亡率几近百分之百。

并立即组织力量,

采取果断隔离措施,灭杀病源。

分设了“疑似病院”和已罹患者病院。

他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肺鼠疫”的概念。


患鼠疫的病人被放置在隔离区


为搞清病因病理,他在疫区,

不顾政府和其他医生的反对,

亲手实施了,

中国医史上第一例疫尸病理解剖。


疫尸病理解剖


当时人们并不了解肺鼠疫,

是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经呼吸传染的。

医生护士也都不戴口罩。

为使救助人员免受感染,

伍连德发明并命令赶制了大批口罩

——一种特殊的加厚口罩。




    这种口罩的制作方式简单,

每个只需国币二分半,价廉物美,

此为后人称作“伍氏口罩”。

老百姓们都纷纷戴上了口罩,

死亡率大大地降低。



    1911年4月,

奉天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

这种方便实用的口罩,

受到各国专家的赞赏:

“伍连德发明之面具,式样简单,

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




防治鼠疫期间,

他发现,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

大家共食很容易互相感染病菌。

从卫生角度来看,

应该采用西方的分食制。

可是分食制很难被中国老百姓所接受,

他想到“双筷制”,

即为每位用餐者准备两副筷子,

一副取食,一副入口。



卫生问题解决了,但取食很不方便。

经过反复考虑,

他发明了一种介于共食和分食的方法。

就是今天我们中式餐桌上,

不可缺少的“旋转餐台”。

用餐时在每道菜肴旁放一勺或筷,

作为公用,用以把菜取到自己的碗碟中。

这种方法既解决了,

共食传播传染病的问题,

又照顾了中国人的用餐习惯。

只是很少有人知道,

这是伍连德发明的……




他的一系列措施开始实行一个月后,

到了1911年3月1日,

死亡人数就已经下降为零。

令人闻之色变的鼠疫,

他仅仅用了67天,就控制住了!

伍连德从此名扬天下。

如果没有他,

这场鼠疫夺走的,

中国百姓生命绝不只是6万,

而是十倍、甚至百倍。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隔离等办法,

应对城市发生的传染病疫情。

直到今天,世界各国,

用于防治非典等传染病的紧急措施,

许多都是从他这里沿用而来的。



当时他的知名度如日中天,

传遍世界各地!

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的记者,

莫理循1911年7月9日,

写给他的信中提到:

“由于您在控制最近的鼠疫流行中的功绩,

您的名字在欧洲特别是英国家喻户晓。”



1911年4月3日至28日,

“万国鼠疫研究会”在奉天(沈阳)召开,

来自英、美、法等11个国家的,

34位医学代表参加大会,

日本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

企图压服中国医生接受他做会议的领导者。

而另外11国的专家公推伍连德为大会主席。

在这次会议上,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人被誉为“鼠疫斗士”。

如今一百年过去了,

除了伍连德,再也没有谁敢用这个称号,

这也是近代在中国本土举办的,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学术会议。



1913年,他的文章发布在,

医学顶级杂志柳叶刀《Lancet》上,

成为中国史上首位,

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人。



梁启超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科学输入垂五十年,

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

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梁启超手书


这一场东北鼠疫的战争结束了,

但是还有更多的战争在未来打响,

凭借着自己的研究和经验,

他先后两次杜绝了哈尔滨霍乱的大流行,

杜绝了上海爆发的中国最大的霍乱的流行。



大多数人都说,

伍连德是中国人吗,

应该是华侨吧,这样的华侨太多了,

他们很厉害,但他们是外国人,

也没有什么值得好自豪骄傲的。

但这个华侨不一样,

无论他身处满清,

国民党,英伦剑桥,

还是在南阳(马来西亚和新加坡),

他都说自己是中国人。



他出生在国外,

却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与爱国思想。 

他专注于中国医学的发展,

是中华医学会的创始人,

1914年,伍连德提出在北京建一所,

现代化医学院和医院的建议被采纳

——这便是后来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医院。


伍连德和基金会董事杰尔姆.格林(Jerome Greene)与协和医院华人医师合影。


1918年1月,伍连德提议,

建立一所大型医院的建议,被政府批准。

在为该院筹款过程中,他自己捐了2500元。

同时他全权负责总管筹建:

在他主持下建成的北京中央医院,

成为中国人建立的第一所现代医院,

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1924年,他在沈阳建成了东北陆军医院,

这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医院。

1926年,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

为当地培养医学人才,

这个学校就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 


他前前后后在中国主持兴办了,

20多所医院和医学院校,

为中国培养了众多医学人才。



他为中国做的事情远不止此。


中国海港检疫始于1873年,

但半个世纪中海港检疫权,

与海关主权一并控制在帝国主义者手中,

专门只为外国人服务。

他力争收回海港检疫主权并促其实现。

他负责成立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

中国海港检疫事业能够收回主权、

统一号令、开展业务,

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1916年前后,他读到美国医史学家,

加里森所著《医学史》,

全书有关中国医学的内容介绍,

短到连一页都没有,且有谬误。

他致函作者质询,作者复函说,

既然中国医学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为何中国人自己不向人们宣传介绍?


他震动很大,深深地感受到,

必须研究中国医学史,

并将中国在医学方面历代的,

发明创造向中外广为介绍。

于是他与王吉民合作,

用英文著成了《中国医史》。

该书于1932年出版,并再版多次,

成为早期介绍中国传统医学的英文著作,

受到国外医学家的重视。




鸦片误国误民,

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禁毒事业,

1919年,他代表外交部,

到上海监督焚烧鸦片1200箱。


1931年九一八事变,

日本早闻他的大名,

想要他参与对中国的细菌战,

他誓死不与日本人合作。

从哈尔滨赴大连途中,

他被日军诬为间谍拘留并关入地牢。

沦为日本人阶下囚三天两夜后,

经英国驻沈阳总领事伊思特斯营救,

才侥幸脱险。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在上海主持防疫工作的他,

才知道他在上海的家也被日军炸毁了,

自己最爱的妻子也去世了。
他被迫离开了中国,回到了故乡,

马来西亚的槟城。



与家人离开中国


在故乡他开了一个小诊所,

成为了一位普通的医生。

当地显贵多次劝说他出任政府职务,

他都以年迈为由谢绝。

老人经常悠闲地在街头漫步,

并偶尔用广东话劝小贩们

“不要抽烟喝酒,多运动”。

终其一生,他再也没有回到过,

他为之付出了青春与热血,

服务了20年的东北。



他曾说过:


“我曾经将我的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那一切在许多人的脑海里记忆犹新,中国是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伟大文明古国,历经世世代代的兴衰荣辱,才取得了今天的地位,我衷心的希望她能更加繁荣昌盛。”


“赤诚爱国,自强创业”

这是他坚持的精神,

今天,这八个大字为他创建的,

哈尔滨医科大学奉为校训。


他用自己的学识,

为自己的祖国做出了奉献,

即使有一天自己无法再为祖国效力,

他的学生们也能够为祖国干大事出成绩,

中国的未来,

就是靠这样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

大概这,也是他创办医院,学校的真正原因。



1960年1月21日,

在槟榔屿邹新庆律39号,

一位伟大的医生因心脏病而离世了。
1月27日,《泰晤士报》写道:

“伍连德是“流行病的英勇斗士”,

伍连德的逝世使医学界,

失去了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他的毕生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我们无以回报,我们将永远感激他。”



他生前还有一项更大的荣誉,

那就是被提名为,

193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候选人。

因为候选人的保密期为50年,

这个消息直到2007年,

才被正式公开。

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是曾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


因为他晚年隐居海外,

在历史的巨变中,

他的名字如无根之萍,随波沉浮,

淹没在中国各处厚厚的典籍杂文中。

而在国外,

关于他的论文和研究却从未间断。



1959年,晚年的他在写就了,

650页的英文自传,

自豪而坦然地题写了书名:

鼠疫斗士:一个中国医生的自传》

此书由剑桥大学出版。


在伍连德的心中,

他一直是一个中国人。

在外国人眼里,

他的确是一个爱国的中国人,

而有些中国人,

却擅自把他开除了“国籍”。


直到后来,

一本《国士无双伍连德》的书面世,

一些中国人,才认识了这位当年,

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

拯救万千中国老百姓的英雄。



有许多事情难免容易被遗忘。

但有些事情,有些人,

我们却应当刻骨铭心,永志不忘。




他是一位真正的医者,

于患者头顶被死神悬刃之际,

不顾一切,冒死救助黎民百姓;

他是一位真正的中国人,

于国家生死存亡大厦倾倒之际,

燃烧自我,挽救民族危机。


人如其名,

伍连德,

兼备五种美德:

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


作为中国人,

我们不应该忘记这样一位,

曾为中国医学发展,

呕心沥血的伟大人物。

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永远铭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