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互动
运营营销百科全书,运营知识、营销案例、实用教程、更新资讯、功能解读、系统课程,尽在微互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日报网  ·  夜·赏|《山海经》五行神 ·  昨天  
中国日报网  ·  夜·赏|《山海经》五行神 ·  昨天  
北京交通广播  ·  多彩非遗庆新春 | 瑞蚨祥:一针一线见证传承 ·  2 天前  
春江潮起  ·  火出圈!40多分钟,央视专题报道镇江 ·  3 天前  
春江潮起  ·  火出圈!40多分钟,央视专题报道镇江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互动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新媒体人?

微互动  · 公众号  ·  · 2017-11-01 21:00

正文


之前冯唐先生写了一篇《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引发了关于中年男人的讨论。


随后,“如何避免成为一个肥腻的中年女性”、“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广告人”等各个版本都传播起来了。

二师兄想给大家聊聊 新媒体行业的油腻事儿 ,以及 如何避免成为 油腻的新媒体人



1

不要成为一个抄袭、洗稿的人


可以说除了科技,就是内容在推动新媒体行业的蓬勃发展。在内容日显重要的现状下,缺乏内容产出能力的人就走上了抄袭、洗稿的不归路。



他们通常的工作日常是:刷朋友圈看看大家都发些什么,混迹各个微信群找点爆料;从若干个公众号里一条又一条地翻阅合适的文章,找准了“猎物”以后,就是 crl C + crl V ,然后再 修炼小学生的同义词替换 基本功,可以说一篇“原创”就诞生了。


长此以往,他们失去了深度思考和输出原创观点的写作能力,更后怕的是失去了口碑,得不到大家不会尊重。也就没办法提高自己账号的价值和转化,影响力只能大幅缩水了。



2

不要成为只会挑错别字的“阅卷人 ”


冯大辉曾经写过这么一篇文章来概括他遇到的读者:


有的读者,看一篇文章,喜欢从里面找错误,偶尔找到一丝不严谨的地方,甚至错别字、标点符号什么的,就立刻留言来纠正作者,这会让他们瞬间产生优越感。慢慢地,他们看东西就会变得越来越简单浮躁,看完了也不往心里去。



但有的读者就不同了,看一篇文章,除了吸收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还会主动根据文章中透露出的一些线索, 找到更多的背景知识,然后补充到留言中。 久而久之,他会对这些优秀读者印象深刻,甚至私聊讨论更多。


不要学那些挑剔、找存在感的人。一篇文章 最重要的是内容中包含的观点、传递的启发和思考 ,别让不值一提的错别字分散了注意力。



3

不要成为满口嘴炮的人


尤其是在新媒体行业待久的一些人,以为对行业了解的比较深,张口闭口就是:


XX的写作套路,网上早就分析了几百遍,就那些没内涵的翻来覆去写blablabla


这个XXX,我15年就预言它有问题,发展模式太慢了blablabla


XXXX我13年初那会就知道了,也就那样,规模太小blablabla


......



能持续发展下去的公众号,就是有其 核心的能力 在支撑的。毕竟人的视野是有限的,你所看到的未必就是全局。要多多挖掘别人公众号or产品的优势, 这也是向外拓展自身知识的一个很重要来源。

多多观察和了解同行,让自己更多地 以读者的角度去思考 ,把握别人的运营思路,自我的提高是非常有好处的。



4

不要成为停止学习的人


新媒体人想让别人羡慕太简单了!追个热点,吹吹牛逼,再“油腻”地 发个朋友圈,装一下 就好了。



若想让自己由衷地得到肯定,除了保持多维度的学习,别无他法。 一般来说除了 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行业热点要跟上,剩下的就是多领域、跨界知识的学习。


最底层的知识永远都是一通百通, 入门以后的进阶发展,靠得就是跨界思维。 为什么 一个热点别人就更看得更透彻,切入的角度更深邃呢? 因为除了行业内知识,人家还能从其它方面得出更多本质相似的观点。且你的读者又不都是同行,能在内容上从深度和广度上同时碾压,那才是真牛逼。

保温杯热点出来的时候,你还在朋友圈哈哈哈,截图晒最新指数。人家那边都谈好几千万的合作,出了联名限量款,还有同行写了一篇深度营销分析的上了今日头条首页。

所以,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信息和知识,保持多维度的学习,才能避免入行太久的“油腻”感。



5

不要成为只活在网上的人


众所周知,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常常是:一个文案+小半个美工+大半个客服,偶尔还拉去做设计.......而这些基本都是 一个人对着电脑 完成的。长此以往很容易 独自活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忽视了现实的、面对面的交流与表达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


假如人际交往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来购买这种能力。


人际交往这么重要,就是因为任何一份工作做到最后,想要进阶,都不离开与人交往:


你不可能在遇到重要人的时候发表情包,斗图来缓解尬聊吧?


你不可能在碰到资深前辈的时候说:“我去您公众号留言区跟您交流”吧?


你不可能在年会报告上,只准备一份精心设计的PPT,而不会应对boss的提问吧?

有很多玩家在游戏中相当厉害,可现实生活中却是一个蜷缩在网吧,不洗头吸着烟的颓废模样。 职场的扩展离不开人脉, 活的本质离不开人际, 警惕独自活在互联网中自high。



6

年轻人不要总熬夜


2017年10月28日下午,苏州广电总台新媒体中心主任王干余老师病逝,享年50岁。而就在30多天以前, 年仅30多岁的 公众号『趣塘沽』创始人,大志突发心梗不幸离世。据悉,大志在离世前的国庆假日内仍保持高压工作,维持着公号每日7—8条的高频推送。


对新媒体人来说, 新闻、热点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不存在按时下班、工作日和休息日。 这样不规律的作息、饮食、工作强度,让新媒体运营人的职业病尤其多,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胃病、失眠、焦虑都是家常便饭。



毕竟,新媒体时代售卖的就是影响力和注意力,如果你有志于成为一个优秀媒体人,那么无时无刻要和同行火拼速度。在这种现状下, 只能建议大家合理 安排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善于利用各种工具,比如i排版提高排版效率,使用 url.ipaiban.com 生成二维码和短链接、超链接


有统计显示。新媒体人年龄普遍偏小。那么,请记得要敦促自己给外界一个阳光、体面的形象,别“油腻味”太重。



7

不要成为一个半途而废的人


新媒体行业也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行业 ,今天的自媒体人,明天可能就被另一个段子手盖过了名气;今天看到的10W+,明天就被埋没于另一篇10W+;今天的百万大号,很有可能明天就被封掉了。浮躁、快消的新媒体环境,很容易让运营人员变得 没有耐心只求速成 。但是再牛逼的理论,没有长久地坚持去实践,都是零。



罗振宇能坚持几年6点钟起床发语音、咪蒙在手术后打着吊针改稿子、林少利用工作之余打造出十点读书、广告圈第一段子手姜茶茶也是利用工作间隙,早上5点半起床写公众号文章......他们的 成功的光鲜都不是白来的,离不开背后的坚持和多年的积累。


如果不保持一份勤勉的坚持之心,那么在新媒体行业你只能活成了一个: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