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  ·  近2亿独生子女的困境,已经来临 ·  2 天前  
书单来了  ·  厌学、休学,高发!这本书教你破局! ·  4 天前  
蓝钻故事  ·  最好的养生,不是运动,不是睡觉,而是…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又是一本“译文毁原文”的代表,读得心好累!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5-18 09:20

正文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各位爱读书的小伙伴,肯定都有读到一本书,感到不满意甚至很失望的时候。书评君推出的小栏目——“霉土豆”,专门用于吐槽那些我们读到的失望之书。读到“霉土豆”的你,自然想要不吐不快,对于其它爱书人,你的意见,也是他们重要的“防雷”参考。


三月份至今我们已经推出了10期“霉土豆”书单。今后的吐槽我们做个小小的改版——加入了发霉指数,不变的是“挖霉”的决心。


如果你也想参与不吐不快的“霉土豆”,可以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按钮,将你读到的“失望之书”告诉我们。






本期发霉书目


《彼得大帝在位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史》


《彼得大帝在位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史》

作者:  [法] 伏尔泰

译者: 吴模信

版本: 商务印书馆 2016年5月


挖霉人:松风剑客 (外科医生)


发霉指数: ⭐️⭐️⭐️⭐️


发霉点: 译文极差,毁掉原文。


作为俄国史的业余爱好者,非常期待有关彼得大帝的书籍面世,故而在本书一上市时便积极购入,想大快朵颐一番。然而,却味如嚼蜡,苦不堪言——本书又是质量极差的译文毁掉原作的代表。


首先,作为看过一些俄国史研究作品的爱好者,我先从专有名词角度来说说俄国史书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然本书是其中的代表。对于汉语中已有约定俗成译法的专有名词,应当继续沿用,比如本书中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就被译为“大天使城”,虽然意思上没错,但是有悖这个约定俗成的原则,而历史名城喀山的译名在本书里简直是个笑话——“卡桑”。


至于人名的翻译,由于本书讲述的是俄国史,虽然作者用法语来写作,但在翻译时,人名和地名都应该按照俄语音译习惯和斯拉夫民族对应姓名来翻译。所以,本书中的“约翰”就应该翻译为“伊凡”。至于本书中同一个人前后译名不一致(米歇尔与米哈伊尔),甚至姓和名位置倒错(罗曼诺夫·米哈伊尔),简直是不堪入目的低级错误。


其次,虽然我的法语水平仅仅算是入门,没有资格指摘法语界的老前辈,但许多句子实在别扭的不行。长句子没有按照中国人的语言思维方式合理断开也就算了,这毕竟是翻译常见问题,可以理解,但许多句子不通顺,甚至个别句子给我产生一种可能有漏译的感觉,这恐怕就是硬伤了。


我查了一下,伏尔泰的另一本历史名著《查理十二传》也是吴模信老先生翻译的,看完书名和目录后我就吓得不敢买了,跟本书的翻译风格如出一辙。瑞典国王Karl XII的名字从瑞典语翻译过来是“卡尔十二”,这是标准译名。哪怕从伏尔泰的法语化译名“Charles”转译过来也应该是“夏尔”,“查理十二”乃是英语的音译,可英语跟一本用法语写的瑞典国王传记没有半毛钱关系,为什么要这么翻译呢?


这位老先生治学不严谨的态度由此可见,借此机会,在下一并吐槽之,希望众读者擦亮双眼。


你读到过哪些发霉书目?欢迎各位小伙伴们继续提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