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十点读书
深夜十点,陪你读书,美好的生活方式。好书/故事/美文/电台/美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蓝钻故事  ·  封神9.0,国外都在抄!这顶流谁能不爱 ·  17 小时前  
单向街书店  ·  往前走,欲望有着了不起的作用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十点读书

近2亿独生子女的困境,已经来临

十点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25-02-10 18:30

正文


三年前,母亲突发重病,24岁的湖南女孩亦蒙遇到了人生中最困难的难题。


彼时,亦蒙刚刚研究生毕业,收到了深圳一家大型企业的offer,和男友准备结婚。

眼看着美好的新生活即将展开,母亲突如其来的病情,彻底打乱了亦蒙的人生计划。


亦蒙年纪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了。

在由母女两人构成的家庭中,母亲一直是家中的顶梁柱,她勤劳、坚强,以一己之力将亦蒙抚养成人,供亦蒙上大学、读研。母女俩相依为命,感情极深。


作为单亲家庭的独生女,照顾母亲、带母亲治病成了亦蒙无法逃避也不愿逃避的责任。

母亲生病不仅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时时考验着亦蒙的体力、精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亦蒙的困境不是个例。据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有近2亿独生子女,父母生病是每个独生子女最害怕面对的难题。

尤其是当自己年龄尚小,羽翼未丰时,就成为了患病父母的唯一照护人,独生子女该如何应对?


以下是亦蒙的故事。



三年前,我24岁,正忙着研究生毕业,所有的精力几乎都花费在毕业论文上。

与此同时,我隐隐感到家里发生了些状况,妈妈时不时在视频电话里说对不起我,说着说着就会哭起来。

我一边安慰她,一边计划尽快提交毕业论文,早点回家。


事发前,亦蒙每隔一两天会跟妈妈通一次话


提交论文的前一晚,系里开组会,表姐打来几个电话,我没接到。

看到一连串未接来电,我立马发消息问表姐,怎么了?表姐只是回复,“等你回来再说”。


第二天,我匆匆赶回家,才得知前一天下午,妈妈去投河了,还好有人看到,将她拖回了岸。


妈妈怎么了?我百思不得其解。


在我心中,妈妈一向是最为勤劳、坚强的女性。

妈妈36岁那年,爸爸因肝癌去世,她没有再婚,独自把我抚养成人。

她在镇里的事业单位上班,十多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是领导、同事眼中公认的骨干。


后来我离开老家湖南,去广东读大学,妈妈总是利用空闲时间打零工,想替我多赚一点生活费。

知道我爱吃家里蒸的板栗、晒的红薯干,妈妈每年都要亲手做好,寄到学校来,还说等我结婚后,就过来帮我做饭菜、洗衣服、带小孩。


妈妈的代表菜之一,腊干子炒肉


2021年应该是妈妈最有盼头的一年。7月,我即将毕业,入职深圳一家大型企业。11月,妈妈即将光荣退休。

退休后,如果她想留在老家,伯母们欢迎她过去一起住,彼此做个伴儿。

如果她想和我一起在深圳生活,男友已经买了房,此前我们也达成了一致,愿意将妈妈接到我们身边。


美好的新生活即将展开,妈妈竟然想不开,动了“寻死”的念头,我无论如何也无法相信,更无法接受。


我觉得妈妈一定是病了,想带妈妈去医院看病,妈妈却强烈反对,嘴里不时念叨着“没用的”、“好不了了”。

起初我以为是她自己去医院查出了癌症,经过反复确认后才知道不是。


我仔细观察妈妈的症状,并在网上搜索这种症状,来确认应该看什么科室,“没精神、存在自杀风险和倾向、不肯吃饭……”

身边人的看法和问诊结果都指向抑郁症。妈妈苦了大半辈子,患抑郁症的几率确实很大。


妈妈有记录饮食和花销的习惯

第二天傍晚,妈妈终于松口同意去医院,我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听到她说,“要去医院打一种可以马上死的针”。


在深深的无助、焦急和恐惧中,我带着妈妈辗转于老家市里的几家医院。

医生初步判断为重度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或者精神分裂症,要求妈妈住院。

我先是陪妈妈住院一段时间,但疗效不佳,妈妈的情绪也愈发烦躁,配合度降到最低,不管我怎么软磨硬泡,都不肯再接受治疗。


考虑到住院开销高昂,我只好带妈妈回到乡下,没想到家里的老人和邻里乡亲一致认为,妈妈是中了邪,请神婆做法就会好。

我自然是不信这一套,但农村的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作为家中的小辈,我人微言轻,迫不得已带妈妈去了神婆家。


眼睁睁看着神婆围绕妈妈虚张声势、装神弄鬼,我多次想上前把妈妈拉走,都被长辈们拦住。

神婆还给我们开了一个所谓的“仙方”,让我们凌晨两点杀一条狗,用它的筋作药引给妈妈服下,说只有这样才能把妈妈身上的邪气驱走,我听后只觉荒谬。


求医和求神都没有用,妈妈的状态更差了,在老家又一连两天不吃东西。

我精疲力竭,哭着和男友打电话沟通情况,他提出一个让我既害怕又心动的建议——把妈妈接来深圳,和我们一起生活。




彼时,我面临着毕业的重要节点,担忧能否在照顾妈妈的同时,把毕业相关的一系列事情处理好。

但身为单亲家庭的独生女,这似乎也是我唯一的选择。

我差点永远失去妈妈,我实在无法放心将她一个人留在离我那么远、又不具备医疗条件的农村。


我很快买了回深圳的火车票,带妈妈回到我和男友的小家。

到家的第一天,妈妈跟我们一起吃了饭,我非常高兴,这是一个好兆头。

可没过几天,妈妈又开始躺在床上不吃不喝,情绪萎靡。


我没有办法,只能利用妈妈白天躺在床上的时间,集中精力完善论文。

做毕业答辩的PPT,等妈妈状态稍微好一点儿了,就寸步不离地守着她,帮她重建生活秩序。

从吃饭、睡觉、洗澡等最基本的事项开始,再慢慢过渡到下楼散步、买东西、跳广场舞、做饭。

每当妈妈有一点点进步,我都毫不吝惜对她的赞扬,妈妈仿佛变成了我的女儿,我像对待小女孩一样对待她,尽可能给她更多呵护和鼓励。


写论文的同时记录妈妈的各种情况


男友工作很忙,每天早出晚归,能提供的帮助有限。

我去学校答辩期间,小伯母过来帮我照顾了妈妈近一周;交材料、跑流程等相关事宜,我委托室友代为办理,就这样勉勉强强地撑过了毕业。


6月,我正式结束学生生涯,走上工作岗位。

原本,我计划留在研二时实习的咨询公司做用户研究,这份工作的专业门槛更高,未来更有发展前景,薪资待遇也令我很满意。

但考虑到妈妈的身体状况,我需要有更多时间照顾她,我犹豫再三,还是选了一家收入没那么高的国企做人力,同学们听说后都很惊讶。


牵着妈妈一起逛超市


我入职起初,妈妈的状态还不错,每天自己做午餐,晚上热好饭等我回来一起吃。

但好景不长,有次我去外地出差,妈妈再度不吃不喝,我只好中途请假回家照顾她,强行把她送去广东省最好的医院,下定决心,这次一定要把妈妈治好。


前期情况好的时候,妈妈可以自己做饭菜


没想到,我收到了一份认知症诊断书。

头部核磁共振结果表明,妈妈的额叶、颞叶区域存在萎缩现象,还不满50岁的妈妈,患上了额颞叶认知症,这是我之前闻所未闻的疾病。


医生告诉我,额颞叶认知症一般发生在40-60岁之间,是一种脑部退行性病变,患者多表现为情感淡漠,会出现刻板行为或者语言障碍。

因为病人不配合检查,病情又存在隐匿性,所以容易和抑郁症、强迫症等疾病混淆。

医生说,这类疾病暂时没有有效的疗法,存活年限一般在8-10年,大部分病人会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最后的归宿通常是养老院。


医生后来说的话,我一句都没听进去,整个人陷入了一种巨大的茫然。

为什么医生要对我说这么残酷的话?妈妈以后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我想找个人说说话,却不知道该找谁。

那一刻,我彻底地感受到了孤立无援,而这样的时刻,往后还有很多。




日复一日的照护,占据了我工作以外的全部时间。


我每天晚上提前准备好妈妈次日的早餐,下班后再从食堂带饭回家;

定期陪妈妈去医院,挂号、陪诊、缴费、办理医保报销手续、取药,每个环节都让人精疲力竭,三头六臂也不够用。

我没有社交,没有娱乐,想做的事要么取消,要么搁置。


下班带晚饭和第二天上午要蒸的包子


有两个月时间,我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导致妈妈的晚饭失去了保障。

有时候妈妈晚上九、十点才能吃上饭,看着她狼吞虎咽地吃饭,我无法形容那种内疚而无力的心情。

我尝试过点外卖、请钟点工,妈妈都一一拒绝,还发了很大的脾气。

尽管我内心明白妈妈是不想给我增添经济负担,可仍然感到十分委屈。


每次我回去晚了,妈妈的情绪也会比平时激动,但我提不起精神抚慰她,反而常常被她影响。

我感到自己扛不住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心理防线在一点点溃堤。


把妈妈要吃的药磨好放到食物里


2022年3月成为阶段性的转折点。因为疫情防控,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待在家里,正常人都憋得难受,妈妈在此期间更是变得异常焦躁。

某晚我外出锻炼,没想到妈妈竟然拿刀想要伤害自己,男友赶来制止,在推搡的过程中,妈妈不小心把小拇指弄骨折了。


紧接着,一场腥风血雨席卷了我们全家,大家互相埋怨,互相指责。

我对自己的质疑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顶峰,把妈妈留在身边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她,可是我真的做到了吗?

我用尽了一切努力,可是怎么就看不到一点向好的趋势?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


医院给情绪激动的妈妈单独准备的病房


我不怕日子压抑辛苦,不怕别人异样的眼光,就怕我在乎的人受到伤害,怕所有的努力都是我一厢情愿,怕在某个未知的时刻,又发生无力挽回的意外。


我搜索的内容由“照护认知症老人”转变为“养老院”、“安乐死”,一边搜索一边充满了负罪感。

我列出过很多种方案:把妈妈送回老家让姨妈照顾、在老家找养老院、在深圳找养老院、长期住在医院的老年慢性病诊区、请一个住家阿姨……


但这些方案要么由于距离过远,要么由于经济原因,都在了解之后被我一一否决。

国内在认知症老人的照护方面,以居家照料为主,虽然有接收认知症老人的养老院,但是各项服务和设施都不完善。

引入日本照护模式的介护机构虽好,但数量很少,花费高昂,每个月起码得上万元。


而我刚毕业不久,月薪将将过万。

妈妈平日服药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便宜的药物,如“美金刚”,一个月要花七八百元,贵的药物,如“甘露特纳”,一个月则要花三四千。


认知症的常用药之一


那个阶段,我像一个在茫茫大海里溺水的人,想要发出求救信号,却不知该朝哪个方向。

几乎每隔一两个月,我就会经历一次极致的情绪崩溃。

节假日按理来说是最为开心、放松的时刻,但每个节假日对我而言都是煎熬。

这个病不仅困住了妈妈,也困住了我,使得我永远走不出家附近一公里。

有时强迫自己人走出去了,心始终被牵绊着。


2022年10月份,我产生了自伤行为,甚至一度想把开给妈妈的安眠药全部放在我们吃的食物里,以平静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告别。


或许是残存的求生本能拉住了我。当我回过神来,我感到非常害怕。

心底有一个声音在跟我说,你还年轻,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它不应该这样结束。




我开始尝试自救。


我在纸上列下“一定要和妈妈一起做的100件事”,每完成一项就打一个勾,并持续补充新的内容。

如果分离是我和妈妈的宿命,我希望用一种更积极的方式,完成这一场告别。


列出要和妈妈做的事


因为大学时的专业是心理学,我似乎有着更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善于从一些教人如何直面死亡的心理学书籍中汲取安慰。

当看到欧文·亚隆的那句“正确面对遗憾,能帮助你采取行动来避免更多的遗憾”时,我的心为之一颤。

我决定记录与妈妈的日常,以写作一本书为目标,书写的过程也获得了许多疗愈。


我还加入了患者家属交流群,了解其他患者家属如何面对种种难题,那些共通的经历和情绪让我明白,我不是一座孤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