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史事挖掘机
世界古代史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史事挖掘机

为什么鬼子总要留个小胡子 | 黑镜头

史事挖掘机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1-16 01:03

正文



最近抗战话题又热闹了起来,原因是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的一纸红头文件,抗战又多打了六年,从“八年抗战”变成了“十四年抗战”。每到这种时候,我总是会想,这类情况是多么折磨从事基础教育的历史老师。


有一天,初二的学生来问老师:老师,初一的李三跟我说八年抗战错了,我怎么就错了呢,这题考试时都背了好几遍了!老师只能长叹一口气:现在情况不同了,你这届抗战打了八年,他那届打了十四年。


当然了,中国人民的历史意识绝不仅仅来源于基础教育课本,其实最主要靠的还是影视作品,所以我觉得,这类事情以后教育部还是应该和广电总局联合下发文件,以保证推广的效果。


为什么说影视作品的影响力这么大呢?很简单,只要大家想一想脑子里的“鬼子”形象就好了,他们是不是一出现就自带一小撮的胡子呢?


比如他:




或者是他:



又或者是《举起手来》里的潘长江、“鬼子专业户”矢野浩二的早期形象,还有新一代王二小的动画片:




然而奇怪的是,在上世纪旧日本军队“大官”留下的大部分照片中,却少有留着这种胡子的形象。


有这样霸气的:



长冈外史


还有这样普通的:


东条英机


日军普通士兵的形象也基本上就是两类:刮的很干净以及满脸的络腮胡子,很少见到有留一小撮胡子的。






在这个层面上,其实《鬼子来了》里面香川照之扮演的日军形象还是比较靠谱的:




那这一小撮胡子是怎么就成了中国人嘴里“日本人的那种胡子”呢?


根据查到的资料,这种胡子的造型名叫“卫生胡”,英文里称作toothbrush mustache。卫生胡顾名思义,就是留个这种胡子既能体现男人的阳刚之气,又能避免胡子一大把所造成的各种不方便,最主要的是好打理,卫生。


然而这个“卫生胡”可不是讲卫生的日本人发明的,它更多是一种全球化的产物,用现在的说法叫作“流行时尚”。


维基百科上的词条显示,这款胡子的造型最初开始流行是在十九世纪末的美国,大约一战前后开始在欧洲大陆流行起来,这个时候留这款胡子的最具代表性人物就是他:



卓别林


后来在欧洲各国和苏联,这个胡子的造型都被广泛的接受,成为了红极一时的流行时尚,很多欧洲的达官贵人、苏联的红军将领都留着这种胡子(维基百科上有大量的照片):


年轻时的朱可夫



巴甫洛夫



苏联发行的邮票上都是这个造型


乔治·奥威尔

很快它就流行到了日本,当然,不可避免的还有中国。日本军队中确实有一些人喜欢这个样式的胡子,比如土肥原贤二;在中国军队中,冯玉祥的西北军将领对款造型也很有兴趣。


土肥原贤二



西北军将领鹿钟麟、刘郁芬、张之江、吉鸿昌


虽说西北军的这个“时尚”很可能是来自于苏联,但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当时大家并没有把这个造型看成是“日本专属”。


直到这个人的出现,这款胡子才真正有了很浓的政治意味。



虽然有卫兵宣传这是因为希特勒原来的胡子戴不下防毒面具,所以为了方便才修剪了这款造型。但很明显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希勒特是个多么了解宣传的人。


他这样做绝对不会是为了方便,而是为了能让自己看起来更有特色,更容易让人记住。


希姆莱一段时间也曾留过这个胡子


他成功了,这款流行时尚终于成为了他的“专属”款式,最终也导致了这款造型随着他一起走进了坟墓,成为了历史耻辱柱上的一部分。


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在苏德大战开始之后,苏军中就再也没有人蓄这个类型的胡子了,可见敌我有别,胡子成了最好识别的标签。


而中国人是最善于画脸谱的,你看京剧里的那些人物,哪个不是表现的有理有据。于是小胡子在中国语境里也慢慢变成了日本侵略者的专属造型。



乔丹因为留过“希勒特的胡子”,引来一阵不小的风波



中国人要是恨一个人,就给他贴上小胡子



当然,外国人的创意也高不到哪里去


你看,历史就是这样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即使只是一款简单的胡子造型,就因为不断有人去赋予它意义,所以昨天它还是权势和力量的象征,今天就已经成了邪恶的化身。那就更别提一个长达数十年,牵涉到这么多人的恩怨了,还不是想怎么利用就怎么利用。


推荐阅读:


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读完也许大家对历史的几个维度就会多些想法和思考



History become legend, legend become mirth.

更多往期精选文章,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