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鸣
清朝男人留辫子,是一种归顺的象征,为了这根辫子,汉人付出了比保卫大明朝廷还多的代价。清末革命党人鼓吹革命,宣传品中最受欢迎的,不是邹容的《革命军》,也不是陈天华的《猛回头》,而是明末的笔记《扬州十日记》和《嘉定三屠》,后者,就跟辫子有关。
所以,辛亥革命,对于很多汉人来说,其实就是革的一根辫子。当年占据城池的革命党人,干的最热心最痛快的一件事,就是给人剪辫子。南北和谈成功,清帝退位,袁世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人把脑后的辫子给剪了。比起革命党来,袁世凯要温和一些,没有逼老百姓咸与维新,一起剪辫子,但是,军政人员,都是要剪的。
袁世凯麾下的北洋军将士,多数人对此相当抵触。但军令如山,没有价钱好讲,好些士兵在哭哭啼啼被剪了辫子之后,精心包裹起来,就像太监去势之后把小鸡鸡收藏起来一样。举国上下,坚持不肯从命的,只有张勋一个。当时,张勋手下,有万多人马,他不肯剪辫子,麾下的将士也都不剪。有人说,张勋的部下比张勋更执拗,如果当时张勋剪了,他们会一哄而散的。
当年不乐意剪辫子的人,很多是因为不习惯。这么多年了,自己习惯了,周围人也习惯了,猛然没有了,连家里家外的女人,都觉得这个人变丑了。但是,张勋不仅仅是因为习惯,他要用这根辫子,表示对清朝皇帝的忠诚。按说,革命的时候,张勋才是个江南提督,一介不入流的武夫,做遗老,也轮不到他排在前面。他效忠前清的心,是西太后给的。大清两百多年,皇室的护卫,都是满洲上三旗的自己人,然而,庚子之后,逃到西安的太后皇帝回銮,却用袁世凯推荐的张勋所部来做护卫部队。其实,这倒不是西太后特别看顾张勋,是因为当年庚子逃难,宫里带出来的千把护军屁用没有,眼睁睁看着乱兵在太后眼面前抢劫,束手无策。幸亏后来岑春煊带兵过来,才算安全了一点。从此以后,尽管西太后依然向着自己人,但也知道,自己的八旗子弟不中用,要想有安全保障,只能靠汉人的兵。
可是这么一来,却让张勋感激涕零,觉得受了多大的恩宠,从此死心塌地,效忠清室。西太后和光绪死的时候,别的官员,哭哭都是装样子,就他,哭得简直要送命似的。
清朝灭亡的时候,整体上,各地都没有多大的抵抗,可是人家张勋是真玩命了的。在革命军优势兵力和武器的攻击下,虽没有保住南京,但的确让革命军受了很大的损失。实在守不住了,也基本上是全身而退。
大清亡了,张勋当然心有不甘,但是,接掌政权的,却是袁世凯。张勋的部队虽说不是北洋军,但他自己却做过多年的袁世凯部下,袁世凯待他不薄,所以,他只能忍了,忍可是忍了,但辫子不剪。袁世凯也拿他没办法,只好随他去了。其实,有辫子的张勋,倒也不见得一定会闹复辟。可是,就是因为这跟辫子,所有脑后有辫子的遗老遗少,都把变天的指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其实,进入民国之后,张勋倒是初心不改,但他的部下,多少有了点变化。他当时占据着徐、海两地,徐是徐州,海是海州,就是今天的连云港。徐州属于内陆,不怎么开化,但是海州属于开放口岸,有洋人在里面。驻扎在海州的,是张勋的部下大将白宝山,此人虽然是个老粗,但却没法不受环境的影响。晚清民国的时髦人痛恨辫子,主要是受洋人的影响,视其为野蛮的象征。而晚清民国,洋人的西风东渐,是个大趋势,谁都挡不住。渐渐地,坐镇海州,自成一系的白宝山,也感觉到脑后的辫子有点不自在了,尤其是在见洋人的时候。
▲ 张勋怀抱幼子在荷兰驻华公使馆,1917年
张勋闹复辟被困北京,留在徐州和海州的辫子军,还有两万五,但是,他的两员大将,一个张文生,一个白宝山,没有一个肯哪怕做出点姿态,出兵救援的。复辟失败,两员大将分别归属了安徽的倪嗣冲和江苏的冯国璋。白宝山长出一口气,这回终于可以剪辫子了。待到张勋被特赦,回到天津做寓公,这时两位前部下,也都没有重归旧主的意思。更可气的是,两人都剪了辫子,只是在要去天津见旧主的时候才装一个假的。有一回,白宝山一时疏忽,忘了装假辫子,被张勋发现,长叹一声,此后,两家也就不怎么来往——张勋不久就死了。当然,死了的张勋,脑后的辫子依旧在,可是,跟着他留辫子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其实,张勋的辫子,在民国刚开张的时候,是对清朝的一种忠诚的表示,到了后来,由于跟众遗老接触多了,就慢慢变成一种文化的依恋了。跟其他的遗老的辫子一样,就是一种基于文化的执着,既是对西俗东渐的反抗,也是对本土文化未来的担忧。在形式上,成为对过去的时代,过去的传统的一种执念。就像王国维说的那样,不为什么,就是留着。张勋复辟的时候,也没有发布政令,要人们重新留辫子。只是,这种执念,连清废帝溥仪都没有。因为,张勋死的时候,溥仪的辫子也剪了。
【注】本文原标题为:张勋的那根辫子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