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电影派
从此过上没羞没臊的观影生活
她,是2015年最有名的诗人,
曾经写下过一夜爆红的诗句。
但你还是你,有我一喊就心颤的名字。
她,勇敢追求真爱,却被他人叫作荡妇。
她,一生凄苦,却始终要与这不甘的命运争上一争。
我是我自己的灾难,你是灾难的四分之三
她就是——
「脑瘫诗人」余秀华
爷想说,这样的诗句,够味儿!
数百家媒体曾对她争相报道
写出这样句子的女人,怎么可能没有故事?
今天派爷就要通过这部纪录片跟婊婊们聊聊她的故事——
摇摇晃晃的人间
片名成功的引起了派爷极大的兴趣
影片叫摇摇晃晃的人间一语双关
其一,她出生时因倒产缺氧造成先天性脑瘫,这让她走路不稳,手发抖,说话口吃。
其二,她这一生过到现在不算幸福,仍在苦难中挣扎。
农民女诗人的标签让她既获赞誉又饱受争议。
有人说她是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也有人骂她是“荡妇体”。
同样的,爷在看这部影片之前也有这样的疑问——
它到底是拿余秀华做噱头博人眼球,还是真正的秀外慧中呢?
面对这个问题,范俭在采访中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在拍摄过程中我发现余秀华是一个很有意思、很丰富的人,我很喜欢她的诗歌和她的性格,她的情感极其强烈,也能拍摄出有趣又有价值的镜头,她的处境和农村妇女身份也引起我的兴趣。
很明显他并不是以余秀华做噱头,而是被她所吸引。
他花了很长的时间和这一家人同吃同住,想要挖掘一个关于女性身体和情感层面的故事。
范俭对她的吸引,于内——
来自她内心的苦难和挣扎。
缺钱+缺健康+缺自由=人生终极苦闷
我把我的残疾,镌刻成两条鱼。
纯白的瓷瓶上,他们背道而驰。
她从来没没过过正常人的生活。
因为残疾小时候生活无法自理,长大了经济又不能独立。
她甚至坦然的回忆起自己曾经跟他人要饭的经历,
我怀疑我在这个世界作恶多端,
对开过的花朵恶语相向。
我怀疑我钟情于黑夜,轻视了清晨 。
余秀华从小就被封建思想所迫害。
在他家乡,很多人信神、信佛,都说她上辈子不是好人,才会受这样的惩罚。
所以她童年时,这个想法像一块大石压在心中好多年。
于外——
更吸引人的是对他人加渚在她身上苦难的思考。
影片最强烈的戏剧冲突还是余秀华和老公尹世平离婚的这件事上。
她19岁的时候母亲帮她张罗婚姻,她嫁给了一个不喜欢的男人。
一个细腻的女诗人和一个不解风情的直男癌,爷想想都觉得是一场灾难。
春天里的事物都太浅薄,我不要春天,不要玫瑰
不要你眼里的泪光
我只要你
我只要你一个完整的朝夕
丈夫对余秀华的态度是「夫权」的原始写照。
母亲的劝阻是来自于别人眼中的「道德约束」。
但这些统统都压抑不住余秀华追求「自我的欲望」。
母亲面对她想离婚这件事表现出的悲伤,让她忍不住呼喊,
我没杀人,没犯法,不知道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看到这里派爷真的好气,每一句话都在扎心。
几千年来用“名声”来禁锢女性的思想的卫道士无处不在,
这种可怕的观念最直接导致的,就是社会漠视女性的欲望,蔑视女性自主选择的权力。
“女人”和“诗”是影片的主要元素。
但是大多数影片在还原诗性的时候,容易陷入老生常谈和陈词滥调。
诗人和残疾人这两个群体身份相对复杂,非常容易被脸谱化,对纪录片而言是一大挑战。
导演范俭(知名纪录片专业户),他的前几部作品都表现不俗。
虽然身为男性,但眼光非常「温柔」。
听过《吾土》和《活着》吗?
没听过别怕,抱紧派爷迟早看个遍。
他很好的利用了意向、隐喻这些工具去创造意境,使这部影片具有“诗性”。
例如片中反复出现鱼与水这两个意象
鱼——
代表了余秀华的现实处境和心境。
它被困在荷叶里,或在地上垂死针扎,最终以死亡的形式获得解脱。
水——
是女性欲望的象征。
范俭曾说过,
这种意向的反复出现,是为了表达一种强烈的欲望找不到出口的憋闷和内心的惊涛骇浪。
这部纪录片是16年入围IDFA主竞赛的唯一一部「中国纪录片」。
IDFA是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人称纪录片界的奥斯卡奖
如果没有意外(你们懂的,总局爸爸饶过谁),影片有可能于今年年内在中国大陆上映。
可以这么说,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没有几个人知道余秀华是谁。
但是IDFA却给了它一个非常高的评价:
从一开始,这部影片就以一种诗意、亲密、有力的方式探索了人类经历的复杂性。
主人公的力量与影片拍摄技艺相得益彰。
它能在IDFA上获奖,代表了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受到了肯定。
不可否认,在中国的建设过程中依然问题重重,但是依然有人愿意为了这片土地变得更好而发声,给大家带来值得深思的艺术作品。
「难道还有明天,可惜还有明天」
范俭把这句诗用在纪录片的结尾部分。
母亲肺癌病逝,横店村也变了,新农村开发,盖上了楼房。
几年风风雨雨下来物是人非,但是余秀华还在写作。
真希望生活和影片都停留在这一刻。
| 往期精彩 | 好剧 | 好片 | 好不做作 |
一个zan=穿越大半个中国来睡派爷。
千万别随便在文章下面调戏派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