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陆家嘴制高点
汇集千人智囊团,打造陆家嘴顶级投资者生态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独角兽智库  ·  DeepSeek系列电话会议3:一级投资人眼 ... ·  18 小时前  
我是腾腾爸  ·  不贵,买! ·  昨天  
独角兽智库  ·  高盛:市场对贸易战2.0的看法 ·  昨天  
IT桔子  ·  一人说一个暴利生意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陆家嘴制高点

有一种轻若鸿毛的美,历练了千山万水

陆家嘴制高点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7-03-18 09:20

正文



薄胎玉器的存在,诠释了人类心灵层面的审美:上等的和田美玉,精致繁复的技艺,价值连城的作品……对于人类而言,都应该举重,若轻。

(文字与图片均转自:玉氏文化)
文末有二维码,欢迎关注


“西昆玉工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这句诗说的便是薄胎玉器:胎体薄如蝉翼,重量轻若鸿毛;它以工艺精致、轻巧秀丽的风格让人爱不释手,乾隆皇帝曾赞其“薄如纸而轻如铢”。


薄胎玉器的审美,最迷人处在于“剔透”:隔着半透明的器壁,不会产生视觉的盲点——由外向内看,能看到盛装之物;由内向外看,也不会错过外壁的花纹图案。



薄胎玉器出现很早,唐代有玉莲瓣纹杯,明代有白玉花形杯,但这段时期受历史条件限制,所出作品器形较小、制作粗糙,数量也不多。 


一直到清代康乾王朝,薄胎玉器才迎来自己的盛世。乾隆帝尤爱这一形制,专门在皇家成立“薄胎西蕃作”,要求成品胎体薄,把玩在手又轻又巧,有如浮云之感——他当时的形容是:“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 


普通人不如皇室贵胄诗情画意,只是惊叹于薄胎玉器超越了玉石本性,因其放在水面能漂、不会沉入水底,这一类型在民间又名“水上飘”。



如今,薄胎已是玉器界的重要种类,但由于制作难度高、风险大,成功率却很低,敢做又能做的匠人并不多,须艺高胆大者方能成之,所以流传的作品与其他类型相比仍不算多。

 

更重要的是,薄胎玉器对原料的要求必须上等——因为和田玉的主要成分为透闪石,呈纤维结构,具有细腻、坚韧的特性,相对来说更容易做薄、做细。再加上和田玉玉质细腻,取其无绺裂之处,很适合做薄胎玉器。


玉料在颜色选择上也有讲究,白玉虽然爱之者众,但做薄之后往往失其温润,成品苍白反而不宜;但是青玉薄胎之后,色泽却能尽展剔透,雍容华贵之气更上层楼。



每一件薄胎玉器的成功,都需要匠人过硬的基本功和熟能生巧的技术,无论出胚、雕花,或是掏膛,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凝神定气,一丝一毫的闪念,都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差错。


现有器形如炉、瓶、壶等,要取薄胎形制,盖子的制作又是一层考量:既要整体协调,又要严丝合缝,而成对、成套的作品,则需要同时制作,盖子要可以互换,这是一种更高水准的技艺。



雕花是制作中最出彩的地方,薄胎玉器的花纹精美、繁复,可见匠人心灵手巧的程度,线条流畅、底板平整是基本功。


掏膛,是薄胎玉器制作最重要的环节,考验的是个体审美对“度”的把握:薄胎并不是越薄越好,薄得失去玉的质感时就过犹不及了。只有达到胎壁厚薄一致,胎体不留死角,厚薄度与雕花的特征相协调,才称得上是精美绝伦的作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