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源仅用五年半就拿下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并获得最高荣誉奖,成为历史上加州理工学院毕业的第一名中国博士生。
来源:超级数学建模(ID:supermodeling)、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网络
这
张照片的故事发生在1937年5月,美国普林斯顿的一间书房内,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书柜前,他面带微笑,双眼囧囧有神,有一位东方样貌的年轻人拿起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温暖且祥和的一刻,这位老人就是
爱因斯坦
。
而这位唯一给爱因斯坦拍过照的中国小伙子,后来当了北大校长,成了我国著名的流体理学家,教育家,湍流模式理论奠基人。他就是
周培源
。
在他从事高等教育工作
60
多年中,培养了
钱三强
、
王淦昌
、
李政道
、
朱光亚
等几代科学家,“两弹一星”中大部分都是他学生,和学生的学生,他的徒子徒孙几乎遍布中国科研界。
周培源出生在江苏宜兴,父亲是清朝的秀才,后来转行成了富商后大办公益,出资建学。周培源从小对学习兴趣浓厚,英文学得很好也有主见,换过很多学校,最后在
圣约翰附中
定了下来。只是不久,五四运动爆发,他因为参加了运动,最后被学校
开除
。
不过后来他无意间在一张报纸的一个
小角落
,看见
清华大学
计划在江苏省招收5名考生,于是决定在家
自学
后报名考试,最后便以优异的成绩成功进入清华。
1920年在清华学校读书时,周培源(左二)与同学讨论问题
在清华学习期间,他发表了数学论文
《三等分角法二则》
,受到当时数学教授
郑之蕃
的赞许,简直是妥妥的学神一枚。
1924年清华毕业后,由于成绩非常优秀,又被清华学校派送去美国
芝加哥大学
数理系继续完成大学课程,并做
相对论
方面的研究。
而周培源
仅用五年半就拿下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
,并获得
最高荣誉奖
,成为历史上
加州理工学院
毕业的
第一名中国博士生
。
1926年芝加哥大学物理实验室师生合影(三排右三为周培源)
1928年,周培源又师从两位诺贝尔奖获奖者(
沃纳·海森堡
、
沃尔夫冈·泡利
),开始
量子力学
方面的研究。在几年后又在美国参加
爱因斯坦
亲自带领的
广义相对论讨论班
,并从事
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
的研究。
1929年周培源学成回国,年仅
27岁
就成为了
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由于他是清华当时
唯一
一名理论物理学家,因此所有关于理论物理的课都由他来教授。
当二战爆发时,他希望能用所学服务于中国和世界的自由,抱着科学家应为反战服务,以科学拯救祖国危亡的志向。
他
暂时放弃
了钻研多年的
理论物理
,毅然转向于
流体力学的
研究。同时在北京大学创办了中国
第一个
力学专业。
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后,周培源写出了第一篇论述湍流的论文,建立了普通湍流理论,并于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后来世界各国不少人沿循他的方法进行开拓,在国际上形成了一个“
湍流模式理论
”流派,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论的基础,因此在湍流领域,他被视为
计算机模拟之父
。
在那个落后的时代,有四位流体力学的巨人分别来自四个国家。大量优秀的流体力学工作者都视他们为伟大的鼻祖。他们分别是
美
国的
冯·卡门
(Theodore von Kármán)、
苏
联的
柯尔莫哥洛夫
(Andrey Kolmogorov)、
英
国的
泰勒
(GI Taylor)和
中
国的
周培源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被孤立于国际学术组织之外。文革期间,整个科协工作又被迫陷于瘫痪,而在这十年动乱中,唯一可以凭
中国科协副主席
身份参与国家和有关方面
外事活动
的只有周培源一人。
晚年的周培源,在搞研究的同时,仍积极地开拓和发展
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事业,他作为
中国科协的首席代表
出席
世界科协的历届代表大会
,频繁远赴多国进行学术交流,曾受美国总统热情接待,并创造了“
访问学者
”这个头衔。
以周培源(前一)为团长的中国教育代表团在美国考察
1978年他率中国教育代表团访美,谈判
互派留学生
问题,一场艰苦的谈判开始了,中美双方意见存在较大分歧,甚至有较大距离,谈判一度出现僵持局面。
但经过双方努力,最终还是达成了
11项口头谅解
。双方逐字逐句,共同核对了文字记录。多学校领导人也不约而同地表示愿意接纳中国留学生和研究生,并接受周老的建议。
双方派出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可用
访问学者
的名义,从而排除了当时中国学者
还未评审学衔
的障碍,达成了在“
1978~1979学年,美方接受中方500~700名留学生、研究生和访问学者,中方接受美方60名留学生、访问学者
”等口头协议。
后来
邓小平
率团访美,在1979年1月31日与美国总统卡特所签的协议中,将这一口头谅解作为
正式协议的一部分
加以签署,从而载入中美史册,出国留学事业从此迅猛发展。
1978年12月26日,国务院副总理
方毅
在人民大会堂为首批52名公派赴美留学人员送行,中国也在1979年热情地接待了美国的第一批来华留学生、访问学者。
1985年,周培源和他的两个妹妹将他们在
宜兴芳桥乡
后村的祖居--26间600多平方米房屋,
无偿赠送
家乡人民作为
科普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