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27日,世界经济论坛第十五届新领军者年会(又称“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举行。本届论坛以“未来增长的新前沿”为主题,吸引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余名各界代表参会,就“全球新经济”、“中国和世界”、“人工智能时代的企业家精神”、“产业新前沿”、“对人进行投资”、“气候、自然与能源的相互联系”等六大方向进行探讨[1]。
当前,全球经济正面临着地缘政治格局复杂多变、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等挑战。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经济增长将连续第三年放缓,从2023年的2.6%降至2024年的2.4%,2020-2024年或成为全球经济近30年来增速最慢的五年。本届论坛上,与会嘉宾普遍认为[2],“只有将蛋糕不断做大,全球才不会陷入激烈争抢蛋糕,进而让蛋糕越变越小的困局。”
为推动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会者均强调了包容与合作的重要性。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指出,为了推动未来的经济增长,必须推进不同地区、国家、部门、文化之间的协作,打造和平、包容、可持续、具有复原力的未来。在当下的关键时刻,各方积极合作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迈向未来的可持续道路。越南总理范明政表示,世界各国需要全球化思维,可持续发展以及包容性增长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实现新一轮增长,要促成广泛对话,处理好各种地区性和全球性问题,以此实现共同发展[3]。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国际社会应正视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增长困境[4]。他强调:“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既有疫情冲击、通胀高企、债务加剧等阶段性因素影响,也与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密切相关。从长周期看,自18世纪60年代以来,以蒸汽机、电力、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三次工业革命,极大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每次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都迎来一轮爆发增长期。同时,随着既有技术模式释放动能的减弱,世界经济增长也会逐渐步入一个瓶颈期。”而面对这种情况,“正确的选择应该是以更高远的视野、更宽广的胸襟来对待发展问题,在共同做大蛋糕中寻求自己的合理利益,既为世界经济注入持久动力,也为自身发展打开一片新天地。”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5]。会议期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十大新兴技术报告》,介绍未来三到五年内将深刻影响世界的十项突破性技术,包括驱动科学发现的人工智能、隐私增强技术、智能超表面、高空平台通信系统、通信感知一体化、建成世界的沉浸式技术、弹性热量材料、能捕获碳的微生物、替代性蛋白质饲料和能够改善器官移植的基因组研究[6]。这些技术重点关注健康、通信、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应用。例如,弹性热量材料,在全球气温上升,各国对制冷解决方案需求大涨背景下,这种材料能提高能效和降低能耗,在机械应力下释放和吸收热量,可为当前技术提供一种可持续的替代性选择;能捕获碳的微生物,通过人工打造的微生物将排放物转化为生物燃料等重要产品,可为减缓气候变化提供富有前景的方法[7]。
人工智能是本次达沃斯论坛上各方嘉宾关注的关键技术。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表示[8]:“要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让其更好为我们服务。比如人工智能,既要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也要努力降低风险,促进包容性发展。”近年来,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了新的投资热潮,凸显了其作为变革性技术的潜力。世界经济论坛官方数据显示,到2025年,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商业投资可高达2,000亿美元[9]。
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主席陈黎明在署名文章中表示,创新是推动人类进步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力量。今天,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新与合作来应对气候变化、贸易摩擦、公共卫生危机等层出不穷的挑战。然而,世界各地的创新发展并不均衡,一些地区由于资金不足、教育水平低下、基础设施落后或缺乏政策支持等原因,创新步伐相对缓慢。创新落后意味着缺乏竞争力,无法有效应对市场变化,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和经济增长缓慢,最终削弱整体发展潜力。通过技术转移、资金援助、人才培养等途径,国际社会不仅可以帮助这些地区建立起自己的创新能力,还能促进科技知识的共享和全球经济的平衡发展[10]。
中国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中处于领先位置。与会嘉宾表示,中国正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创新,培育发展绿色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世界进一步拓展未来生产力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途径。国际政策咨询公司Policy Nexus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天逸认为,对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相关科技产业而言,中国拥有绝大多数行业的垂直细分领域与丰富的解决方案应用场景,未来将为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提供广泛机遇[11]。
如何加快推进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自然危机等议题是论坛的重点议题之一。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未来增长首先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增长。我们应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和原则框架,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履行好各自减排责任,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增长,而迟缓绿色转型步伐,也不能以‘绿色环保’为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绿色转型本身也蕴藏着巨大发展潜能,我们应共同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打造更多绿色经济增长点。”[12]
近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能源系统继续向更加公平、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型,但在全球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背景下,这种转型的势头已经减弱[13]。在报告对标分析的120个国家中,107个国家过去十年中在能源转型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总体的转型速度已经减缓,平衡能源系统各维度仍然是一项重大挑战。中国和巴西近年来进步明显,这主要源于两国长期致力于提升清洁能源份额和提高电网可靠性。巴西在水力发电和生物燃料方面持续发力,近期在太阳能领域实现大幅进展,并实施了多个针对性的行动倡议来创造新机会,这些对于进一步吸引投资至关重要。2023年,中国也大幅增加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并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电动车电池、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和其他重要清洁技术的产能。中国正和美国、印度一道,领导开发新型能源方案和技术。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图兹提到,当前全球面临许多关键全球性问题,特别是在气候变化领域,只能通过合作来解决。中国在绿色能源等问题上处于领先地位。在本届论坛上,与中国技术人员、科学家等探讨能源转型十分重要[14]。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蒋睿杰日前表示[15],推动全球绿色转型,需要有更多高性价比的新能源产品,这将给世界带来好处;中国在电池、电动汽车、储能等新能源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产品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绿色能源技术越普及、成本越低、产量越高,受益的国家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