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只有眼泪知道我为什么会哭 | ... ·  2 天前  
壹心理  ·  常说这5句话的人,日子会越过越好 ·  16 小时前  
简单心理  ·  为什么成年后,毛绒玩具更重要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社科普及丨思维跳跃,大脑突现奇怪想法是怎么回事?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5-02-15 21:41

正文

以下文章来源于西城社科联(微信号gh_b850040c5ccf),作者西城社科联

作者 | 文雨珊 代泽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大脑有时会像是一个不受控的剧场, 偶尔上演一些令人不安或意外的片段。



比如,在厨房里忙碌时,手中握着锋利的刀具,虽然心里清楚它的危险性,却可能在刹那间闪过一个莫名的念头——轻轻划过手指看看会发生什么(当然,这只是瞬间的想法,我们通常会立刻用理智压制);



又如,在乘坐电梯时,电梯门缓缓关闭的瞬间,脑海中或许会闪过一丝电梯突然失控下坠的幻想,尽管心里明白现代电梯的安全系数极高;



再比如,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周围人都沉浸在书海中,自己却在翻阅书页时,不经意间会想象将书本猛地合上发出巨大声响,尽管深知这样会打扰到他人,内心也并无真正这样做的意愿。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与内心真实意愿和社会道德准则相悖的想法,我们常感震惊,质疑自己难道是如此黑暗而疯狂的吗?



(图源网络,侵删)



放轻松,事实并非如此~


上述看似突兀、与日常行为和价值观格格不入的思维,其实是人类心理复杂性的体现,心理学家称其为 “侵入性思维” (Intrusive Thoughts)。



简单来说, 侵入性思维是指不受欢迎、强烈且令人不安的想法或图像,它们突然而不自觉地闯入我们的意识 ,并且往往会与我们的价值观、信仰相冲突,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和心理负担。但这种现象并不意味着我们有任何异常。实际上,几乎每个人在某些时刻都可能经历这种普遍现象。



那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思维呢?可从以下方面解释:



/ / 阶段一:大脑的自然运作机制


我们的大脑在日常生活中会不断进行思维、判断和想象,有些“黑暗”或极端的想法, 可能只是大脑在“试探”思维——即探索所有可能性。 这些想法并不反映真实的欲望或意图,而是大脑在信息处理、情境模拟或情绪调节时的副产品。



例如,有些人可能会在高速驾车时突发奇想:“如果现在突然转向/急刹怎么办?”这类想法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想发生车祸,而是大脑不经意触发的自动思维反应。又或是游历某地时,面对色彩斑斓的蘑菇,人们或许会戏谑地思考:“如果往嘴里炫一个怎么样?”这种念头绝非他们真正希望将自己置于险境,而可能仅仅是大脑在罗列一切的行为可能性并预测其潜在后果。



某些看似难以解释的反应也可通过进化来说明。 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生活在树上,灵巧地在树木间跳跃穿梭。因此,当现代人遇到高处边缘或较宽间隙时,大脑的某个区域可能会本能地产生一种想要跳跃过去的冲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内心就会陷入一种矛盾:一方面,源自原始和返祖的本能会大声呼喊:“跳过去!”而另一方面,更为现代和理智的思维则会发出警告:“千万别冒险,安全第一!”



/ / 阶段二:负面偏向(Negativity Bias)



美剧《老爸老妈浪漫史》S4E24设计了大胆飞跃楼顶的情节



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更容易注意到负面事件或意外的情况。换句话说,当一件事出错时,我们可能会特别关注这个错误,而忽视了那些顺利进行的事情。这种对负面信息的过度敏感被称为 “负面偏向”



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是在信息处理、学习还是决策中, 我们都倾向于赋予负面信息更多权重。 当正面和负面信息同时出现时,人们的整体感受常更倾向于负面。不难想象,一场精彩的演讲只要出现一次失误,观众的整体评价就可能大打折扣。在认知和情感世界中,负面偏向扮演着微妙而深刻的角色:



注意力:负面信息更能吸引人的注意。例如,新闻对时事的报道往往以负面为主,人们对于对负面新闻的生理反应也会比正面新闻更强烈。



记忆: 负面事件通常比正面事件更容易被记住。因而一句批评的话比多次称赞更容易让人铭记于心。



情绪: 负面情绪(如恐惧、愤怒、悲伤)常比正面情绪更持久,并对我们的决策和行为产生更大影响。



人际交往: 当我们评价人或事时,负面特质比正面特质具有更大的权重。



所以,当在高速公路上,我们全程都恪守交规行驶着,然而有那么一瞬,大脑偶然冒出了危险的想法,尽管它不会被执行,但我们仍然会立即关注到这一负面信号,并不断放大它,而忽视其余 99.99%的正常时刻



/ / 阶段三:证实偏误(Confirmation Bias)


(图源网络,侵删)



由于人类的 证实偏误 ,我们更倾向 寻找和记住那些与自己观点或预期一致的信息 。假设你是一位相信星座性格的人,听说“处女座追求完美且挑剔”,当你观察一个处女座的朋友时,可能特别注意到他们在某些场合表现出“吹毛求疵”,比如纠结工作细节、抱怨餐厅服务不到位;与此同时,你可能完全忽略了这个朋友大部分时间里随意放松、不拘小节的一面。同样,相信MBTI性格判断的人可能反驳MBTI 结果不准确、缺乏科学依据的观点,并通过自己或他人的例子强调“MBTI 真的很准”。



证实偏误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还会对专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在法医学中,调查人员若先入为主地假设嫌疑人罪行,可能更易关注支持罪行的证据,忽略为其辩护的线索,导致错误结论和不公正裁决。



这种现象的本质在于,我们的大脑 喜欢确认而非挑战 。证实偏误能让我们感到思维连贯、情绪舒适,而寻找反例则需更多认知资源,带来不确定甚至不安感。简而言之,证实偏误让我们更倾向于“看到我们想看的”。



(图源网络,侵删)




在负面偏向的影响下,我们总是倾向于记住那些危险或不合宜的想法,而对其他平静、理性的时刻视而不见;当类似情形再次发生时,我们的思维又受到证实偏误的作用, 那些已经注意到的负面片段会被进一步放大,而过滤掉相矛盾的事实,从而使我们更加确信大脑中充满了“不合宜”的闪念。



理解负面偏向和证实偏误能帮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这些“出格”的念头。我们不需要过度担忧或苛责自己的内心,也不必因此怀疑自己的理智。相反,当这些念头出现时,我们可以将它们看作大脑的“即兴表演”——一种短暂的、无害的心理现象,而不是自我本质的体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