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作为游戏电竞领域当仁不让的头部领头羊品牌之一,纯血的ROG玩家国度产品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旗舰级的表现以及产品力,当然在一体水冷的领域同样如此.此前ROG已经推出过Ryujin III系列产品,本评测室也已经评测过ROG Ryujin III 360,性能表现在当时算是相当出众且领先.而如今来到的则是更加强力的全新升级版本, ASUS ROG Ryujin III 360 ARGB Extreme.
产品规格
ASUS ROG Ryujin III 360 ARGB Extreme在冷排上为铝材质,搭配400mm长度的编制水管.冷头接触面为纯铜材质,并内置一枚冷头风扇,顶盖配有3.5英寸的LCD IPS显示屏.风扇则是采用了三枚ROG自家磁吸式12cm ARGB风扇.详情请参阅下图.
产品解析
外包装的外观设计,依旧是传统不变的经典红黑样式.表面印有产品大图,型号,以及一些特性.
作为旗舰中的旗舰,内盒包装采用双层抽拉式设计,还是颇具仪式感的,上层为三枚风扇的放置区域,下方则是水冷以及附件区域.
附件包括一张ROG贴纸,一本使用手册.
一张ROG VIP卡片.
两根风扇4pin以及ARGB链接线.
两根线的区别是,与风扇连接处的插头分为公母头,也就代表风扇的任意一侧触电都可接线.
扣具包以及各类安装用螺丝.扣具方面支持Intel LGA 1851/1700/1200/115x和AMD AM5/AM4平台.
三枚风扇均拥有独立包装,表面印刷有暗色的ROG万国语言装饰.
三枚ROG高性能12cm磁吸ARGB风扇,并加厚至30mm厚度以保证性能效果.型号为ROG MF-12S ARGB Extreme.
风扇正面.官方参数可提供最高2800rpm,最大标称风压5.15 mmH2O,最大风量89.73 CFM,采用FBD轴承.(本次的样品实测最高转速只可到达2650rpm左右)
乳白色的半透扇叶,支持ARGB灯效.扇叶上设有三段式设计,可增强气流效率.
扇叶边缘则是做了连框设计以增强高转速下的结构稳定性.
轴芯处贴有ROG LOGO的装饰贴,下方电机采用三相六级设计.
正面扇框做了一些凹凸造型以提升其视觉立体层次感.
风扇正面四角设有防震胶垫.
风扇背面,轴芯位置贴有型号标识.
背面四角同样设有防震胶垫.
风扇侧框,采用全封闭式设计,整体视觉观感方方正正.
其中两侧边框为装饰图案,依旧是我们熟悉的ROG斜切风格,在右侧半边为线段样式构成的ROG之眼图案,左侧边角位置则是做了点状双箭头样式的小装饰..
另外两侧,其中一侧为公头磁吸接口.
公头触点式接口,在边框的上下侧均设有磁吸磁铁,并设置了小突起以用于磁吸定位.
另一侧则是母头磁吸接口.
母头触点式接口,同样在边框的上下侧均设有磁吸磁铁,并设置了内凹用于磁吸定位.
母头侧还设有风扇旋转方向和气流方向标识.
风扇之间通过公母头磁吸互联即可实现串联.
最外侧的终端风扇则吸上附件中的两根风扇线之一即可实现ARGB和4pin风扇供电.由于提供了公母头线可供选择,因此无论是左侧还是右侧均可作为终端输出.
水冷散热本体.
出厂时冷排双面配有塑料保护罩,以防止鳍片受到磕碰,这点非常好评.
亮眼的红色文字,以提示在使用前必须取下保护罩.
冷排为360mm规模的黑化铝排.
有了保护罩的加持,鳍片表面非常平整.整体表面黑化看起来也相当均匀,不过似乎鳍片的内侧面并没有黑化进去.
冷排为共设有12条水道的单波冷排,整体鳍片密度为AIO冷排主流间隙.
水管采用黑色尼龙编制包网.
并设有一个印有ROG图案的理线魔术贴.
水管与冷排的接口处采用了橡胶材质进行额外包覆.
冷排两侧,中部设有ROG的凹印装饰.
冷排厚度相比其他一体水冷也略厚一些,到达了30mm.
水冷头部分,造型上延续了历代Ryujin系列一贯方方正正的设计特点.
顶盖顶部的显示屏也是其一贯特色.本次的显示屏为3.5英寸大小,材质为LCD IPS,分辨率为640x480,刷新率60Hz.
屏幕下侧,设有亮面的ROG装饰小标,以及完整的ROG文字.
屏幕四周边框则是做了一个向下斜凹的立体视觉造型设计,使其观感上呈现一丢丢浮台的悬浮感.
冷头侧面,顶盖左右两侧为ROG之眼的装饰设计.
亮面的ROG LOGO,四周则是镂空的斜向开槽,用以确保冷头风扇的进气.在顶盖最下方则还刻有ROG总部的坐标位置作为装饰,右上角则是点状双箭头小装饰.
水管侧以及对向侧,则是同样的斜向线条装饰,配以ROG字母线条装饰.
斜线条以及字母位置均为镂空处理,同样为确保冷头风扇进气作用.
顶盖可以从冷头之上取下.
顶盖内部,设有屏幕控制板PCB,采用触点与冷头通讯.
去除顶盖后的冷头本体.水泵采用全新Asetek Gen8 V2方案,最大转速3600rpm.
冷头顶部内嵌一枚小风扇,可用于为主板供电进行辅助散热,最大转速5100rpm.
冷头右上角用于固定顶盖的磁吸设计,以及通讯触点.
冷头侧面,除了水管侧其余三面均设有斜面出风口,以供风扇出风.
其中一侧斜面还刻有ROG文字.
两根水管支持自由旋转,但是可用角度受到两侧的螺丝干涉,整体范围不是特别的大.
冷头本体直出一根4pin线.顶盖部分则是直出一根USB 2.0跳线.
冷头接触面为纯铜材质,并预涂硅脂.
安装扣具出厂已经预置在冷头上,且常规情况下不可拆卸.
由于其各种功能元素都堆叠在一起,因此冷头总高度也高达108mm左右.
整体组合效果.
安装解析
Intel平台所需附件.
Intel平台背板为金属材质.
两档孔距调节,可在LGA 1851/1700和LGA 1200/115x两档之间切换
值得注意的是,冷头上的自带扣具也针对不同平台做了相应匹配.通过上下推动冷头扣具来切换适配LGA 1851和LGA 1700/1200/115x的不同偏移设定.为了达到在不同平台上最佳的性能发挥,请务必参阅说明书上关于此处的描述.
冷头扣具的螺丝也同样设有孔距切换功能,以适配Intel LGA1851/1700和LGA 1120/115x的不同孔距设定.同样请务必参阅说明书上关于此处的描述.
将调整好孔距的背板放置在主板背面.
在穿过主板的背板螺柱上套上四颗垫高套筒.
将冷头放置在四颗背板螺柱上,并再拧紧冷头上的四颗弹簧螺帽以完成固定.
最后扣上顶盖以完整安装.
AMD平台所需附件.
拆除主板原厂自带扣具,但保留自带背板以及自带固定螺丝.
将AMD平台转换扣具放置在原厂背板孔位上,并通过自带螺丝锁紧.
将冷头放置在转换扣具的四颗螺柱上,并拧紧冷头上的四颗弹簧螺帽以完成固定.在这里AMD平台的冷头扣具设定采用Intel LGA 1200/115x偏移和孔距设定.
最后扣上顶盖以完成安装.
配套软件与灯光效果
与之配套的软件则是华硕Armoury Crate,这里对其该设备适配的界面进行一个简单陈述.
由于12cm风扇RGB和转速是交由主板本身控制,搭配不同主板设置不一,这里不做讲解.
屏幕方面的设置,支持动画或是图片播放,除了单动画播放,还可添加多个动画形成一个滚动循环播放组合.并且支持上传自定义图片/动画/视频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