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LAST预防措施
1、为使LAST的风险降到最低,通过系统的局部麻醉药物使用规范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LAST风险意识。临床医师应严格遵守局麻药临床使用常规,一次局麻药用量不应超过其极量。
2、麻醉前吸氧,积极纠正低氧血症和酸中毒。
3、麻醉前给予苯二氮䓬类药物可以降低局麻药中毒引起惊厥的发生率。但应注意的是,即便是轻度的镇静也能掩盖局麻药中毒的早期症状和体征,不利于临床医生对局麻药中毒的早期识别。
4、注射局麻药前反复回吸避免血管内注射,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减少硬膜外导管误入血管的可能:①穿刺和置管过程患者采用侧卧位而非坐位;②在置入硬膜外导管前通过穿刺针先往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5ml以上);③使用单孔硬膜外导管而非多孔导管;④使用聚氨酯钢丝导管而非聚酰胺导管;⑤置入硬膜外导管长度小于6cm;⑥置管动作轻柔,顺导管弧度置管,遇到阻力避免暴力置管。
5、硬膜外腔试验剂量(2%盐酸利多卡因3ml含15ug肾上腺素)后观察5分钟排除蛛网膜下腔注射和血管内注射,分次给与负荷剂量,给药时间间隔为15~30s即一个药物循环时间。以5ml分次硬膜外给药的方法不影响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质量和麻醉平面。
6、在无禁忌证情况下,局麻药中添加肾上腺素(5μg/ml )有助于判定是否误入血管,并减少注射部位局麻药的吸收。但应注意肾上腺素试验剂量在产程活跃期、β受体阻滞剂使用者和全麻患者作为血管内注射标记物并不可靠。
7、采用局麻药的最低有效浓度及最低有效剂量,避免超剂量用药。应意识到不同团队(如麻醉医师和外科医师)同时间段使用局麻药时的剂量叠加,相应地调整围手术期局麻药使用的总剂量,并进行共同管理。
8、当需要大剂量高浓度的长效局麻药时,选择对心脏毒性小的局麻药。
9、通过使用超声引导技术实施精准外周神经阻滞,减少局部麻醉药用量及降低血管损伤可能,降低LAST发生率。然而超声不可能完全避免 LAST 的发生。
10、加强监测,对于注射大量局麻药的患者应进行言语交流和状态观察,时刻警惕可能出现的精神或神经症状以及心血管功能改变,以便早期发现局麻药中毒的症状和体征。在局麻药注射期间和注射完毕之后均需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护,局麻药毒性反应可能延迟至30分钟后发生。
11、作为术前安全核查的一部分,应进行局麻药使用剂量和高危患者因素的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