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小鹏汽车发布了发布 2024 年第三季度财报。在随后的电话会议上,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出席并发言,
给大家共享一下:
何小鹏:
Q3经营情况:
在2024年的第三季度,我们超额完成了关键的业绩目标。
小鹏的第三季度的交付量为46,533台,环比增长了54%,同比增长16%,超过了上次季报指引的上限。
9月交付量突破2万,达到历史最佳水平。
不仅如此,随着技术降本的全面兑现以及规模增长,我们在第三季度的毛利率进一步提高到15.3%,创下了小鹏的历史新高,并且实现了连续5个季度的持续的改善。
过往回顾:
在过去两年,小鹏汽车在暴风雨中间做自我的变革。而处在暴风雨中间,内心反而会更加平静,因为我们看到危机往往也是转机,战胜逆境使得我们整个企业更加强大,能够在顺风期里面加速前进,并且行稳致远。过去两年我们的战略、产品和组织上都实现了全面变革,并且不断补足关于营销、渠道、设计等不同方面的短板,同时小鹏对于AI技术的坚定投入正在开始转变成更好的产品体验、更好的成本优势,使我们的长板更长。我们也围绕着客户导向、经营导向和全局思维,从产品研发、测试、供应链到预售、上市、交付等全链条更一致化,能够确保将来的规模化和体系化,能够持续打造一款接着一款给用户带来更大惊喜的明星爆品。
未来10年展望:
从今年开始,是小鹏第二个10年的创业,未来10年一定是AI的时代,会带领小鹏汽车成为面向全球的AI汽车公司,引领AI在出行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未来三年会是中国汽车行业淘汰赛阶段,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会势不可挡的提升到85%以上,另一方面AI的变革会驱动整个市场份额走向下一个阶段的再次整合。在过去我们看到传统车企的整车研发大部分是依赖于供应链的合作和集成,而在AI汽车领域里面必须有深度和广度的全栈自研能力,这会是行业的胜负手。
我们会以 AI的高强度算力为数据引擎来整合汽车,包括AEB、座舱、底盘、动力等多方面的硬件和软件研发,用更极致的速度迭代升级。这会让我们在体验的快速跟强力优化的基础上,还能够加大跟传统研发模式的企业有代际的差距。相信从2025年开始,小鹏无论是智能驾驶还是整车都会看到巨大跳跃。AI大模型会带来多个维度的颠覆性体验和变革,会让更多用户从原来观察到主动拥抱更加安全、舒适、聪明的AI汽车。
【Q&A】
Q:智驾方面,未来三到五年差异化会放大还是缩小,未来智驾竞争是否会回归性价比,小鹏的技术领先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车决策?
A:
首先我们认为,端到端大模型会提高智驾门槛,这会使得未来三到五年,智能驾驶的四个领域,从云端到车端,从芯片端到电子电气EEA架构都需要到全域自研,四端全域自研广度的提高使智驾的能力在发生变化,这会放大差距。
其次,仅在自动驾驶方面,可能会出现宣传可用和真实好用之间的巨大差距,这会质的改变智能驾驶。
最后,将来存在使得整车更加聪明的整套逻辑系统。
因此,未来三到五年,自动驾驶会进一步加大对客户体验的影响深度,使得头部具有更强的规模效应。
在原有自动驾驶情况下,tier1可以与整车厂竞争,在前面提到的整车AI驱动的情况下,tier1无法与整车厂进行竞争,因此我们认为未来三到五年整个行业会有迅速的变化。
Q:关于盈利能力,明年如何进一步收窄亏损,尽快达到扭亏为盈的目标?
A:
首先,在本季度的财务表现中,我们非常高兴看到non-GAAP的运营亏损率已缩窄至15.5%,相比第二季度约19%的水平,呈现了明显的改善。这表明我们的运营杠杆效果开始显现,运营亏损正在收窄。我认为这种趋势会继续下去。此外,我们推出的P7+,这是一款利润率更高的产品。同时,随着规模效应的显现,我们也看到在整车毛利率方面持续改善,同时在费用方面也有进一步的优化。例如,第四季度我们将保持研发支出在人民币20亿元以下的水平,这将使全年研发费用控制在约人民币65亿元以内,比我们最初的估算有所降低。
展望明年,这些因素将继续产生叠加效应,再加上我们计划推出更多的产品,包括新车型以及改款车型,同时我们还将进入新的细分市场,例如增程式动力市场。因此,我们对明年的强劲增长以及持续的利润率改善充满信心。
我们依然保持两年前向大家传递的观点,即公司将在明年某个时间点实现盈亏平衡,大概率是在明年年底前。此外,这种改善还将为公司明年带来更健康的现金流。例如,到今年年底,我们预计手头现金将超过人民币400亿元。而明年,我们预计仍将保持健康的现金流,这将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更大的保障。
Q:如何看待明年海外销量的贡献,纯电汽车在海外市场是否因为充电设施不够完善而遇到销售瓶颈,在增程式汽车发布后,是否会成为海外的主要产品?
A:
首先,我们确实认为海外市场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增长市场。与中国市场相比,海外市场的电气化进程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此外,根据我们目前的市场覆盖范围,我们预计到明年年底可以覆盖大部分目标市场,希望能够抓住这一增长机遇。今年我们海外市场的销售占比已增长至约15%。尽管国内市场增长非常显著,但我们预计明年海外市场的贡献比例将与今年大致相当。我认为海外市场的增长趋势将与国内市场相似,展现出稳健的增长潜力。
关于纯电动汽车与增程式动力系统的问题,在某些市场中,我们确实意识到基础设施不足可能会成为纯电动汽车渗透的潜在瓶颈。然而,目前这些市场的纯电动汽车渗透率仍然很低,因此纯电动汽车本身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随着我们进入更多市场,我们对纯电动汽车的出口增长及市场渗透率的提升充满信心。
与此同时,一旦我们推出增程式产品,我认为在某些特定市场,例如拉丁美洲、中亚或中东地区,由于这些市场缺乏高效、快速的充电设施,增程式产品将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对纯电动汽车和增程式产品在全球各地的市场前景都非常乐观,认为它们都能在不同市场找到显著的增长机会。
Q:产能方面,今年全年设备的有效产能大概是多少,是否有新建工厂计划,能否更新一下资本开支,供应链中最近是否发现短缺情况?
A:
我们的广州和肇庆工厂已经开启了第二班次。每个工厂在两班次运作的情况下,年产能可以支持大约20万到30万辆。此外,这些工厂周边也预留了充足的土地,同时在广州和肇庆制造基地旁还拥有现成的厂房资源。
因此,我们相信可以在低资本密集度的前提下快速扩大产能。此外,我们已经制定了到2026年的长期产能规划,并确保所有必要的制造能力都已提前安排妥当。同时,鉴于我们对自有制造能力的长期规划,我们也在与供应商密切合作,共同扩大供应链产能。我们正在大力推动统一平台战略,并实现多平台及多车型之间的零部件共享。这种策略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使供应商能够更加高效地与我们同步扩展其产能。
Q:请问Q3与Q2相比,毛利率增长了2个百分点,这个增长能否进一步细分?另外,我们Q4的毛利率能否达到双位数?
A:
Q3毛利率的增长主要受到持续的工程成本和电池成本的降低,我们可以看到电池成本在整个行业的下降。Q2受到EOP影响,而Q3这种影响减少,这也推动了毛利率的提高。对于Q4,P7+在Q4开始交付,这是一款搭载最新平台、实现成本降低目标的产品。预计Q4的交付量将超过历史任何季度,这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并提高整体毛利率。因此,Q4毛利率达到双位数是可以期待的。
Q: 最近有新闻报道表示台湾的芯片代工厂可能不允许代工高性能7纳米芯片,请问这对我们的芯片供应是否有影响?
A:
我们的SoC大规模生产进展顺利,目前尚未看到对我们SoC开发的影响。
Q:关于我们中长期技术降本的路径,未来我们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到技术降本?包括ADAS、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三电系统以及车身内外饰等各个方面。您觉得未来5到10年还有多少成本下降的空间?
A:
大概在一年前,我们在财报中提到,期望在这个季度做到一个比较大的成本控制,现在我们已经做到了。展望未来三到四年,我们还有很多降本的空间。除了基础标准上的供应链规模和技术之外,未来的降本还有很多类别。例如,能否通过更大型的超级集成来降低成本,超级集成可以使很多个零部件的很多部分能力合并。能否学习苹果或其他厂商,帮助tier1,甚至和tier1一起看到tier2、tier3的成本、质量、物流等系列的组合,这之中实际上有大量的空间。从我们角度来看,在成本控制和能力的提高有7到8个维度的大方向,包括制造工艺提高。作为一家技术创新的公司,我们在未来三到四年里会不断去做这些工作。在未来的科技日和未来的部分财报里,大家会看到我们每一年的成本控制。我们不认为成本控制应该仅仅来自于规模和供应链的控制,更多应该来自于技术的创新来实现。
Q:关于我们2025年的新车型和总体销量,能否提供更多细节?以及对2025年总体销量的展望如何?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