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套无字书,不做准备就读,你讲不下去,孩子也听不过瘾。之后被束之高阁,是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结局。
我们就是那“猴子搬来的救兵
”
,此文堪称无字书破解版。接下来,那些老嫌孩子不爱看书、学习不上心、玩心太重……的大人们,敢不敢来挑战一下自己?
研究完这套无字书后,最想吐槽一下它的函套:艺术启蒙四个字真的很误导人,大大浪费了这套书的综合价值!
这套书,绝对是绘画、建筑艺术,还有历史、政治、文化、社会学集大成者。
适读年龄至少4岁
+。
最后还发现,它太像一套筛选大人的书——就像好的学校,要先面试家长,看看二者是不是“三观一致”。
它对大人的要求,关卡“好像
”
不多:会搜寻细节,能解答难题,high玩敢想。
这套无字书要是会说话,一定也会高呼:“
下面这份亲子共读指南最懂我,
一定别错过!
”
不过,书里的
细节彩蛋、孩子们可能问及的问题,还有这套书可以怎么玩,真是数不过来,全文
可能
只呈现了其中的
万分之一。
每一页,都像是话剧舞台上的一幕。彩色部分是“聚光灯”投射的主角,也是线索引导而至的节点。
读的时候,抓住
每一页的
彩色部分,就能牢牢抓住这本书的线索。
要注意的是,每本书会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小女孩在博物馆里目睹的情形,一条是气球在博物馆外都市里漂浮经历的情形。
两条线索,有时还会交织在一起,读者可以清晰感受到“人生如画,画如人生”。
▲ 图左:
动物园饲养员拎着小鱼 VS《手持美杜莎头颅的珀尔修斯》
▲
图右:让 · 奥诺雷 · 弗拉贡纳尔《带狗的贵妇肖像》VS 现实生活中遛贵妇狗的女孩
▲
图左上:
德加的三件雕塑《第三大阿拉贝斯克》《第一大阿拉贝斯克》《西班牙舞》,
德加是一个以画芭蕾舞女而著称的画家
▲
图右和图下:
溜冰的小青年
感受完这套书的画风和总体阅读要点,具体细节上的阅读,我们还有避免走
弯路的三条建议:
1. 读每本书之前,先找每本书最后的大彩蛋,然后按图索骥!
藏品列表,梳理总结了小女孩在展馆里看到的名画、雕塑。
▲
《你不能带黄气球进大都会博物馆》地图
2. 读每本书之前,导读手册实在该做成这套书的翻翻页!
导读手册的内容,你可以略过推荐语,但一定不要漏掉这三个部分:
艺术放大镜
——讲解每一幅书中露出的展馆作品,共47件。
城市大发现
——抠出气球游历场景里的诸多细节,处处埋彩蛋,据说经典建筑有50多个,细节彩蛋有86个之多!
“顾爷讲艺术
”
音频
——二维码内页扫码可听。虽然每幅画的音频只有短短1~2分钟,
也是展馆作品讲解,
但和“艺术放大镜”部分结合,作品内容将更丰富。
▲
“顾爷讲艺术”音频截图。
墙裂建议把音频内容,写在导读手册艺术放大镜每幅画相应部分,方便以后反复查阅
3. 了解一下作者创作这本书的背景,也是你读懂这套书的重要线索。
这三套书的出版时间,分别是1998年、2000年、2002年。
▲
细心的你估计也发现了,英文原版并没有在标题中写气球颜色
本来想找到更多信息,无奈两位创作者都太神秘了,找到的资料实在有限。
如果能回忆起这期间,美国和世界发生的历史大事件,对美国政治和历史有更多了解,那就更棒了。
做这些功课得到的收获,将非常有助于理解气球那条线索里,出现在画面中的各种情形,尤其是几十位美国总统加社会名人,还有近50座著名世界建筑。
以上三条做到,家有细节控的孩子和“十万个为什么”提问机的孩子,至少可以挡一波。但这只是开始,很关键的开始。
第一次读这套书,翻开无论是哪一本,如果不做前述功课,很可能刚带着孩子读完标题,你就要露馅儿了。
因为,几乎所有6岁前的小朋友,念完标题都要问一句:“为什么不能”?
告诉他:这是博物馆/美术馆的规定,就好像,我们坐地铁也不可以带气球一样。
不完全对!一看就是根本没有预习,而且,这真是好无趣的解释。
翻完书就知道,题目有歧义,作者并不是说不能带气球进到展馆里面,而是说,如果去看展馆,根本不要带气球出门。
在这个基础上,你再来回答“为什么”——
因为带了也进不去展馆,留在外面还将惹一堆麻烦——这
才算没有跑题。
如果你还读过《如果你给老鼠吃饼干》(If You Give a Mouse a Cookie)系列,你就能很棒地引导孩子的问题啦:
好像并没有带进去,留在外面了,留在外面为什么还不可以呢?
想起来那本《如果你给老鼠吃饼干》,会不会也跟这个很像呢?
带着这些引导翻开书,孩子不需要你给答案,自己就会找到答案。
这是读这套书的入门级提问,读完应该能顺利过关了吧。
除了问“为什么”,孩子很可能还会问,“在哪里”“这是谁”“这是什么”“什么时候”……“十万个为什么”问题发动机即将启动:
了解孩子的大人,需要脑补问题肯定远不止于此。是不是跟我同感:前面的功课,只能帮挡那么一小会儿!
而且,即便翻了手绘地图、收藏名录,看了城市和艺术品的讲解,甚至听完了音频、做了笔记,一切准备功课好像仅仅掀开“潘多拉魔盒”一下。
接下来,还有更庞杂的功课可以做——如果和孩子读透这套书,意味着还可以对下面这些内容,做深入了解:
47幅作品的基本内容、创作者、创作背景,以及围绕作品诞生的小故事……
20个美国总统加社会名人,他们什么时候执掌美国、执掌美国多久、期间做过什么事、留下哪些影响……
18位文化艺术和体育名人,他们是谁、生平情况、代表成就、什么方面影响至今……
这套无字书,就好像是一套了解世界艺术、历史、文化、社会,以及美国这个国家方方面面的索引。
是不是理解我前面吐槽的感觉了?所以说,这套书可深入挖掘的东西,堪称源源不断,也毫不为过。
这一关,能闯到什么份上,完全靠自觉、自愿、对自己的娃儿负责哦。阅读秘籍倾囊相授也只能帮到这儿啦。
每一幅展馆里的作品,给孩子讲过之后,都可以让孩子当成看图说话的材料。
绘本里的每一页,也可以当成话剧舞台的一幕,让孩子来讲。
▲
急冲冲想要捉拿气球归案的众人和《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
还可以分线索来玩。我听过一个小女孩,取出其中一本,完全是看图说话示范——围绕气球这条线索,小姑娘一个人足足讲了12分钟。
她敏锐地捕捉到气球游历的路线,就好像每本无字书最后那张地图一样。
除了细节大发现,可以训练孩子的专注力、敏锐度,还有一个超棒的素材可以玩。
就是那些两条线索交织的地方,展馆里的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对比,就充分展示了什么叫“画如人生、人生如画”,玩一玩孩子就秒懂。
▲ 图左:唐人街“天下为公”牌匾
▲
图右上:水中帆船
▲
圆圈图:波士顿美术馆《“宪法号”风帆护卫舰》,由J · 乔治瑞 · 维金斯、W.F.斯派塞、M.L.布诗曼三位美国艺术家共同完成。帆船的名字乃美国总统华盛顿命名,为了纪念1789年生效的美国宪法。这艘帆船服役200多年从未失败过
原来我们的艺术真的来自生活,我们今天的人,真的有很多地方和场景,就像以前的人那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