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星球研究所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的自然风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  ·  今天居然不!放!假!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水上冰花,人间仙品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春节超火的小城,有多好游? ·  昨天  
地理狗看世界  ·  蛇,地府来客 ·  4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水与火,势均力敌的绝配!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星球研究所

阿尔卑斯,为什么名气这么大?

星球研究所  · 公众号  · 地理  · 2017-06-23 16:38

正文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的自然风光↑


户外第一山的诞生

文 | 星球研究所




人类世界中的名山大岳

或是哺育一方人民

或是栖居万千神佛

或是成就王侯将相

阿尔卑斯山 (Alps)亦不例外


古代欧罗巴大陆诸国林立、列王纷争

阿尔卑斯居于大陆中部

以天险之姿 影响着欧洲的历史进程

它长达1200公里,横跨八国

包括摩纳哥、法国、瑞士、意大利

列支敦士登、德国、奥地利以及斯洛文尼亚

(阿尔卑斯位置示意图,星球研究所标注, 底图由San Jose绘制


2000年前

它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 罗马帝国

与北方日耳曼 蛮族 征战的前线

也是 迦太基 天才将领 汉尼拔 奇袭罗马的通道

(下图描述的是公元前218年汉尼拔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沿途异常艰险,战象、士兵不断跌落山谷,只有一半士兵成功越险;时值凛冬,罗马人完全没有想到对手的疯狂之举,被打得险些亡国;此时为罗马共和国时期,非罗马帝国;画家Heinrich Leutemann作于1866年)


200年前

它是 一代雄主 拿破仑

取得执政以来首场胜利的关键

拿破仑从此开启称霸欧洲的序幕

(下图描绘了1800年5月拿破仑率军 翻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山口的场景,是 拿破仑的经典画像;此役之后拿破仑赢得了许多人的崇拜,该画的作者Jacques-Louis David便是其中之一)


天骄雄主俱往矣

纵观全球

成就王侯将相的山岳不计其数

阿尔卑斯并无太多过人之处

然而 今天它的声名却远播世界

超越全球绝大多数山脉

从专业人士到普通游客

无不被其大名吸引

甚至可与8000米级雪峰林立的 喜马拉雅山脉 相提并论

最高峰仅4000多米的阿尔卑斯

凭何脱颖而出?




这需要从阿尔卑斯山的几位新访客说起

他们既非神仙皇帝,也非王侯将相

第1位是


登山者


阿尔卑斯山脉

拥有至少82座4000米级山峰

如果不计作为亚欧界山的 高加索山脉

它的高度足以称雄欧洲

往北它可以俯视地球上最大的平原之一

欧洲平原

向南可以纵览欧罗马三大半岛

伊比利亚半岛 亚平宁半岛 巴尔干半岛

无论从哪个方位看

阿尔卑斯山脉的身形都相当突出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欧洲3D地形图,图片源自@1xpert/123RF,星球研究所标注)


群峰之中最高者是

位于法意边界的 勃朗峰 (Mont Blanc)

它海拔4808米

高居云海之上, 如同仙境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摄影师@Del Creations/123RF)


高耸的勃朗峰

引起了 18世纪的博物学家

索绪尔 (Horace-Bénédict de Saussure)的注意

为了研究高山植物

他重金悬赏找寻可以登顶勃朗峰的勇士

1786年 两名当地人应征而往、 完成首登

之后索绪尔本人也在向导引导下成功登顶

懵懵懂懂之中

现代登山运动的萌芽产生了

(位于勃朗峰下小镇霞慕尼的索绪尔纪念雕塑,摄影师@Jean-Pol GRANDMONT)


之后上百年间

一批又一批的登山者来到 阿尔卑斯的群山中

将或高或低、或难或易的大小山峰逐一“征服”

包括 海拔4506米的 魏斯峰 (Weisshorn)

它全部位于瑞士境内

以其标准的金字塔型山体闻名于世

(摄影师@Peter Wey/123RF)


包括海拔4478米的 马特洪峰 (Matterhorn)

它位于魏斯峰之南

山体尖削,从任一角度观看都形如锥刺

是阿尔卑斯最引人注目的山峰

(在山上零下20度的夜晚守候数小时,拍摄了这幅银河下的马特洪峰,摄影师@安平)


还包括

由艾格峰(Eiger)

少女峰(Jungfrau)和僧侣峰(Mönch)

三峰组成的壮丽峰群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从左至右分别为艾格峰、僧侣峰、少女峰,图片源自@belvedere-grindelwald.ch)


当各个山峰的首登陆续完成

那些极具难度的山壁又进入了登山者的视野

马特洪峰、艾格峰

以及大乔拉斯(grandes jorasses)的北壁

合称“ 阿尔卑斯三大北壁

北壁天气条件更加恶劣

加之山体本身的特质

导致攀登难度极大

(大乔拉斯的北壁,呈屏风状,绿线为一条攀登路线,摄影师@Jonathan Griffith)



以艾格峰的北壁为例

它落差超过1800米

平均坡度超过60度、 落石严重

登山者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挑战自身极限

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登山传奇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艾格北壁的Brittle Ledges,注意画面中的登山者,摄影师@Jonathan Griffith)


而当北壁的探险逐一完成

新的挑战方式又不断涌现

从SOLO(独攀)、冬攀

到冬季SOLO、无器械自由攀登

再到连登、冬季连登

登山运动在阿尔卑斯不断 壮大并向外传播

从喜马拉雅到喀喇昆仑

从巴塔哥尼亚到阿拉斯加

最终将攀登技术和精神广布全球山岳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艾格峰顶峰山脊上行走的登山者,摄影师@Jonathan Griffith)




登山运动的发展 带动了更多人走向户外

他们往往来自于城市、工厂、写字楼


工业革命以来欧洲各国人口迅速向城市聚集

远如伦敦、巴黎、柏林、罗马

近如日内瓦、苏黎世、米兰、维也纳、慕尼黑

众多城市环绕着阿尔卑斯

闷在城市罐头中的人们急待冲破牢笼

他们的首要目的地便是阿尔卑斯

(从Jura山顶远眺勃朗峰以及阿尔卑斯群山,山下日内瓦城区、机场、莱蒙湖、大喷泉清晰可见。摄影师@安平)


1864年

英国人 巴德吕特 (Johannes Badrutt) 嗅到了商机

他向城里人大力宣传冬季阿尔卑斯的魅力

并保证 如果住他的旅馆,不喜欢就无需交费

这一大胆的策略引发了人们的好奇

冬季阿尔卑斯的冰雪特色开始逐渐传播

(当年的小旅馆已经成长为豪华的Badrutt's Palace Hotel,旁边为冰冻的圣莫里茨湖,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每年冬季

来自地中海的暖湿气流

被阿尔卑斯山脉阻截

形成大量降雪

雪线可以下探到2400米-3000米

(勃朗峰区域的雪山,摄影师@Luis Ortega)


山脉南侧的年降雪量最大可达20米

相对干燥的北侧也可达12米

(瑞士Mägisalp的雪山与云海,从屋顶的积雪厚度可以看出降雪量,摄影师@Fredy Jeanrenaud)


充足的降雪

使得阿尔卑斯发育出非常壮观的冰川

最大的 阿莱奇冰川 (Aletsch Glacier)

从少女峰的南面一直延伸长达23公里

最厚之处超过900米

(从太空拍摄的阿莱奇冰川及周围山峰,图片源自@NASA,星球研究所标注)


以12公里长度位列阿尔卑斯第二大冰川的

戈尔内冰川 (Gorner Glacier)

拥有多条支流

从画面上方的山间流出汇入主干道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瑞士Gornergrat附近的Gorner冰川,远处为马特洪峰,摄影师@安平)


得天独厚的条件

让阿尔卑斯山迎来了第2位新访客


高山滑雪者


1890年

奥地利人 茨达尔斯基 (Matthias Zdarsky)

发明了一种适应阿尔卑斯山地的滑行技术

现代高山滑雪就此诞生

茨达尔斯基则被誉为

高山滑雪之父

(高山滑雪也被称为阿尔卑斯滑雪;下图为1905年茨达尔斯基展示滑雪技术的照片)


1924年第一届冬奥会

1931年第一届高山滑雪锦标赛

相继在阿尔卑斯山举办

高山滑雪开始成为一种潮流、风行世界

今天阿尔卑斯地区 滑雪场占全球1/3

雪道落差超过2000米的滑雪场多达20余座

吸引了全球43%的滑雪者

(意大利多洛米蒂山区的滑雪者,摄影师@James Rushforth)




登山、滑雪

欧洲人显然不满足于此

他们在阿尔卑斯山上修建铁路、公路、缆车

(冲向云海的缆车,上方为马特洪峰,摄影师@Andy Zhang)


城市中的人群纷至沓来

各异需求 在阿尔卑斯都得以释放

第3位新访客

以极为多样的户外运动形式呈现出来

包括


徒步


(少女峰前的徒步者,摄影师@杨启超)



骑行


(拍摄于富尔卡山口,摄影师@Andy Zhang)


热气球


(拍摄于代堡,摄影师@Andy Zhang)



滑翔伞


(瑞士皮拉图斯山上的滑翔者,远处的雪山为少女峰峰群,摄影师@安平)


各式各样、不一而足

阿尔卑斯极为丰富的自然禀赋

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如壮观的峡谷

(瑞士Lauterbrunnen,摄影师@储卫民)


温润的河流

(法国罗纳河,摄影师@安平)


风情万种的湖泊

(Lake Bachsee,对面左侧为韦特峰,右侧为施雷克峰,摄影师@Andy Zhang)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中国国家地理  ·  今天居然不!放!假!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水上冰花,人间仙品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春节超火的小城,有多好游?
昨天
地理狗看世界  ·  蛇,地府来客
4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水与火,势均力敌的绝配!
2 天前
medworld器械世界  ·  聚焦医改,我们来为您热点解答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