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做書
记录出版者的努力和探索,让出版简单、有效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收获  ·  新刊 | ... ·  3 天前  
东方甄选官方号  ·  全程回放!作家六神磊磊带你“穿越”千年,重新 ... ·  6 天前  
收获  ·  《收获》书评 | ... ·  1 周前  
收获  ·  长三角·大湾区文学周 |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做書

是谁让图书变成“夕阳行业”?

做書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01-18 12:00

正文

昨天参加了原来工作公司的新书发布会,和之前的两个同事见面聊了聊,觉得很郁闷。其实在出版圈时候就很想吐槽了,考虑到豆瓣上也加了好几个同事朋友,也还要在公司继续混,只能夹着尾巴装老实。现在反正已经出来了也不怕,狠下心好好写些得罪人的话。


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说图书是夕阳产业的话。每次听到行业里有人这么说,我都想狠狠吐槽,不喜欢就不要呆在这个行业里。可是好笑的是,在中国,你问十个编辑八九个都会这么回答。


可是,这么回答的人,十之八九还会在这个"夕阳行业"垂死挣扎,不肯离开。究其原因,不是因为他们对出版理想有多大热情,而是因为这个行业安逸、舒服,而且收入福利还不坏。


关于最后一点,我也很经常听到人哭穷,都觉得换一个行业会多很多钱。当然这么说的人基本都没有其他行业的从业经验,也有不少转行以后的人感叹还是待在出版业好,因为纯收入虽然不算高,但是工作还算轻松,上班不紧张,每天下班时候天都还亮着。文化圈子氛围也好, 可以说是性价比比较好的。当然有些剥削程度比较重的民营企业另当别论。


我也经常被问到,图书这个产业到底怎么样?问这个问题的大都是还没毕业的学生,有些是来公司实习的。其实我真实的想法,有这种问题的同学基本就不应该来做出版。因为真想做这个行业的人,根本不会提出这个问题。也很多人说对这个行业抱有幻想,入行以后觉得很失望,我也真不知道说这种话的人对这个行业有什么幻想,因为我觉得没有丝毫失望。


自从大二那年决定要做图书出版,到毕业后辗转几家公司终于进入出版圈,再到在这个行业做了五年多,我觉得丝毫没有幻灭感。也许是因为我对这个产业的预期很现实,所以没有失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没有理想主义,相反,我自认在这个行业圈子里没有遇到比我对出版有更高热忱和理想主义的人。有的只是那些感叹夕阳产业的人,他们对我这个从重点财经大学毕业的人不去金融、银行赚钱,而来这个山河日下的行业表示不理解。我也对这些有这么好的入行机会和知识背景的同行对这个行业的毫无热情和毫不珍惜深感震惊。 


那么现在出版业里做编辑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基本上是没有其他行业工作经验,学历又比较高的文科生。他们从学校一毕业就进入出版社工作,毕业也就是找一份工作,觉得做出版还算稳定——稳定,是这个行业最大的魅力,真是令人悲哀。有一些是原先想继续呆在高校做学术,由于种种原因没呆下来,由导师推荐或者其他渠道进到这一行。也有一些是文学青年,会舞文弄墨、文笔不错,觉得做书是个和文字打交道的事,还算可以接受。


并不是说这些人并不适合做书,编辑需要文字功底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以上这所有的类型中,都缺少做出版重要的品质。我认为做书必须要有两大基本素质:一是文化价值追求,二是商业意识,如果再加一点,就是热情。


问题是绝大部分编辑,都缺了这两项中的一项。缺少商业意识,只会闭门造车;没有价值追求,只会盲目追逐市场热点。更要命的是,其中很多人两项都缺,他们做书只是为了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为了完成考核的指标,工作对他们来说真的纯粹纯粹只是工作而已,不是事业。整天喊忙喊累、好像对工作万分怨恨,却又不肯离开,或者说不敢离开。


同时,在这个产业里,很多人对出版的商业意识的理解也非常肤浅,居然简单地将其列为文化价值追求的对立面。有些编辑确实有文化追求,但跟他们说要有商业意识,就180度转弯找那些滥俗的热点题材,以为只要滥俗就是商业点,结果造成大量垃圾库存。当然,这几年的热点书里也不乏这类书。但是这并不是出版真正的商业意识,出版的商业意识是建立在对文化价值的理解基础上的,套一句俗话,是必须有社会效应的价值。


总体而言,我认为文学青年是不太适合做编辑的。文学青年虽然喜欢书,但是基本对出版是没有热情的。因为文学青年大都将出版看作退而求其次的工作,如果可以的话,他们更想自己创作。创作好坏另当别论,但这会造成他们对工作眼高手低,又心高气傲,觉得屈才憋气。


这绝对不是做编辑应该有的态度。编辑就是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让作品获得尽可能多的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不应该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自恋意识太强烈的文学青年是做不到的,所以总会看到那些一脸怨气的文学青年编辑。


但是,比文学青年更糟糕的,是按部就班型的编辑。文学青年至少有想法,和同样有文艺情结的作者好打交道,如果安下心来,是能走出自己的路子。怕就怕完全没有想法,随便摸到一个题材就乱报选题。有人说市场上的书有八成都没有出的必要,这八成基本上都是这类编辑为了应付任务出的。


现在的出版业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向淘汰,越是心思活跃,有进取心的从业者,越难以留在这个产业内,而留下的多半是乖乖听话,对做书没什么个性没什么想法的人。当然这也和领导的方针相关。出来工作这么多年,终于也明白大部分领导是口是心非,嘴上说需要创新,需要年轻人的想法,事实上更要求的是乖乖听话。


刚进公司时候,领导讲过发明中文照排的王选的故事,说王选获得国家一堆奖励时,却感叹自己最有创造力的十年已经失去,鼓励我们要积极创新,听得我热血沸腾,积极主动提过好些建议,领导都态度和蔼地听取,但是转着弯子最后都是打水漂,还觉得你不安心工作,最后热情也失去了,明白还是靠自己做好事才靠谱。


听话说回来,按部就班的人才也是有需要的,因为编辑工作的一部分是文字活,需要细致的笔头工作,校对错字什么的。很多前辈也强调,这是编辑最基本的素养。但我认为,这是必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心思活络,善于捕捉市场热点的编辑往往是耐不住案头工作要求的细致,你让他看稿子挑错别字,看几遍都校不清楚,这一点远比不上按部就班的人。与其将其磨成老老实实工作的人,还不如发挥他的思维活跃的长处。


有些出版社将编辑分为策划编辑和责任编辑,想法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有很多困难,责编对于不是自己策划的书不热心,拖慢出版进程。当然这是可以通过制度设置进行改进的。


我一直觉得,保护年轻人的工作热情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想法不一定都对,但是一定要给他们尝试的空间,给他们创造机会。在我小小的工作权限范围内,也尝试这么做。不过我自己倒是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领导。读了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也明白,绝大部分企业,都是把人当作螺丝钉应塞入工作岗位的模子里,需要你是高效的,又要你是标准化的,随时可以替换的。


对于其他行业,这种标准化的要求可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至少文化产业绝不是如此。这种把人当螺丝钉的情况,在民营小公司尤其常见。我呆的第一家出版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典型的民营小公司。人员流动率极快,老板对员工也不珍惜,觉得随时可以替换,换个刚毕业的新人成本还更便宜,反正公司也能运转下去。


我在那家公司的同事,基本对老板充满怨言。但是我还是认真感激他的,因为这种替换意识也让他较少行业门阀之见,让我这个一直在外行工作的人有机会跨进出版行业,算是真正开始了自己的事业。民营公司成本控制意识极强,但是对书的质量把关不严,正面和反面都给了我很好的经验。但是这种对待员工的方式确实不可取。对员工没有长期投资培养规划的企业,对自身也没有长期的预期,只能是短期的功利行为。


第二家出版公司是正规的出版社,是一家业界口碑不错的公司,我个人也认为是不错的,但是缺点的话,就是稳定有余创新不足。也遇到不少确实对书有感情的好编辑,但是真的说得上成功的编辑,却寥寥无几。在这里我听到的最多的声音,就是觉得图书是个不赚钱的活,在这个行业工作都不是为了钱,或者整天哀叹书业江山日下。


这样的说法也让我非常生气,我觉得这是完全没有抓住出版本质的说法。我在公司一直不敢露出自己对出版的热情,因为在一片哀鸿遍野中,会被当作傻瓜,被当作异类隔离,所以一直和光同尘。不过这家公司是挺有人情味的公司,也很多人在这里从年轻一直做到退休,这种能让员工安心下来长期工作的企业文化,是急功近利的民营公司比较难见到的。也是做企业的人值得借鉴的。


出版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用商业利润守护文化价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从大众教育和启蒙的层面,出版具有远胜过高校封闭圈子的影响力,其次,对于作者来说,也有最重要的意义。如果说,知识分子是一个社会的良心,那么出版家就是社会良心的保护人。


最近在读河上肇的自传,河上肇说,多年来他大部分的经济收入都是来自于版税,这也是他受到迫害时候敢从大学辞职的重要原因之一。竹内好在安保斗争后辞去大学教授职位表示对政府的抗议,背后也是因为著作的版税能够支撑生活。出版是商业行为,是大众通过购买对文化的肯定,让知识分子通过著作出版获得经济独立的能力,安心从事独立不违背良心的学术与批判工作。


同时,这也意味着,当著作和当局产生冲突时候,出版人必须站在作者前面,代替作者承受最直接的压力。出版人和作者往往是同一战线上的战友,二战期间,苏尔坎普和黑塞等作家共同进退,日本也有过若干出版人受到右翼的暴力袭击,当然,这是出版者的光荣。可是非常遗憾,我不认为当下的出版人能有几个有这样的认识,甚至连热情都罕见,能有兴趣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有人说,既然你这么喜欢出版,为什么不继续做下去,却选择去读书呢?其实读书也就是最近几年冒出来的想法,因为人是会成长,会变化的。我对出版的热爱没有改变,对这个行业的信心也丝毫没有动摇,但是我自身产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追求欲望。说出来又是让人觉得犯傻的话,觉得产生了对学术、真理,还有对社会公共事务参与的欲望。也是这几年读书造成的,也可以说是通过出版物自我教育的结果。


原本我只想当个做畅销读物的编辑,把喜欢的作品分享给更多的读者,帮助作者传播知识和价值。但是现在,光是这样已经不够满足我了,我想自己亲手试试对真理的探索,这是一个更长更漫无止境的过程,虽然比起我读过的那些作者,我的探索要浅薄得多也笨拙得多,但是毕竟是自己的东西,我想要尝试。


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出版。毕业后极大可能我还是会回到出版行业,我希望一边从事文化传播的工作,一边自己做有兴趣的学术研究。我不喜欢高校封闭的氛围,不喜欢为了考核去写文不对心的论文,不喜欢论资排辈讲关系的组织设置,还是喜欢商业自由竞争的公平氛围,还是喜欢放手战斗的感觉。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点击下列 蓝色文字 查看精选内容

入行指南如何制定读书计划投稿说明编辑生活范文编辑手记范文诗歌出版从想法到成书书店范文电子书kindle豆瓣阅读知乎离线独立出版刘瑞琳李昕谈页边距沈昌文范用汪家明姜峰原研哉朱赢椿聂永真杨林青王志弘诚品PAGEONE钱晓华方所万圣书园理想国再谈编辑再谈电子书再谈读书我在单向街书店的日子2016中国最美的书书单Goodreads2016书单2016《纽约时报》年度书单那些在豆瓣上消失的书关于书籍设计的一些网站


点击阅读豆瓣日记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