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周刊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26年过去,我不知道外婆的名字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油腻”的小学生作文,究竟是谁的错? ·  3 天前  
新周刊  ·  苏州,不甘只做“最强地级市” ·  5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37岁肺癌晚期,一个年轻人被打断的人生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周刊

还没毕业就被疯抢,这个小众专业火了

新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4-11-26 20:29

正文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盐财经

(ID:nfc_yancaijing)

作者:朱秋雨

编辑:向治霖



大学一毕业即遭企业疯抢、就业率高达90%以上……2024年,一个小众专业以黑马姿态闯入了人们的视野。

据媒体报道,毕业季前后,首届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本科生遭到各家企业的“疯抢”。2020年首次开设养老服务本科专业的院校——山东女子学院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今年有96名毕业生。在今年校招双选会上,96名毕业生可以选择的岗位超过520个,平均每名毕业生对应5个岗位。

“青春养老人”成为了市场香饽饽,也让人们对他们面临的未来感到好奇。

当然,必须要说的另一面是,养老的工作很大程度停留在多数人的刻板印象里。“大家总以为(做养老)是端屎端尿的,带着很多偏见。”有8年工作经验的养老从业者邹邹说。

“养老”会是一个好专业吗?这个问题萦绕在很多人的心里,包括正走在养老专业路上的、迷茫的年轻人。


朝阳进入“夕阳行业”

“好就业。”山东女子学院大三学生林浮游解释她把“养老服务管理”作为第一志愿时说。

2021年,是山东女子学院开设养老本科专业的第二年,在高考志愿填报系统代号为“120414T”。

林浮游也是听了妈妈的话,选了这个朝阳专业。“至少毕业能有份工作,不像有些专业毕业即失业。”她想。

前三年的大学学习,涵盖老年人的方方方面,衣食住行、心理、社会保障、组织管理……“比较有意思的是社会工作和银龄健康活动组织策划课,我们还学习了插花茶艺、综合疗法、中医养生学等。”

(图/《没有养老的资金》)


等到大三时,她到校企合作的高端养老机构实习,感受到了“舒适”。

实习机构位于临京的河北省某县,主打“书院式养老”。周边小区也是其所属养老集团的,人们可以通过购置房产享受养老服务。“附近还有千亩农场、医疗中心。”她介绍。总之,在这里,“长者们都非常高素质”。

林浮游是在餐饮部当实习文员。“我们帮助了长者,他们会表示感谢,有时还会给出人生建议。”因为这份实习,她对毕业后到养老机构工作,有了更强的动力。

2004年出生的山东女孩孙婧怡,也正在就读养老专业。不同于林浮游,她的学校是专科院校。

过去3年的学校生活,孙婧怡过得丰富又充实。她告诉盐财经,养老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都在主动引导学生,自发地对老年群体产生兴趣”。

养老专业的课程设置,在引导学生们自发地关注老年群体。(图/《没有养老的资金》)

她记得有一节实践课,学生们需要戴上老年体验装置。穿戴后,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到老年人视力、听力及身体机能的退化,以及他们面对的世界。

对老年人群体特征了解得越深入,孙婧怡也越自如地与老年人相处。她曾在社交媒体上写下攻略——《教你如何像社牛一样和老年人玩耍》。比如,如果和爷爷奶奶打电话,晚辈可以从吃饭开始聊起,“询问老年人吃什么+好不好吃+自己在吃什么+感受”。

如果是线下与老年人见面,还有更多可以一起做的事情:倾听老人过往的故事;翻开旧相册,与老人回忆人生;用拍立得相机给爷爷奶奶拍照……运用口述史课上的技巧,孙婧怡还为自己的爷爷写了一本厚厚回忆录,整理了爷爷人生历程中的光亮时刻。

“很多有趣的事情连我的父亲都不曾知晓。帮爷爷做口述回忆录,让我重新认识了他。”她告诉盐财经。三年的专科学习,孙婧怡只感觉远远不够。她打算备考专升本考试,等未来提升学历后,进入养老行业。


无法留住的人才

养老专业的学子们,毫无疑问地已经成为了市场的“香饽饽”。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杨燕绥曾预计,2025年之前,中国会进入深度老龄社会。而到了2033年,中国失能失智照护刚需将进入高峰期,我国急缺养老照护人才。

一份学术研究曾以陕西省为例,指出了具体的缺口。截至2022年,陕西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811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20.5%。而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发布的《2021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2021年陕西省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高职毕业生仅39名,远不能满足中高端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

人才的紧缺让很多养老院负责人都感到着急。在成都一家社区养老机构做宣传的邹邹有8年的从业经验。她告诉盐财经,人才在养老机构一直都非常紧缺,尤其是主管级别的人物。

而她观察到,养老机构的员工年龄差别很大,要么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要么是高龄的、能吃苦的护理员。

但深耕于养老行业多年的人员之所以少,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养老行业无法留住人才。‍‍‍‍

包括孙婧怡等4名养老专业的学生都告诉盐财经,她们在养老机构实习时发觉,养老机构的员工多数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或者是年轻的毕业生,以及临时工。

正在国内头部养老机构实习的孙婧怡说:“这里工作人员流动性非常大。但对老年人来说,服务人员的稳定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之一。”

养老从业者薪资水平较低、护理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是学生和从业者普遍反映的问题。

邹邹对盐财经回忆,8年前她从一家大专院校毕业时,班里35人,只有5个人像她一样毕业后从事养老。“有些退学重新去读高四,有些出去打工了。”多数同学对养老行业还带着偏见,“认为这就是一个端屎端尿的工作”。

现在的情况已经有了改善,邹邹发现,养老院里的年轻身影明显多了。但同时,她发现,年轻人来养老院,“有些是学校要求,实习要在一线。但实习结束后,好多(人)都没有留在养老院”。

上海民政部门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全市养老护理员工资收入中位数为5166元/月;平均数为5343元/月。薪资低于上海2023年的平均工——12307元/月。

2023年度养老护理员工资收入情况。(图/上海民政)

一位学生博主发视频说:“养老行业,非常人能及。”她举例,最近一个实习生在给一位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奶奶洗澡时,对方并不乐意配合。于是,洗澡全程两人像打架一样。患病的奶奶因身体无法自控,洗澡完,浴室的地上已经全都是她的排泄物。

“如果你没有心理很强大的话,我觉得真的没法胜任这份工作。大家选这个专业真的要谨慎再谨慎。”该博主说道。

“过来人”的反馈让很多养老专业学生对前途感到迷茫。上述帖子得到了很多人的共鸣,纷纷给她留言道:“同专业,后悔了。”

人才空缺背后

难以留住的人才,与如今火爆的就业市场,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反差。这种反差还体现在公众的隐秘心理预期——养老专业被认为是朝阳产业,有重大的市场需求。但许多真正在其中的人却表示,等待朝阳、风口降临的时间很漫长。

一个河南的民营养老院的院长告诉盐财经,养老行业属于典型的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行业。在业内,公认的回本时长在5~10年。很多养老机构会因为入住率低,以及较贵的房租负担,几年内被拖垮。

一份学术研究的数据显示,2023年大理自治州在运营的养老机构共计46个,105个社区建有日间照料中心66个,距离国家要求“到 2025 年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90%”的目标有较大差距。

而且,“受传统观念、机构服务质量不高和人才培养不足等因素影响,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较少,全州运营养老机构床位使用率 34%”。

各项结果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养老人才不愿意流入,正是产业尚未完全兴起的写照。上述养老院院长表示,做养老机构需要结合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我国老年人的退休金收入普遍不算高,这也导致了很多人不愿购买养老服务。再加上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更乐意由家人照料生活,养老市场的消费意愿偏低。

老年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养老市场的消费意愿偏低。(图/《0.5毫米》)

深谙我国老年人群体的特点,国内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上海,在2005年率先提出了“9073”养老模式。4年后,北京提出了“9064”。按照这一规划,90%的中国老人将在家中养老;6%~7%老人依托社区养老,3%或4%老人会在机构养老。

居家养老会是养老行业的最主要场景。但问题是,居家养老目前的发展,相比于养老机构更为落后。

据报道,居家养老概念的提出是在2008年。此后数年,上到全国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下到各地出台的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居家养老作为关键字眼从未缺席,但始终是“政策不落地、企业不愿进”。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在调研时发现,节俭惯了的中国老人没有掏钱购买居家服务的习惯,这也导致居家养老机构难以为继。“如果是老百姓自己出钱就很难,因为老年人不愿意出钱。但如果政府愿意投入,市场一定会介入。”

乔晓春分析,老年人支付能力决定了“上天花板”,居家养老成本决定了“下天花板”,当中的差距需要政府来补。“政府如果不出手,这事永远做不成。”他说。

日本、德国的经验也是如此。以日本为例,这个当下进入超老龄社会的国度,从1960年代开始,政府已经通过多项立法,从社会福利、保健、保险等方面确保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从196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已经通过多项立法,从多方面确保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图/《0.5毫米》)‍‍‍‍‍‍

2000年,日本正式实行“介护保险制度”,确保了多数养老服务支出由医疗保险基金承担。养老产业随即在21世纪迎来大爆发,医养结合的长寿社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老年理财产品……各类服务与新产品层出不穷。

相较而言,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当下养老服务市场供给呈现出金字塔结构,即以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化机构提供的高端服务较多,而适合普通老年人群并且服务质量有保证的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却有所不足。这样的鸿沟让养老行业发展较慢,最终限制了年轻人才的进入。


专业化的回归

平均薪资较低、工作强度较大,是很多养老专业学生要面临的现状。另一面是,每一个行业都不乏抱薪传火者,他们仍在坚守,等待理想实现的一天。

更何况,养老专业学生还拥有很多人没有的东西——希望。

孙婧怡也是因为相信养老专业的潜力,加上她从小与爷爷奶奶关系亲近,选择了养老专业。真正学习了以后,她发现,这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学科,需要的知识是巨量的。

大三时,她在一家国内头部养老机构实习,从护理员开始干起。护理岗位按照楼层划分,分为自理长者、认知长者和高护长者区,难度随之递增。孙婧怡干的是最难的高护区。

(图/《我爱你!》)

她告诉盐财经,不同于刻板印象,高护区的长者也并非全然不能自理。有些长者仍有清楚的意识或者保持部分身体机能,他们可以在护理员的协助下进行活动,例如瘫痪的人、患有慢性疾病的长者、心理上需要特别关注的长者等。

虽然工作过程很磨人,但一线的工作让她坚定了自己未来的方向。“我期望能在康养领域融入智慧元素,创新出实用有趣的物品或者解决方案。”

实习的经验也让她看到了当下养老机构的不足——对老人的照料仍停留在身体上,而非心灵和精神的关怀。

“(比如)一些偏瘫和卧床的长者们,他们虽然行动不便,但神智是清楚的。在工作交谈时,我能感到他们是寂寞的,”孙婧怡说,“完全可以为他们设计一些游戏活动或互动,促进他们的肌肉活动,预防肌肉萎缩。但遗憾的是,这样的精神需求往往被繁忙的护理工作掩盖,并没有得到重视。”

由此可见,无论是精神关怀,抑或是探索更高的养老服务质量,都需要专业养老人才的力量。

目前亟需专业养老人才的力量。(图/《我爱你!》)

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护理部主任许剑蕾,曾在受访时表示, 当下很多养老、医疗机构的护理员来源均为第三方公司,劳动关系并不隶属于养老或医疗机构,护理员的日常收入多做多得。“因此,最为现实的问题是:护理员会考虑‘接了多少单、收入够不够’,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人员流动性大,不便管理。”

许剑蕾说,虽然护理员的职责大多是基础护理,但在养老机构内,如何使用轮椅、拐杖,如何防止患者跌倒等,都是入职后培训的重点。一些细节上的疏漏会使护理质量打折扣。因此,“养老行业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更渴求的是高技能、高素养的专才”。

在现实的需求下,情况开始发生转变。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开设养老专业点达到293个,但均为专科专业。同年10月,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发文,鼓励引导普通本科高校设置家政学、老年医学等养老相关专业。

(图/《白日之下》)

2020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山东女子学院,相继开设了国内首批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两个专业设置在了管理学院旗下,而非以往的护理类学院。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罗娟的话来说:专科专业侧重培养养老服务人才,而本科则侧重培养运营管理人才。

“我们专业希望培养的是养老机构职业经理人、社区养老规划师和个人养老咨询顾问。”罗娟说。

首届毕业生在2024年遭遇企业 “疯抢”,足以证明当下对养老人才的渴望。2024年志愿填报季,约有30所公办及民办大学的本科教育设立了养老服务管理专业,9月13日,教育部公示的本科专业申报材料中,首次出现了“老年医学与健康” “智慧养老工程”专业。

希望是由人才储备支撑起来的。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有购买能力的“60后”“70后”相继退休,独生子女一代给父母养老,将促进更多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服务的爆发。

老后往哪里去?当它越来越成为国民都开始思考和参与的问题时,养老行业的春天也将来临。


读完点个【在看】👇
推荐文章
三联生活周刊  ·  26年过去,我不知道外婆的名字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油腻”的小学生作文,究竟是谁的错?
3 天前
新周刊  ·  苏州,不甘只做“最强地级市”
5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37岁肺癌晚期,一个年轻人被打断的人生
6 天前
二更食堂  ·  “我不想用微信了”
7 年前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  姚明代言的vipabc 更名了!全新"tutor"导师来了
7 年前
质化研究  ·  中心错觉与荒野错位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