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宁桥
蛇年厂甸庙会归来,勾起对老北京年味的记忆。人们逛的是琉璃厂,但为什么叫逛厂甸?厂甸庙会,又何以第一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琉璃厂,在辽代时,是“京东燕下乡海王村”,也就是京城外旷野中的一个小村落。元代开始,在此开设官办琉璃窑,烧制琉璃瓦件,用于宫殿、寺庙的装饰,彰显尊贵。明永乐四年朱棣下诏迁都北京,并开始营建北京宫殿,大规模建设需要更多的琉璃瓦件,朝廷在此设立“琉璃厂衙门”,成为宫廷建材的重要供应地。嘉靖年间,窑厂迁至京西门头沟,琉璃厂逐渐荒废,只留下“琉璃厂”的地名传至现今。明朝建“琉璃厂衙门”,至少是在1406年前后。这么说来,琉璃厂的地名也有六百年的历史了。
厂甸,原是指琉璃窑厂正门前的空场,起初叫“光厂”,又称“厂店”,源于明清时的灯会。康熙时,这里已成了居民区,当然也就有了小街市。康熙后期,年初的集市改在琉璃厂;到了乾隆时,文化街的兴起,更使这里的年初集市热闹起来。这一带因靠近科举考场“贡院”,各地举子云集于此,购书、交流,催生了书市与文玩交易,集市上的古书旧籍、古董字画等,令文人雅士常流连于此。据富察敦崇《燕京岁时纪·厂甸儿》中说:“厂甸在正阳门外二里许,古曰海王村,即近工部之琉璃厂也。街长二里许,廛肆林立,南北皆同。所售之物,以古玩、字画、纸张、书帖为正宗,乃文人鉴赏之所也”。
清初,每年正月的灯市移到厂甸以后,“逛厂甸”,成为人们逛琉璃厂春节灯市的代名词。一般是从旧历的正月初二开到正月十六,除了琉璃厂自身的店铺外,在这里的空场和街巷胡同两旁,还搭起了许多彩棚。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乾隆时的厂甸庙会,“每於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更有秦楼楚馆遍笙歌,宝马香车游士女”。
和一般集市庙会不同的是,厂甸以书籍、字画、古籍文物、纸墨笔砚等为主角,因而被称为“文市”。若追溯琉璃厂文化街的形成,大体是在清乾隆修四库全书之时。当时汉族官员,特别是文官多住在宣武门外,有些就住在琉璃厂附近。如著名学者王士祯,就住在琉璃厂的火神庙西夹道;孙星衍住在万源夹道。四库编修官纪晓岚、程晋芳也住在这一带。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四库馆,修“四库全书”,一时天下典籍汇聚京城,琉璃厂成为这“书籍旋风”的中心,“修行”成著名的文化街市。当时翰林院的四库编修们到琉璃厂书店寻检书籍、字画、文物等,成了一个特殊的街景。
其后百余年间,琉璃厂沉淀的文化与厂甸春节市集庙会交相辉映,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往来流连,更增添节日的雅趣。过去,一到年节,琉璃厂各个不显山露水的斋、阁里,挂宝、晒宝、品宝,往来观众、书商藏龙卧虎,他们以书画结缘,二三百年间,琉璃厂成为读书人心中的圣地,不计其数文化巨匠都与它结下不解之缘。
据1931年春节厂甸大略统计,有商贩一千余户,其中古玩玉器300余户,玩具类200余户,用品类100余户,其他200余户。1963年的厂甸规模最大,货摊从和平门护城河桥头,一直摆到虎坊桥十字路口,游人高达400万人次。
这雅俗共赏、独特温暖的年节记忆,如今依然刻在老北京人的记忆里,逛厂甸,透着那么亲切!从和平门一直到虎坊桥的船楼,沿街摆满民间传统玩具、小吃,虽说这些是“文市”的配角,但最能反映北京民俗文化,也最吸引人。当时的厂甸,汇聚了北京及京郊著名的民间手工艺品,有“扑扑登”、琉璃片、琉璃鱼缸等琉璃制品,还有风筝、空竹、面人、泥人、剪纸、绒花,以及小孩最爱的竹木制的刀枪剑戟、纸浆面具等玩具。那时候,厂甸最著名的一景要数“大糖葫芦”、山里红串的“大项链”,还有大风车和空竹。人海之中,多少只手擎着火红的糖葫芦,高一米五,甚至高两米,胸前挂着大山里红串成的“大项链”,笑容满面。小孩子们等不及到家,就跑着摇起五彩的风车,抖起嗡嗡的空竹,或者比试起刚买的刀枪,伴随着脆响的鞭炮声,热闹极了。边逛边吃,年糕杨、茶汤李、豆汁张……那些手艺人的味道也留在记忆之中。
如今,徜徉于琉璃厂,除了图书字画,还可寻访牌匾文化、楹联文化、会馆文化、老字号文化……在这片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人们触摸文脉、感受非遗,为生活增添欢快。文并摄/本报记者李喆
北京中轴线似北京老城的“龙脊”,说起中轴线上的著名景点,永定门、正阳门、故宫、景山、钟鼓楼等,大多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然而,在这条“龙脊”上,有三处奇观却鲜为人知,它们就是号称“龙须”的燕墩、“龙源”的万宁桥和“龙尾”的宏恩观。
话说中轴线①
中轴线龙脊上的三龙奇观
◎杨振华
“龙须”燕墩有乾隆《皇都篇》《帝都篇》御制碑
燕墩作为镇物就是永定门外的烽火台,曾有个别名为“烟墩”,它也是元明清时期京都南部的火神祭坛。因“烟”与“燕”同音,而“燕”是古北京的简称,由此把“烟墩”进化为“燕墩”。
燕墩建于元代,是一座上窄下宽的梯形土墩台,到了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北京开始修筑外城的时候,才在土墩的四面砌了青砖,后来清代乾隆皇帝又御制石碑一座立于其上,于是它转身成了民间的燕京八景之一“石幢燕墩”。
在北京永定门外300多米处,伫立着燕墩这座方形烽火台遗址。这座墩台分为两个部分,下为高约9米、台底边长约15米、台顶长约14米的梯形基座,台上竖有一通高6.7米、重40多吨的石碑,碑身每面宽1.58米,高7.5米。碑体是一柱设计与雕刻完美融合为一体的艺术精品,碑顶样式为四角攒尖式,四脊各有盘龙。碑文记述了北京作为幽燕之地的徽记,碑的南面刻有《御制皇都篇》,北面刻有《御制帝都篇》,碑文为清乾隆十八年(1753)御笔,汉、满文对照,阴文楷书。1984年,燕墩遗址被公布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源”万宁桥是“中轴线上压轴桥”
万宁桥又名海子桥,是元大都城中轴线设计的起点,还是北京中轴这条线上最早的“天桥”。元世祖统一中原后,设元上都、元大都南北两都城,并频繁往返于两都之间。它是元代帝王往来两都必经的专用“天子之桥”,因此,万宁桥也是中轴线上资历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
万宁桥修造时间,史籍只记为“至元中建”。至元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时在1264年至1294年。今人则称造桥时间为至元二十九年(1292)。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澄清闸为“至元二十九年建”。因桥闸一体,以此推断为造桥年代。至元四年(1267),元世祖忽必烈兴建大都城,准备迁都。大都城的设计,在总设计师刘秉忠的主持下,在紧挨什刹海东岸的万宁桥,确定了一条由北至南的中轴线。在“东南西北四方之中”建中心台,台东建中心阁(今鼓楼的位置)。由中心阁向南,到大都城南墙中门丽正门是一条直线,其间穿过万宁桥、皇城北门厚载门、皇城南门承天门,这条直线即子午线,经明、清两代至今未曾变动过。今人称这条直线为“中轴线”。万宁桥在地安门和鼓楼之间,正处在这条直线上,今人称之为“中轴线上压轴桥”,因此万宁桥就是元大都的规划设计原点,没有它就没有今天的北京城。
其实,老北京最老的“天桥”就是这座万宁桥,因元大都城中轴线在此起始,曾称之为“天桥”;因濒临什刹海(古称海子),故称“海子桥”;又因位于地安门(旧称后门)之北,亦称“后门桥”。
万宁桥虽经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和后代的历次修缮,仍旧保留了早期桥梁的特征。桥的两侧建有汉白玉石护栏,雕有莲花宝瓶等图案,雕刻精细完美。万宁桥为单孔汉白玉石拱桥,长10余米,宽近10米,桥面用巨大的块石铺砌,中间微拱,但坡度不大,利于车马通行。
万宁桥曾是元大都城内通惠河上的重要通水孔道,是北京大运河漕运史的重要见证,也是研究北京漕运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元代时万宁桥也是大都城内城的重要交通要道,中轴线穿桥而过,南北延伸。这里是北城商业、手工业的中心地带,商贾云集,店肆林立,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1984年,万宁桥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2月,应侯仁之等学者的呼吁,北京市政府修复了残坏严重的石桥,并疏浚了河道,恢复了碧水过桥的原来面目。同时,挖掘出五六件巨大的镇水石兽,全部原位保留了下来。2006年,万宁桥及澄清闸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市共有两处河道和两处遗产点入选申报名单,其中,河道就有玉河故道,万宁桥、东不压桥两个遗产点的位置就在玉河故道上。
“龙尾”宏恩观已有700余年的历史
宏恩观地处钟鼓楼北侧200米,为北京内城城北一处清代道观,地势十分高旷。它的前身为千佛寺,始建于元朝元贞二年(1296年),已有700余年的历史,它作为元大都中轴线上最后收尾的镇轴之宝,意在护佑皇城。明朝、清朝又多次修缮,更名为“清净寺”,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更名为“宏恩观”。宏恩观因其位置在钟楼以北,是北京明清中轴线第一座压线建筑,筑在高台之上,气势不俗,成为北京中轴线北端一个完美的收尾点,它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称为“龙尾之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