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唧唧堂
唧唧堂学术管理分享平台,更好的学术阅读与写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职业咨询/导师答疑】1V1模拟面试/语音答 ... ·  2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职业咨询/导师答疑】1V1模拟面试/语音答 ... ·  5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哔哩哔哩:时尚活动运营 ·  4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全职岗位表格】在线文档持续更新:新闻媒体/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唧唧堂

PSPB: 不被满足,才对前任有性幻想吗?| 唧唧堂论文解析

唧唧堂  · 公众号  ·  · 2021-04-15 23:58

正文

Picture from internet
解析作者 | 唧唧堂心理学写作小组:
审校 | 唧唧堂心理学写作小组: WEN
编辑 | 悠悠



本文是针对论文《不被满足、才对前任有性幻想吗?论依恋回避的调节作用(Sexual Nostalgia as a Response to Unmet Sexual and Relational Needs: The Role of Attachment Avoidance)》的一篇解析,该论文于2020年11月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通报(PSPB)》。该研究的作者是:Amy Muise, James J. Kim, Anik Debrot, Emily A. Impett, Geoff MacDonald。


依恋理论中,当一段感情面临挑战,人们的应对方式可以由两个维度描述: 依恋焦虑(attachment anxiety) —担心被拒绝、被遗弃;以及 依恋回避 (attachment avoidance) 。相对低依恋回避者来说,高依恋回避者在亲密的互动中不太自在。他们重视自己的独立性,遇到难处时不相信他人帮得到自己,不愿意依赖他人。


怀旧 (nostalgia) 是对过去的渴望、思索与怀念。研究发现,压力下、孤单时,被拒绝、被忽视……社交生活不理想之际,从前的亲密记忆、非凡经历更容易涌上心头,帮我们在短期内重拾积极的自我形象 (不过长期念旧之人的身心健康往往更差)。低依恋回避者更容易在社交生活有困难时怀旧,高依恋回避者是否怀旧则与之无关。


性幻想 (Sexual fantasies) 可以带来点燃欲望的新鲜元素,增进自信,也是亲密感的源泉。性幻想的内容常常与个体特点相关。高依恋回避—浪漫元素较少;高依恋焦虑—常见被支配、服从的主题;日常焦虑的人在性幻想中更加无助;在生活中倾向于回避的人在性幻想中也不怎么渴望亲密感。


本篇研究中,作者将关于过去伴侣的性幻想称为性怀旧(sexual nostalgia)。 统计结果表明,与现任伴侣在一起的时间越长,对现有的性关系/亲密关系越不满意,或者在经历亲密关系方面的负面事件后,性幻想(包括关于非现任伴侣的性幻想)更加常见。不难发现,“性幻想”和“怀旧”都更容易在压力下/低谷时发生。


但是,

"“性怀旧”是否是一种普通的“性幻想”?

"“性怀旧”是否是一种普通的“怀旧”?

性怀旧是否同样与压力相关?

这些规律是否也被“依恋回避”的水平影响?

这些问题仍旧没有答案!


本文通过以下三个实验进行深入探索,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实验一


目的

  • 探索性怀旧是否有异于其它性幻想

  • 探索性怀旧的唤起机制

  • 核心假设:(非单身者中) 性需求或情感需求不被满足时,低依恋回避者更易性怀旧


数据来源

  • 美国本土被试通过MTurk线上平台参与研究,约用时20分钟,获得60美分报酬。

  • 筛选 (attention check) 后有效问卷416份。男女人数相近;年龄:18-72岁;异性恋比例:82%。全部被试有既往性伴侣,现情感状况不一(如订婚,单身)。


测量方式

  • 性幻想量表 (SFC; Birnbaum, 2007)

  • 性念旧:由“念旧”测试中的两道题改编而来

  • 依恋类型: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修订版,ECR-R)

  • 主观亲密关系质量测试 (PRQC, 分量表:满意度、承诺、信任、爱、激情) (由非单身被试作答)

  • 总体性满意度测试 (GMSEX; Byers, 2005)

  • 性怀旧的唤起机制:开放性问题,收集描述性的语料信息并进行分析


区分“性念旧”与其他性幻想

  • 将问卷a性幻想与b性念旧合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 (EFA) 建立性幻想的四因素模型。发现性念旧之外的三因素为:浪漫,服从,群体/麻木,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与Birnbaum2007年的模型相比,少了“支配”、“解离”两因素)

  • “性念旧”与“浪漫”及“服从”不显著相关,与群体/麻木显著正相关


“性念旧”唤起因素

  • 69%被试有过“性念旧”经历。对答案进行主题分析 (thematic analysis),发现五个唤起性念旧的主题:(40%)心理状态或情感状况,(20%)怀旧感或怀念,(13%) 现有性生活缺乏多样化,(8%) 性唤起,(9%) 思念过去伴侣

  • 一系列 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依恋回避”水平对“性念旧唤起因素”没有预测作用


验证核心假设

  • 控制依恋焦虑、依恋焦虑&情感满意度的交互,采用总均值 (grand mean) 计算:

  • 依恋回避、依恋焦虑都可以预测性念旧水平(显著正相关)

  • (见下图)是否单身对性念旧有影响,且被依恋回避调节:

➢低依恋回避:单身者性念旧水平>非单身者

➢高依恋回避:是否单身不影响性念旧


  • (见上图)非单身者 (N=307)“性/情感需求满意度”与性念旧负相关,被依恋回避调节:

➢低依恋回避:满意度低者性念旧水平>满意度高者

➢高依恋回避:满意度不影响性念旧

  • 以上作用不被性别、依恋焦虑调节


排除其他解释

  • 检验分析发现,不同于性念旧,其他性幻想(浪漫,服从,群体/麻木)并不与满意度/“是否单身”显著相关,且不被依恋回避所调节。提示性念旧可能是低依恋回避人群在情感/性需求不被满足时一种独特的反应。


实验二


目的

重复实验一并验证:不论情感状况如何(单身、非单身)实验一结果仍成立。


数据来源

同实验一,有效问卷378份


测量方式

  • 性念旧:改编自实验一开放性问题,采用7点量表,由三道具有表面效度 (Face Validity) 的问题组成,与实验一量表b高度相关。

  • 实验一中测量依恋类型、主观亲密关系质量(单身被试)、总体性满意度(单身被试)的量表

  • 额外关于“情感&性需求满意度”的题目作为补充。单身/非单身略不同,如:我对现有伴侣/单身感到满意;我的各种性需求都可以被(伴侣)满足

  • 念旧(广义):Wildschut 在2010年提出的两道题

  • 婚姻终止接受度量表 (Kitson, 1982;稍有改编,扩充为与非婚伴侣关系的终止)


是否单身/满意vs性念旧 &依恋方式的调节作用

  • (异于实验一)依恋焦虑可以预测性念旧水平(显著正相关),但依恋回避不能

  • (异于实验一)是否单身对性念旧水平有影响,但分别控制“对与前任伴侣关系终止的接纳程度”与“念旧”时,依恋回避的调节效应不再成立。

  • (见下图;同实验一)非单身者(N=309)情感满意度与性念旧正相关,被依恋回避调节

  • (类似实验一)非单身者性需求满意度与性念旧正相关 (显著程度不高,p=0.05)。依恋回避的调节效应不显著,但趋于预测的方向,故检验其简单效应 (simple effects) ,发现依恋回避调节效应仍成立。

  • 经验证,是否有伴侣对以下效应无调节作用,故将单身、非单身被试作为整体分析,发现性/情感满意度均与性念旧正相关,且被依恋回避调节。

➢低依恋回避:满意度低者性念旧水平>满意度高者

➢高依恋回避:性满意度低者性念旧水平>性满意度高者(p=0.04)

➢高依恋回避:情感满意度不影响性念旧 (p=0.09)

➢性别及依恋焦虑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其他解释

  • 尽管性念旧与“念旧”显著正相关,在控制了“念旧”水平之后,只有依恋回避对“亲密关系状况(单身/非单身)对性念旧水平影响”的调节效应不再显著,研究二的其他结果保持不变。后续研究中,研究者用“念旧”替代了“性念旧”,检验发现上述结论对广义上的念旧并不适用。提示当情感/性需求不被满足时,(相对广义上的念旧),“性念旧”这种反应有其独特之处。

  • 控制“对与前任伴侣关系终止的接纳程度”,发现依恋回避对亲密关系状况(单身/非单身)的调节效应不再显著,研究二的其他结果保持不变。提示研究二的结果并非来自源于被试对与前任伴侣重归于好的渴望。


实验三


目的

  • 实验一的开放性问题提示:性念旧可以被激发,每一天的性念旧水平有所波动。本实验采用持续四周的 (双被试dyadic) 每日经历调查 (有生态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 ,检验性念旧是否与情感/性需求满意度的每日变化相关,且被依恋回避调节, 即核心假设:低依恋回避者中,情感/性需求满意度(相对个体自身平均数)较低时,性念旧 (相对前一天) 水平更高,高依恋回避者满意度与性念旧无关。

  • 扩展研究:长期性念旧是否可以预测后期“情感/性需求满意程度”。

  • 被试招募、完成情况

  • 被试由Kijiji招募,研究由配偶双方共同参与,完成全部实验可获得$75礼品卡作为报酬。被试被告知不要与伴侣分享答案。采用SPSS 23中多水平模型 (multilevel modeling) 及混合模型 (mixed models) 进行分析,以解释数据的不独立性(nonndependence)。鉴于伴侣双方的每日答案可能有随机的相关性,作者对两水平交互模型 (two-level cross model) 进行验证。

  • 实际通过筛查且完成实验的伴侣中(N=98,共196被试),4对为同性伴侣,55%已婚,65%为白种人,年龄:21-61岁,伴侣在一起的时间:2-25年。平均每名被试完成23.9份(N=4693)每日问卷。采用某计算多水平研究(multilevel studies)效力曲线(power curves) 的在线程序进行事后功效分析(power analysis),结果表明此问卷有99%的高功效检测到小规模的效应 (small effect size)。


测试流程

  • 首先完成背景测试,包括:个人信息、依恋方式问卷、以及亲密关系/性生活满意度问卷,预测因子经过总均数中心化 (grand-mean centered) 以体现个体间差异。

  • 之后28天每晚完成每日调查(七点测量,事后补填无效):亲密关系满意度 (1道)、性怀旧(表面效度,1道)、伴侣对自己的性吸引程度 (Muise等人2019年提出,1道),以及简化版性生活满意度量表。每日问卷中的数据都经过 (1) 个人均数中心化 (person-mean centered)与 (2) 均数化 (aggregated) ,且两者皆在模型中进行过验证。其中 (2) 更能体现个体间变化。而本研究着重于个体内变化,故表现每日数据相对于自身平均数的变化的数据 (1) 更为适用。

  • 三个月后完成后期测试(亲密关系/性生活满意度问卷)。


数据处理

  • 所有模型都控制了“被试过去一天的性念旧水平”这一变量,所以实际上研究三中的性念旧是指“性念旧相对于过去一天的变化”(下文用“性念旧”代指)

  • 检测主效应(性念旧&满意度的关系)的数据来源于每日问卷;通过计算简单斜率 (simple slope) 效应(采用高于&低于均数一个标准差的值)来探测显著的交互。调节效应由两个交互层次(背景测试中的依恋测试&每日问卷中的“满意度”)的数据计算而来。

  • 模型涵盖所有主效应,且尽管核心假设是关于依恋回避,在所有分析中,依恋焦虑、依恋焦虑的交互作用,以及所有均数化的每日变量的交互作用都得到了控制。


每日分析

  • (异于实验一、二)高依恋回避者每日性怀旧水平更高,性怀旧水平与依恋焦虑无关。

  • 将被试前一天的性念旧水平纳入考虑,核心假设得到验证,即性念旧水平受满意度影响,且被依恋回避调节。(依恋焦虑调节作用不显著)

  • 控制性别,发现发现依恋回避的调节作用仅对男性有效。

  • 排除当日被试“被伴侣吸引的程度”的影响,以上结果依旧成立。


纵向(跨时间)分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