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理知识精选
带你走进地理知识的殿堂,天文、地质、历史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等,大家多多推广,希望能给给更多的人带来更多的地理知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  ·  赏蜡梅,静待春来 ·  3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谁才是长江第一城? ·  3 天前  
星球研究所  ·  什么是湖南? ·  3 天前  
地理蹊  ·  “地理蹊”2025年新年贺词 ·  4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2025『中国国家地理科考旅行』年度活动预告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地理知识精选

中国历史地理:从1.0到4.0

地理知识精选  · 公众号  · 地理  · 2018-01-16 11:34

正文


“中国”1.0: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华夏居中


“历史”和“地理”的开头几章,总是很枯燥,对吧?因为那都是离咱们很远的事情。不过,没法子,你找个对象,不也得知根知底吗?要想走遍中国,总得先知道“中国”的大致情形。


我说的“中国”可不完全是一个政治概念,更不是一个民族概念,它主要是一个文化概念,里面结合了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当地人民的身份认同,还有华夏文明整体的接纳与融合。


“国”字的繁体是“國”,古代通“或”,原意就是指城、邑。所以最初的“中国”,指的是国家的中心城市。周朝初期,那是周王所在的丰(陕西长安县西南)、镐(陕西长安县西北)地区。周灭商自立,商的旧都殷(河南安阳)也称为“中国”,再后来,建洛邑(河南洛阳)作为陪都,它那儿也算中国。


春秋有五霸,霸主所在地区,当然也算是中心,所以,“中国”的概念就扩大到了陕西、河南、山西南部和山东西部。《论语》里提到的“华夏”,指的便是上述区域。秦国和楚国,虽然也很强大,国君也是周贵族的后代,但都不算“中国”,东西南北,各有别名,东南的称为“夷蛮”,西北的称为“戎狄”。“中国人”很瞧不起周边地区,觉得他们文化低,哪里低呢?孔子说,没有管仲抵挡外夷,咱们就得披着头发,衣襟像胡人那样往左掩。而那时住在浙江的越人,都不穿鞋——这是挺像而今少数民族的民族服饰。


可见此时的“中国”已经从政治概念转化成了一个文化概念。地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原地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


从地图上看,中原正处于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受黄河与黄土的影响极其强烈。黄河及其支流在陕、晋、豫西地区,流速快,对地表的侵蚀作用明显,造了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到河南孟津,黄河冲出两岸高山的夹持,在平原地区漫流,大量泥沙沉积,自古便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


陕西


属于中原的主要地形包括陕北黄土高原与关中盆地。陕北高原上的横山是天然屏障,历代中原王朝均以此作为抵挡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区,而切割黄土高原的无定河等河流又成为穿越横山的军事通道,这些通道多以延安起点,延安于是成为陕北交通枢纽与军事重镇。关中盆地则拥有西安、咸阳等长达千年的古都,历代均大力开发水利,此地沃野千里,农产丰富。


山西


山西向以形势完固著称,东有太行,西有黄河,是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的过渡地区,也是北方草原与河洛地带的缓冲地带。这里有多种地貌,农牧兼宜,所以往往是北方游牧民族威胁中原的桥头阵地。匈奴、乌桓、羯、杂胡、鲜卑、柔然、契丹、蒙古都选择此地为突破口,进退自如,所以明代人说“天下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也”。


河南 


可大致分为豫北、豫东、豫西、豫南几块。豫北处于太行山地往平原过渡地带,古称“河内”;豫南地处淮河以南,一出豫南,即逼近长江,历史上南北朝的兵家必争之地其实在此,长江从未让南朝逃脱灭亡的命运;豫东处于黄河、淮河之间,史上黄河改道泛滥多半在此,大量泥沙沉积,河道两岸筑堤不已,以致形成开封“悬河”那样的奇观;豫西则主要是山地,熊耳山、伏牛山等秦岭余脉贯穿,这里是华夏族发祥之地,从新石器文化到夏、商、东周,均建都于此,这里也是长江流域与黄河中游的必经之道,北方发生战乱,豫西常常成为民众南迁的第一站。


河北


历史上燕山以北不属于中原,燕山以南主要是黄河与海河的冲积平原,因此古河道间,多有冲积形成的洼地,如著名的白洋淀。河北属于“四战之地”,易攻难守,一般都控制在攻击型的北方政权手中,明朝建都于此,便多次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直接威胁,清末北京多次被西方军队侵掠,也与河北地形有关。


山东


周秦时的“山”指华山或崤山,所以“山东”实指秦地之外的中原区域,汉晋之后才专指太行以东,又叫“山左”。山东多为平原和丘陵地形,地理条件优越,农业一向发达。春秋时齐鲁两国分封于此,人文鼎盛,地位尊显,所以山东也是文明大省。


“中国”2.0:

整个中国经济延续必须依赖江南,江淮决定存亡


战国的情况有了变化,秦、楚都被纳入了“七雄”的范围,不仅两国之前的属地被算成“中国”,两国不断掠夺得的土地也划入了中国的范围,那主要是长江中下游的各省,从那时起,它们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华夏文明的记载之中。

进入秦汉两朝,实行郡县制,让中央政府对边缘地区的控制进一步加强。长江各省“次中心”的地位更加稳固,到了影响最大的三国时期,益州十三郡、荆襄九郡、江东六郡已经成为诸侯割据与争夺的黄金地域。


东晋,大家知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南渡政权。这些洛阳贵族到了江东,却认为中原都是一班胡人扰乱中华,江东才代表真正的“中国”,为此他们还设置了“侨州”,用北方州郡的名字命名南方的州郡(这就像国民党政权到了台湾,仍然会重设“中山大学”、“清华大学”一样)。不管怎么说,大批北方汉族上层人士来到南方,对南北的文化融合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我们要在这一段介绍四川、两湖(湖北、湖南)、江淮(安徽、江西、江苏)。


四川 


四川北部的秦巴山地,历来是四川的一部分,元朝为了便于北方的控制而将其划入陕西行省,这里是西南通往西北的重要通道。南部则是四川盆地,包括川西平原、东部平行岭谷,以及东西之间的中部丘陵地带。因此四川一向划分为巴、蜀两大地区,两部分的文化习俗既相通也相异。川西比较内视,而川东相对开放,对应着其中心城市成都、重庆的异同。四川在历史往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川西平原人称“天府之国”,是西南富庶的物资产地与交通中心;另一方面,四川盆地紧邻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那些地方是历代中央王朝都难以认识和控制的地域,因此它又是边防的前线。


两湖 


两湖地区北有秦岭余脉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与中原相隔,南到五岭与两广相分,西有大巴山、雪峰山将其与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划分。两湖平原相对完整,只是被长江和洞庭湖分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长江在宜昌脱离三峡峡谷后,水流减缓,有如九曲回肠,造成大量的湖泊与低洼湿地,古有著名的云梦泽与彭蠡泽,今则是洞庭湖与鄱阳湖。此地曾出现过几个不同的区域中心。最初江陵(荆州)一枝独秀,后来襄阳、鄂州(武昌)陆续崛起,洞庭湖南,则以潭州(长沙)与鼎州(常德)分镇东西。这也导致了两湖方言的极不统一,湖北方言基本属北方官话,而湘语自成体系。两湖地区位于中国地理大势的结合部,四通八达,极为冲要。


江淮 


江西、安徽、江苏独立成省都是比较晚近的事,该地区在古代一般统称为江南、江东或江左(有时也包括浙江北部)。随着历史的推移,江南地区逐渐成为经济中心和“鱼米之乡”,所谓“苏湖熟,天下足”,整个中国的经济延续都必须仰仗江南地区,这才有了世界上最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当中国处于分裂时,江淮之间便成为南北争夺的生命线,留住这一地区,南方就能有北伐的一线希望,一旦北方势力推进到长江岸边,南方政权便去日无多。清朝与太平天国对江淮地区的争夺,是这一规律最近的演练。清末革命党人出自江淮的极多,可以看出民风之一端。中国人一般认为江南人较柔弱机灵,善于经商,有其道理,也有其片面性。


“中国”3.0:

宋之后中国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南偏移


“谁是中国”这个南北朝纷争不休的问题,被隋唐的统一自然解决了。


唐的疆域前所未有的广大,“边塞”和“南游”因之成为唐诗中常见的意象。西域此时虽然已经纳入中华帝国版图,但主要还是采取“羁縻”的策略,与当地统治者达成妥协。而东南的开发逐渐成为重点,宋在北方难与辽、西夏争雄,经济、文化中心逐步向东南偏移,尤其宋室南渡之后,东南沿海的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浙江


沿海一带饱受海水内侵的影响,居民多次为此内迁,因此历代都重视海塘的修建。杭嘉湖平原与宁绍平原,由于海水的涨退,留下了许多泻湖。西湖便是由于沙坝封塞而从海湾变成泻湖,白堤、苏堤都是当时的水利工程,但也让西湖与杭州连为一体。两大平原都是水乡泽塘,以稻米、茶叶、黄酒驰名天下,富庶也几为天下首。金主完颜亮就因为看到柳永写杭州的一阕《望海潮》,神往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兴投鞭断流之志”,“人间天堂”享誉中外。


福建、台湾


福建地表结构错综复杂,在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中间镶嵌着许多盆地,州府县城与较大集镇几乎都处在盆地之中,大致可分为八块,故福建又称“八闽”。福建有大小河流660多条,又毗邻南海,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水丰沛,无冬季,沿海居民以渔业为主,所以福建人的风水观念比其他省份强得多。由于地形破碎,对外交通不便,因此自成封闭体系。


至明清,福建考上进士的人很多,但“上京赶考”和“学讲官话”成为福建学子的两大难事。到民国,还有清华福建籍学生因语言不通抑郁致死的案例。台湾人文风俗与闽南类似,但台湾近代受日本、美国影响较大,也融合出自身鲜明的特色。


两广及海南


岭南在宋代以前,都是一个整合的行政区域。秦曾派50万军队翻越南岭,设置郡县,但汉武帝时才一举消灭割据政权,平定岭南。


珠江是这一区域最大水系,也给珠江三角洲带来非常优越的农业自然条件,水稻种植之外,有桑基鱼塘等的综合农业方式。


广东大部分和广西东部主要居住讲白话的广府人;潮州地区主要是唐宋移民,语言近似闽南方言;广东北部客家地区则多为宋、明的移民;广西西部则与贵州、湖南混杂,历史上广西首府一般是北部的桂林,方便与内地联系,近代广西为便于经略桂南,南宁方才趁势兴起。海南岛属于热带区域,全年高温,日照降水都很丰足,其开发一直到清末才基本完成。


岭南自古就是海通之地,唐于广州设市舶使,清于广州设十三行。达摩老祖自印度西来,也是在广州登陆。这里也是历代贬谪之地,韩愈、柳宗元、苏轼……无一不是横绝当世的文宗,影响岭南人文至巨。


“中国”4.0:

边疆也是中国,中国之大让人不出国门就能轻易寻到远方


直到清代,内地的说书艺人提到“天下”时还是张口闭口“南七北六一十三省”,可是清帝国的疆域早已不是十三省那么简单——概念上接受这个不难,要感知到四方的边省也是“中国”,对于一个大国的民众来说,并不容易。


这些边缘省份,无论地理气候,还是文化风俗、历史沿革,都与中心地区差异颇大,这些差异有时会是一种隔膜,有时却更显出边省的魅力——“生活在远方”,我们理应感谢中国之大,民族之繁,让大家不出国门,就能轻易地寻得远方。


中国的边省包括:西北地区(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东北地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西南地区(西藏、云南、贵州)。


西北地区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西北有一些标志性特征:(1)干旱少雨,且从东往西递减;(2)地势宽坦,多为沙漠、戈壁,土质粗疏;(3)水源匮乏,植被稀疏。这当然不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视觉上说却绝对是奇观。


甘肃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是河西走廊,历史上是中原通往西域、中亚、西亚以至欧洲的必经之路,是丝绸之路的干线之一。农牧民族角逐于斯,东西文明交会于斯,撞击出无数代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结晶,敦煌莫高窟只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景观。陇东是华夏文明与农业的发源地之一,曾发掘出中国最早的陶文字符号,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的出生地也在此。甘肃保存着历代修建的长城遗址,如今的兰州则拥有世界上最厚的黄土层,厚度超过400米。


宁夏成为回族聚居区始于元朝,大批穆斯林在蒙古灭西夏后,自中亚、西亚迁居来此。这是民国宁夏建省的基础。宁夏是历史中原政权重视的边陲要地,也是南窥中原的游牧民族的绝好跳板。和平时期,这里是农牧民族的商业贸易场所,牧民以牛羊、毛毡、皮革,和汉民换取布匹和粮食。


青海因境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湖区历史上曾聚居过羌、吐谷浑、吐蕃、蒙古诸部落,长江、黄河均发源于青海,黄河源头的河曲地区,水草丰美,宜耕宜牧,古时也曾多次易手。这里有着著名的“唐蕃古道”,从河湟地区出发,穿越果洛、玉树等地区,长期是藏族与中原联系的通道。


新疆在两千多年时间内被称为西域,三大山系(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包围两大盆地(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天山横亘中央,将新疆分为南疆与北疆,南疆主营绿洲农业,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北疆则兼营游牧,民族众多。历代中央政权统治西域,都是采取羁縻与自治结合的管理政策,同时派兵屯垦戍边,新疆的控制松严,一向是考验统治者智慧的大课题。


东北地区


如果不计内蒙古西部,东北地区三面环山,平原广阔,呈马蹄形,地理单元完整,是一个半封闭的区域。东北同时受到中原农耕文明、西部游牧文明与东部渔猎文明三方面的影响,它的经济形态比较混合,最早发达的是偏南的辽河流域,在漫长的历史中,低温严寒确实阻碍了农耕文明进一步深入东北,清代更是人为地将“龙兴之地”划为禁区,但仍然挡不住中原民众在荒年或战乱时“闯关东”,清末终于改设东三省,将东北正式纳入中国经济体系的整体运筹。而随有国际交往的频密,东北对于中国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邻国交往的中枢作用无庸多言。


蒙古草原在地理形势上相对独立,经济形态单一,游牧业受气候与植被影响很大,历史上蒙古较为安定的时期,往往是水草富足的年份,各部族之间联系松散,与汉族的关系也相对亲和;一旦生存环境转向恶劣,反而会激发部族之间的合作,向外的攻击性也大大增强。


西南地区


除去四川盆地之外,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组成了中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但西藏、云南、贵州的历史地位大不相同。但它们的共同点是由于边远险阻,都大量保留了少数民族的原生社会形态,成为近年中国人文旅游最具吸引力的所在。


贵州的地理条件极不适宜农耕,它对中原的吸引力集中体现在交通上,特别在元朝之后,中央控制云南必经贵州,才于明朝置省,但仍是山川阻隔,地方割据。明清之时,一位知县如果指省贵州,同僚会劝他放弃到当地做官,留在省城等候升调;各省发放学差,却以贵州为第一肥差,因为路途迢远,往返需要一年,沿路可以享受钦差待遇,又吃又拿。


云南更是中外交流的重要中枢,在海洋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一旦西北丝绸之路被战乱封闭,云南就成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唯一通路。滇西洱海地区,土地平阔,气候降水都适宜农耕,因此云南割据政权往往偏安于滇西的大理、南诏,但中央政权一旦控制了云南,就会将行政中心移至滇东的昆明。由于交通发达,云南文化相对昌明,连东巴族都早就拥有自己的文字,气候之佳更是冠于全国。


西藏分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喜马拉雅山地和藏东横断山地。历史上中央王朝长期将直接统辖区域限于邛崍山、大渡河以东,对西藏地区采取安抚为主、松弛优给的政策,以茶马交易来维持民族共同体。因此西藏是中国境内唯一长期保持政教合一体制的地区,其风土人情的独特性也得以完好地保存。而佛教东传至西藏,形成独特的喇嘛教,再逐步传播到青海、蒙古、满洲,通过元朝与清朝的统治渗入内地,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影响。


免责声明:图文资料整理自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公众号予以处理。

推荐文章
中国国家地理  ·  赏蜡梅,静待春来
3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谁才是长江第一城?
3 天前
星球研究所  ·  什么是湖南?
3 天前
地理蹊  ·  “地理蹊”2025年新年贺词
4 天前
朋友分享的语录  ·  总有些人在失去你以后才会懂得你的好
7 年前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听说记者职业即将消失,我好怕呀!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