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合肥市永红路小学教导处副主任、语文高级教师罗海丽
不顾工作人员阻止,
拦住即将发车的G1747高铁车门,坚决要让高铁等等她还未上车的丈夫。
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这段视频让这位小学教师一夜之间爆红,成为被口水淹没的焦点人物。
我仔细看了两遍这段视频,从画面推断,罗老师带着女儿走在前面,丈夫应该落在后面。
在母亲和站台工作人员及列车员等反复肢体纠缠的过程中,这个可怜的孩子试图跟上母亲的节奏,一会想去声援母亲,一会又不得不躲避大人们的躯体冲撞。一会紧张地跳上车,一会又笨拙地挤回站台。脸上写满了完全不知所措的紧张和焦急,听不清楚她在说什么,却能清晰地看到她几次在咧嘴欲哭,眼泪在止不住地流下来。
看着这个和我女儿差不多年纪的小女孩在几个成年人的混战中茫然无措,心里真不是滋味。以罗老师的身份,相信日常她在女儿面前扮演的极可能是一位拥有高度权威的严厉而体面的母亲。
但恰在车门内外这方寸之地的几分钟时间里,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到来的冲突中,在穿着制服的列车员、带着臂章的列车长、一身警服的乘警、激起了众怒的乘客面前,这位母亲的形象立即被瓦解了,素有的权威化为乌有,体面迅疾成为狼狈。
还没完,最糟糕的事情还在等着她。等她回到学校,她的同学们几乎都会知道她的母亲已经从一位受人尊敬的名校老师一夜之间成为正在被天下人唾骂的糟糕透顶的网红。
希望迄今未露面的孩子父亲有难得的睿智和清醒,知道如何帮助女儿度过这个不期而至的巨大难关。
所以,我最为痛恨这位母亲的,不是她作为一个公民不遵守最基本的社会规范,也不是作为一个教育者内心里并没有起码的公德意识,而是她亲手摧毁了自己女儿小心灵里的尊严——
对孩子来说,还有什么比眼睁睁看着父母被声讨被谴责更难受的事情?对父母来说,还有什么比在孩子面前丢脸更难堪的事情吗?
所以罗海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从她在事后接受某媒体所谓专访的辩解中,更能看出她基本已经丧失了挽回局面的机会和能力。她可能从来都习惯了自己就是正确的环境。
铁路方面,没啥好说的。唯一的问题是处置不够果断,视频里看,那位乘警更像是躲在列车长身后无所作为的保守主义者。
执法部门普遍对执法规程的规范性和重要性缺少认知。此事更为清晰和准确的做法,应该是由列车长宣示其做法已涉嫌违反相关规定,再不改正将转交铁路警察处理。然后铁警出面接力执法,宣示依据和后果。这样,即便其阻挡车门关闭并一家上车成功,并不会妨碍违法后果的出现与治安处罚的执行。
不止是此类事件,对占座不让、车上抽烟、不排队等并不罕见的违规现象,都应该有相匹配的纠正和处罚力度。后高铁时代的中国铁路系统,其管理和服务已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公众也有理由希望高铁更安全、更方便、更人性化。对这个半行政性质的国企来说,这个要求不算苛求。
罗海丽任教小学所在地的庐阳区教体局及其上级单位合肥市教体局的反应出乎寻常的快,很快就召开了新闻通气会,发出含官方三点态度在内的通稿:
关于对网传我区教师阻碍动车发车事件的处理情况报告
1月9日上午11:40,庐阳区教体局负责同志从网上得知,永红路小学教师罗海丽因等候爱人阻扰列车关门发车事件后,区教体局立即成立事件调查处置小组,由教体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监察室主任及永红路小学校长为组员,分头向合肥火车站和当事人了解真实情况。
经查,1月5日,在由合肥站开往广州南的G1747次高铁列车上,永红路小学教师罗海丽为等候爱人,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并要求列车员通知检票员放行其爱人,列车员和乘客多次劝解无果。此举行为极坏、影响恶劣。
1月9日下午14:30,庐阳区教体局召开局党委会,对此事件作出如下处理:
一、责成当事人罗海丽立即停职检查;
二、勒令永红路小学就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深刻检查,深入调查事件原因,依法依规依纪处置到位;
三、区教体局举一反三,在全区教育系统中广泛开展学法守法及师德师风警示教育,严厉杜绝此类现象再度发生。
反应速度没啥可说的,派员前往事发地了解情况也属应当。,第一条让当事人停职检查也说得过去,毕竟是每天面对孩子们的公职教师。第三条是每次出事后的标配,能不能真做到另说,这种公事公办的表述也挑不出啥毛病来。
让罗海丽所在地的永红路小学来深入调查事件原因,稍有点怪。这是罗的个人行为,也和教师身份与学校职务无直接关系,更兼发生在校外,不知道让学校来怎么调查,怎么深入——铁路公安部门的处罚笔录相信早已把事实说清楚了。
依我看,教体局的反应其实有点用力过度。这个事情的性质和烈度并不需要召开新闻通气会——红黄蓝事件才需要高密度和高透明度的新闻通气会。
教体局通过官博或媒体发一纸声明即可,表明已经知悉事件,正在调查,并向公众致歉,同时还应当说一句我们也关注罗海丽老师及孩子的身心状况——这毕竟是你们的同事和你们学校的孩子啊,正处在舆论漩涡中。
环球时报这篇《拦车门的女士该受到什么惩罚》写了这么似是而非的一段:
视频中我们还看到,列车员和站台人员面对破坏规则的罗女士未能很强硬地采取断然措施。很多人认为这是互联网舆论长期苛责执法者,而经常护着违法者的结果。
这次罗女士的“撒泼”表现引发槽点,或许与一段时间以来基层规则遇到的挑战越来越多,维护者变得愈发胆怯,人们对失序的担心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有关,大家渐渐发现,自己最终是基层秩序减弱的受害者。比如,一些地方不敢管乞丐了,致使乞丐不断增多,讨钱方式变得激进,让人不胜其烦。
持续经济发展迅速将中国很多地区送入新的社会形态,社会治理水平急需随之跟进。然而部分中国人的法治意识及规则意识都更新得不够快,舆论很多时候在跟着感觉走,缺少维护规则的主动意识,这一切造成了不少认知上的混乱,全社会并没有坚定围绕规则形成日常的协调性。
这里只对单仁平先生说一句,中国社会对执法者的全面监督远未到来,互联网舆论既不会也没有能力护着违法者。
基层秩序的维护,首先在于执法者应该得到及时和有效的监督,首首先在于不要删帖,以保障信息的透明和充分的讨论——胡锡进老师,你也是赞成的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