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子木聊房
一个专业还原事实真相的房产老司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玩物志  ·  最便宜的 AI iPhone ... ·  2 天前  
刀法研究所  ·  “美国足力健”,反向激起中国年轻人的购买欲 ·  2 天前  
架构师之路  ·  想要提升deepseek回复质量,会这一招就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子木聊房

阶级焦虑症:拥有4套房的土著又怎样!

子木聊房  · 公众号  ·  · 2017-11-25 22:19

正文

文丨子木

图丨摄图


尼采哲学的核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 我们绝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是失败者。



前几天,新世相的一篇《4套房土著和0套房北漂的对谈》又刷爆了朋友圈, 什么像《月如5万的程序员活的像条狗》,《年薪百万也不如西城有一套房》这样的营销文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跑出来扎一遍老铁们的心。


图引于:《新世相》


通读一遍你会发现,他们都会把最后的痛点落在一处,就是房子。 最后告诉你, “没房,你就是loser!" 广大观众由于接受不了这么大的差异,开始捶胸顿足,唏嘘嗟叹。


我对这种现象总结出一句话就是“ 自讨无趣,无病呻吟 ”。


曾在《 20年后我们的房子到底值不值钱? 》里写过,“ 现在中国的阶级分化越来越严重,那么如果20年后,阶级固化将发展到很少有人可以跨越阶级鸿沟的地步呢?房地产必然会成为区分阶级的标志之一 ”。


现在来看,无论你是多么努力的年轻人,大家都会用“有没有房子,几套房子”这种价值观来评价你的社会地位,划分你的社会阶级。 可想而知,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压力有多大。


而媒体现在做的,却是抓住痛点,疯狂地为用房子为阶级贴标签,加速阶级固化的进程。悲哉。


那么,我就先讲一下,广大群众为什么对此乐此不疲?


其实,我们都得了一种病


相对其他国家来讲,我认为, 中国人有一种普遍的优质民族特点,就是存在“长久向上的奋斗精神” (这可能和小时候我们所有人的校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关)。


然而在出身社会以后,由于社会阶级的巨大差异,将很大一部分人的价值观撕裂了。


于是大家都得了一种病,就是“阶级焦虑症”!


“阶级焦虑”造成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财富差异,另一个是精神追求。


财富焦虑


这里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一个朋友曾跟我讲:“我老婆的一位朋友,刚结婚的小两口想要移民去新西兰,说想买一片牧场,说他们向往青青牧场与田园的诗意。为此还筹划着去新西兰考察一番,并且真诚地邀请我和老婆也去一起放羊。


最后思考再三,我还是拒绝了!


因为我从小就放羊,后来拼命念书那么多年,其实就是为了不再放羊!




财富差距造成的阶级鸿沟就是这样。所以说,拥有4套房土著和0套房的北漂再怎么对谈,结论都是“怎么活下来和怎么活的好”的问题。 有意义吗?


并没有。


就比如房子这个事儿,它被大众定位为“财富的象征”,但它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你说你月入5万,看起来感觉是高产,但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不吃不喝5年也就刚刚够交个首付,然后你贷款700万,还30年,月均还款额达到3万7,好端端一个高薪中产,瞬间返贫。你说你年薪百万,但是2000万的房子也比比皆是。


我们暂且不谈西二旗月薪5万的码农,咱们聊一聊硅谷的码农。他们应该是最符合被描述的像素集合。但他们同样也有焦虑感,并且这种焦虑感更难克服。



如果说你的位置是珠峰山脚,目标珠峰大本营(海拔5200米)的话,他们已经安然地躺在珠峰大本营帐篷的温暖的睡袋里了。


当他们从珠峰大本营的帐篷出来,珠峰就在眼前;就如同他们在Facebook上班,也许扎克伯克的工位离他们的直线距离只有不到500米,但这是最近的距离,也是最远的距离。


往上是极寒的风暴和雪崩,眼前是睡袋的温暖诱惑,他们选择哪一个呢?


你或许会说,那种人简直不可理喻,我如果混到那个位置,年薪百万,绝对就知足了,天天享受生活,怎么还会去想如何跨越阶级鸿沟的事情呢?


但是事实是,阶级带来的焦虑会让人备受折磨。


所有的焦虑来自于信息的接受


今天,你的焦虑来源只是互联网,譬如像你说的——在朋友圈里常看到“隔壁老王让儿子住进了西城学区房”,“住在景观优美的别墅是什么感觉”之类的晒图。


而隔岸观火的信息刺激和身临其境是完全不同的。



你看了几百本马云的励志鸡汤,照样会“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但如果你能天天见到马云这个级别的人物,那种刺激就不是一个水平了。


然而,不单是财富,接近权力的人会幻想他们拥有权力,接近“改变世界的人”也会幻想他们能够改变世界。


但稍微经历过一些就会知道,这不过是实体距离带来的幻象罢了。


另一方面,那就是需求被满足的快感,从低级到高级是爆炸式的增长。这种爆炸式的增长如同香烟到海洛因,越到顶端,越发让人无法控制。


无法控制的财富焦虑开始悄悄演变为精神焦虑。

精神焦虑


加州阳光,北海道滑雪,巴黎铁塔。或许你还可以加一个马尔代夫潜水。


然而,即便做到这一步,你离真正的成功还是有十万八千里,因此你还是会不断陷入焦虑。


你很难想象,一个生活在加州阳光里却时常开着迈巴赫在海边思考的人,偶尔还会涌现出自杀的念头。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难以理解生活在云端的哥哥张国荣为什么要自杀?



这是抛去财富权利以外的东西,当然这个层面的东西,太过深奥,这里不作细述。


过度阶级焦虑症引发的“病态购房观”


OK,我们再回归到房子问题上。


中国房价飞速增长的这二十年来,个人买房真正赚到了钱的,都是投资性购房(比如自己租房,然后专业购房投资或者自住一套,再多投资一套或者多套的)。


而他们之所以能赚到远比别人打工赚得多得多的钱, 正是因为本来就应该买不起房子(工资)的买房教信徒,把买房当成生活的终极目的,而不是生活的某种方式或选择,这就是导致房价一直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对于刚需买房教信徒来说有一个很趣的悖论。 就是,你到底是选择住还是选择投资?


其实买房子,最大的出发点就是因为房价在涨,如果他不涨,你还会买吗?


很多人说我会买,为什么会买,因为以后房价还会涨。道理其实是相同的。


但是一旦房价下跌,就会发现,所谓的刚需会集体消失(就像现在北京好几个月来惨淡的交易量,所有刚需都选择了绝对观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