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简单心理Uni
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成长道路上,Uni(有你),有我。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专业的文章和靠谱的课程,还能找到资深的督导和颇益的体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现代快报  ·  玩手机导致2300度近视?进来自查 ·  21 小时前  
现代快报  ·  玩手机导致2300度近视?进来自查 ·  21 小时前  
短剧新圈  ·  龚宇炮轰红果背后,是长视频平台的焦虑 ·  昨天  
短剧新圈  ·  龚宇炮轰红果背后,是长视频平台的焦虑 ·  昨天  
最红安  ·  不要买,不要吃!内含违禁成分 ·  2 天前  
最红安  ·  不要买,不要吃!内含违禁成分 ·  2 天前  
柠檬工会  ·  起猛了,百度接入DeepSeek R1满血版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简单心理Uni

“被”关心是一种隐形虐待

简单心理Uni  · 公众号  ·  · 2025-01-25 10:00

正文


本文字数4100+|阅读预计需要11min
文|王雪岩(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

朋友半夜发来消息,说终于与家人开战了, 我给她回了一个大拇指,表达对她的支持,支持她与 家人干上这一仗,这大概是只有心理咨询师才干得出来的事情。

但幸亏这个世界上还有心理咨询师这一类人存在,才使那些混淆的情感得以明晰,使那些混乱的灵魂得到安宁。

图/《实习生》

我宁可独自面对困难,还轻松一些

朋友与家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很复杂, 她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孩子,这在她那个崇尚权力的家族中, 使她处于一个很微妙的位置: 作为最小的孩子,她得到了很多来自上一代人及上上代人的特别照顾。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如果只有一个好吃的东西,一定是她的,而轮不到其他的哥哥姐姐,这让她既有优越感,又对其他年长于她的孩子充满内疚;

另一方面,因为她是最小的孩子,所以 其他所有的人都可以理所当然的驱使她,“指导”她,而她,只有服从的份,否则就被家人认为“不知好歹”
这样的家庭传统一直持续到她成年,她中年。


在她的孩子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她的丈夫调到外地工作,一个月也未必回得来两天, 于是她一个人带着孩子,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还要与保姆斗智斗勇,还要忍受经济上的巨大压力。

常常是给保姆发了工资,就没有钱给孩子买生活用品。

我看着她日渐憔悴起来,问她为什么不找家人帮忙,因为她父母那时候已经退休了,而且她父母的收入远远高出当地的平均收入水平,她说 “我宁愿自己带孩子,还轻松些”。

慢慢我就知道了,她所说的“轻松”到底意味着什么。

她的孩子每个月的月中左右都会发高烧,于是她常常半夜出去给孩子买药,回来时就听到孩子因为发现妈妈不在身边而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但她不想把这些情况告诉她的家人。

图/《坡道上的家》

因为每次她说到她的困境,她都会从姐姐那里得到一顿批头盖脸的“指导”, 核心意思就是她一定是做得不够好,所以才让孩子生病;


妈妈对待她的方式是一天会打无数个电话,忧心忡忡的不断为生病的孙子担心, 但从来不会关切的问一句自己的女儿,她的感受怎么样,她需要不需要帮忙

而她的丈夫,每次也不过是叹口气,就没有了下文。
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感觉的确是自己不好, 对孩子的生病充满内疚,对家人对她的方式她很习惯,对于她自己每次听到家人的话时的愤怒,也非常内疚。

图/《母亲》


直到有一次,我跟她谈到:你想过吗? 你家人对你的方式,其实是一种隐性的虐待

她非常惊讶,她无法承认这件事,但她慢慢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如何被家人漠视,如何被强迫去承受家人那些糟糕的情绪,她无法拒绝它们, 因那些情绪是以“关心”的名义强塞给她的。

她也意识到了她选择与家人保持着距离,尽量不让他们参与自己的生活,也是一种下意识对自己的保护, 她本能的在避免家人那些糟糕的情绪来“污染”自己
慢慢地,她开始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她不再因为与家人保持着情感距离而有强烈的内疚 她说“我一个人带大一个孩子本身就非常不容易了,我得先保护好自己,才有能力保护好我的孩子”。

事实上,她做到了,她在这十八年里,不断地反思着自己,反思着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也尽量避免与自己的孩子之间重复那些 漠视又侵入、控制又贬低的关系模式, 她的孩子发展得非常好。

这一次,我不想再接受你们的“指导”
这一次,是她的孩子刚刚高考完,她的姐姐打来电话一番“指导”,你得这么这么做, 她再度强烈感受到来自姐姐的贬低和控制。

姐姐甚至没有问一句孩子考完了状态如何,她似乎只想表达一件事: 我懂,你不懂,你得照我说的做,否则你会必败无疑。

现实情况是,我的朋友比她的姐姐拥有更高的社会认可度,在生活在事业上,她比她的姐姐成功得多。

图/《亢奋》


也许这恰是她的姐姐不断贬低她的动力来源: 将“无能”投射给她(家里最小的成员),从而帮助自己缓解现实中不如人(自卑)的痛苦。
这一次,我的朋友态度明确又坚决:我感谢也期待所有的帮助,但很抱歉,我不喜欢别人的指手画脚。

如果你并不打算帮我们做什么,而只是想感受一下指导的快感的话,那么就请你先闭上嘴。

因为我要把精力花在帮助孩子选择专业上,而不想消耗在消化被贬低和指责上

她知道自己这次是捅了马蜂窝,因为她的宣言意味着她背叛了家族文化: 最小的孩子因为得到了更多的被照顾,所以就有服从和满足他人的义务。

她的宣言也意味着她宣告了自己人格上的独立,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她背叛了她那个紧密纠缠的原生家庭

她的独立宣言会戳痛家族中的每一个人,她既挑战了控制者的权力,也拒绝了贬低者的伤害和共生者的纠缠,还刺激了渴望独立但无力独立者的嫉妒。

总之,她会给那些已经习惯了生活在这个病态家庭文化中的人巨大的冲击,这也意味着, 她将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与那些试图把她拉回原有轨道的巨大能量抗衡。
所以,我给了她一个大大的赞。因为,实在很少有人愿意冒这么大险,愿意付出这么大的努力, 去完成这个人格独立的过程。

图/《一天》


而她所有的努力,动力来自对孩子的爱,她愿意不管付出多么巨大的代价,都帮助自己的孩子尽量避免重复那些病态的关系特征。

痛苦的独立过程

我很佩服这个朋友,她用了十八年,也许还要长得多的时间,来完成自己人格上的独立过程。

这其中的艰难和痛苦,这其中要承受的压力之巨大,是难以想象的。

对于很多家庭,这可能是需要七、八代人的努力,才能逐渐完成的事,但是她凭自己的坚韧,承受住了那些痛苦,从而也帮助自己获得了解放。
但在现实生活中,像我朋友这样充满勇气和坚韧的人,并不多见,更多的人,其实是 沉浸在痛苦里,等待着拯救者把自己从痛苦里捞出去。

但更大的痛苦是,那个拯救者事实上并不存在,所以我们会不断感受到失望,愤怒,因为没有人满足我们被拯救的愿望。

事实上,我们唯一的出路,是学着自己去帮助自己解放,而不是一个拯救者。
可是, 对于自己帮助自己解放这件事有多难,很多人可能并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单是一件事:去区分自己内心那些痛苦体验的来源和意义,就足够让一个人去打退堂鼓了

就像我的这位朋友,当她去尊重自己的情感,去保护自己的感受,从而与家人保持情感距离时,她所承受的 内疚、孤独,承受的来自家人的责备, 就足以击垮她了。
如果不是 另外一个力量:对孩子的爱, 一直支持着她坚持,她恐怕早已经被习惯力量吞没了。

当然,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支持性力量,就是对她自己所有这些情感、这些关系模式、这些经历的真正理解。

至少,她需要有能力区分出来, 她有权力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牺牲掉自己的一切感受和想法,只是单纯的去满足别人。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 去帮助当事人区分内在混淆的情感,是一件非常重要,又是非常艰难的工作。

因为很多时候,那个“区分”就意味着过去几十年的生活和感受被否定,我们不得不哀悼过去这几十年所经历的那些痛苦体验;

就意味着必须承认是自己的混淆起着一部分伤害自己的作用,而不完全是“别人太坏”;

就意味着自己必须做出一些努力, 让自己发生一些改变,而改变永远是与痛苦和不确定联系在一起的;

就意味着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是有所欠缺的,不得不面对全能自恋被打破。

图/《82年生的金智英》


所以,常常咨询师帮助求助者去区分的过程,也会成为引发来访者暴怒、强烈哀伤和无助的过程,但是,这又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过程, 因为,那些混淆的情感体验,会一点点蚕食掉平静幸福生活的可能
当一个人将 “被满足”与“爱” 混淆的时候,他是无法放弃对一个全能的养育者的渴望的。

于是他可能期待他的咨询师或他身边的 人“完全懂得我”,“甚至我不用说,你就知道我想要什么”,“你不应该让我有一点点不舒服的感受”。

但实际上, 一个再爱你的人,也不可能给予你百分之百的满足。

现实情况是,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期待,但不是所有的期待都能够实现, 因为每个人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做不到的时候。

图/《傲慢与偏见》

但是当一个人把“被满足”等同于“被爱”的时候,那些因为能力所限而不被满足的时刻,他就很容易感受为“不被爱”,而不被爱的感觉,是人生中最大的痛苦。

当一个人成长于被伤害的环境中,他就很容易把“被控制”、“被虐待”与“被爱”混淆起来 因为他从小到大就是被这么灌输的。

比如他可能会很难自主,因为他更习惯的是完成他人的要求,别人剥夺他的自主权时, 他可能会感受为被关心,而不是被侵犯;

同时,他也很容易把施虐并且享受施虐的快感当成理解当然,因为他从小学会的人与人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他难以区分出来自己的行为是对他人的冒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