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路况
最大汽车公众号, 每日为您提供最新的新车资讯、驾车小技巧、保养维修,用车视频演示!查路况、查违章、路况预报、路况定制等服务, 无需下载,只要关注即可使用。
51好读  ›  专栏  ›  微路况

​Facebook再度开除中国员工:中国人为什么不团结?

微路况  · 公众号  · 汽车  · 2019-10-27 15:20

正文

作者 | 雾满拦江

来源 | 公众号:雾满拦江,ID:lwwuwuwu
Facebook再度开除中国员工:
中国人为什么不团结?



文 | 雾满拦江


(01)


昨日提及Facebook中国员工陈勤,在办公室跳楼身亡事件。


然后有在美国的朋友,留了条简短的留言:
 

在美国生活12年,感谢老雾为陈勤发声,也希望能够支持一下尹伊。感觉华人在美国,不像黑人那么抱团。事情如果发生在黑人身上,那就是严重的种族歧视。发生在华人身上,只能忍气吞声。如果你维权,甚至还有华人嫌你多事。不能说华人的地位低吧,但好莱坞有黑人名星,政坛上黑人很多,但很少看到华人,有几个,还被人家弄下去了,下场都挺惨。想请教老雾,如何让海外华人抱起团来,谢谢。


先说一下留言中的尹伊是谁。


尹伊,此前在Facebook跳楼的中国员工陈勤的同事。


陈勤客死他乡,尹伊参加了抗议活动,遭到公司警告,后又被人举报,被Facebook以“缺乏判断力”为由开除。
 


我能理解在美华人的愤怒。


那种抗争却要承受巨大压力与后果的现实。



(02)


留言朋友称:美国黑人很抱团,但华人不抱团。


但这应该是弄颠倒了因果。


并不是黑人抱团,才不被欺凌。


——而是没人敢欺负他们,所以给大家一种黑人抱团的印象。


我们可以用三本书,阐释这个社会现象的文化成因。


(03)


第一本书:哈利·叶特比切·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
 


世界名著。


讲一位笃信宗教,如圣徒般纯净、善良的黑奴汤姆。他被欺凌,被鞭打,但勤恳忠厚,任劳任怨。别的奴隶拉着他逃往自由,汤姆叔叔果断拒绝,结果被奴隶主活活打死了。


此书之所以成为世界级的经典,就是因为构筑了一个虽受尽苦难终不改善良之心,愿以自己的血补赎人世间罪恶的黑皮肤圣徒。这样一部书,白人看了,心灵的震颤是无以言述的。


当他们放下这本书时,脑子里会想什么?


——他们脑子里的想的,在第二本书里。
(04)


第二本书,诺奖2003年得主,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的代表作。


《Disgrace》。



汉语译作:《耻》。


书中写一个大学教授,不好好教书,瞎搞七八搞,结果混不下去了,就去乡下投奔女儿。到地方发现,那里全都是黑人,人品有瑕疵那种。教授的女儿偏要让这些人品有瑕疵的人接受她,结果被三个黑人强暴。被强暴之后,这个女孩儿果断决定,嫁给已经有两个老婆的黑人员工做奴妾,还要把自己的农场,还有嫁妆统统给黑人,跪求接受。


……可这是为什么呢?


诸多书评称:


——因为历史上,白人欺负过黑人。


这……这不是胡说八道吗!噢,历史上白人欺负过黑人,所以这个白人姑娘就得给黑人蹂躏。历史上男人还欺负过女人呢,那是不是该把男性作者先阉掉?


逻辑在哪里?作者的脑子在哪里?


谁做的事,谁承担责任。


八杆子打不着的事儿,别往一块瞎胡扯。


但《耻》这本书,重要的不是逻辑,而是寓言与象征——象征着黑人怒了,要清算历史债务。


(05)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到《耻》,贯穿着一条清晰的线:


白人欠了黑人,对不起黑人。


哪怕你给人家当性奴,跪地下把农场嫁妆奉上求蹂躏,都赎不了你的罪。


想一想,美国孩子读着这种书长大,那脑洗得黑白分明,心里对黑人充满了歉疚,突然听到旁边有人说句黑人不好听的,就会勃然大怒,种族歧视几个字儿,想都不用想,嗖一声就从脑袋瓜子里蹦出来了。


——然而啊,黑人在美国历史,曾经遭受奴役并不假。但美国历史中,承受屈辱与苦难最多的,恰恰是中国人。


而大多数美国人,对此一无所知。


(06)


美国历史上,曾有这样本书:


它描述的是1882年美国签署的、实行了长达60年之久的排华法案。


这项法案,把对华人的迫害制度化。华工的地位,远比奴隶更低贱。


奴隶是主人的资产,打死奴隶就意味资产损失,并不是奴隶主的理性行为。而华工比资产更低级,被鞭打,被奴役,猪狗一样的被虐杀。有句话耳熟能详——太平洋铁路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华人的尸骨!


——马克吐温的短篇《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描述的就是华工血泪史。
 


以书信体裁,描写一个中国人登陆美国,旋即遭受到官员的暴力殴打,血汗钱被没收,被迫流落街头。找工作时被当地人放狗咬伤,警察赶来却将受害者的他抓入监狱,在监狱中又遭受到种族歧视。而警察则对无辜关进监狱的华人说:美国没有你们这种家伙的立足之地。


这本书,大概算是早期反映华工所遭受的不公遭遇了。


即便如此,这段历史终未能进入美国的文化。


所有的苦难,尽皆遗忘。


先人的血泪牺牲,终付一空。


(07)


人类社会的现象,呈现多因多果状态。


从文化的剖面上,能让我们看到许多东西。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到库切的《耻》,浸透着以教义为核心的美国认知观念,前者奉为经典,后者夺得诺奖,就是因为这种文化精神,始终呈现出弱者的伟岸人格,以及救赎式的思想征服。诸如《简爱》,普通姑娘征服爱的对手,诸如《雾都孤儿》,孩子唤醒人心中的善。这是多数西式经典用惯的套路。


知性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就了世界规模的黑人文化,其在美国成为主流。正是这种影响,让他们生出文化愧疚感,形成了道德自卑,让黑人表现得极为强势,甚至政客都要讨好之。相反,由于华人文化极弱,美国人忘记了他们对华人的伤害,心里没有丝毫疚欠,动不动就要教中国人学做人,导致了华人极易遭受攻击。


所以Facebook的中国员工陈勤被逼跳楼,而声援他的同事尹伊则被开除。就是因为Facebook这样做了,美国社会也没什么反晌,甚至会表示支持。说到底,是美国的文化出了问题。


(08)


美国排华法案的阴影笼罩大地时,一个名叫丁龙的华人奴工,被卖给了退役将军贺拉斯·W·卡本蒂埃。


卡本蒂埃粗鲁蛮横,对丁龙非打即骂,甚至拨枪向丁龙射击。但是丁龙无忧无惧,不卑不亢,以孔子的儒学思想,对卡本蒂埃谆谆教诲。这让卡本蒂埃大为震惊,想不到一介奴丁,竟有他无法想象的东方智慧。


最终,丁龙以儒学教义征服了卡本蒂埃,拿出了他的10万美金,这在当时是极大的一笔钱,捐给了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了汉学系。这就是哥大现在的东亚系。
 


丁龙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就是要改良美国的文化,使其呈现出对华人的尊重,与公正。


完成这项事业这后,如龙入大海,鹤飞九天,丁龙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


103年后,哥大发起寻找丁龙活动,但斯人已杳,终成绝响。



(09)


丁龙,布衣化龙,就是现在每一个中国人!


华人如果想在美国获得社会尊重,就必须完成丁龙的未竞事业,先行构建美国的华人尊严文化。不要再一厢情愿的想“融入美国”。美国的文化是如此嘈杂,连美国人自己都融不进去,何况华人?马克吐温的作品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如果利用起来,不失是一个好的开始。


建议:


第一个:跟库切学学,学会利用西方教义的原罪论。于华人而言,1882年的排华法案,是何等的沏骨之疼,必须要让美国人反省这件事。


第二个:用马克吐温大哥的材料,不能再让《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束之高阁了。美国人不读这本书,那是因为没人提醒他。是拂去这本书上的积尘,让世人看到它的时候了。


第三个,薪尽火传,持续先祖百年前的行进。华人要自己组建读书会,希望在美国的雾友会,先行动起来。读书会欢迎各种肤色的人加入,要积极推广《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这不仅是一本书,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战斗,你们是为自己的儿女战斗,而这个,也终将成为我们这代人的事业。


第四个:开始。


(10)


我有一个梦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