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的著作有五部。我们先学《观经疏》,一是按照本末次第,二是按照教行次第,三是好比建房子,先建基础,再建地面构造物。
◎ 第一,本末次第。
善导大师五部著作以《观经疏》作为本疏,是根本性的;其他的四部著作,称为末疏。从根本而生发枝末。就像一棵树,首先得其根本,然后枝叶繁荣,这是必然的生长过程。
◎ 第二,教行次第。
《观经疏》在五部著作当中属于教门——安心的,其他四部著作属于行门——起行的。所以,我们必然是以教起行,以教理而起修行,建立修行的法则。
善导大师说“安心、起行”,“安心”就是建立信心。所以,必然是先以《观经疏》安心的教理来学习,然后由此引申出行业。
《观念法门》是讲两种三昧,主要是介绍观察助业;《法事赞》是读诵助业;《往生礼赞》是礼拜助业为主;《般舟赞》是赞叹供养助业。
当然,《观经疏》里主要突出的就是称名正定之业,也可以按正助的次第——先是正定业的称名,其次才是几种助业。如果正定业没有标示出来,那么助业是助什么呢?所以次第是这样。
◎ 第三,这五部著作当中,《观经疏》是教理安心的基础,其他几部著作的具体行法是在安心的基础之上所建立的。
所谓“基础”,就像建房子,必须先打地基,然后在地基上盖房子;如果地基没有打,直接盖房子,那这栋房子就不牢靠,随时会倒掉。所以,如果没有《观经疏》来打基础,建立其他几种行法就显得比较轻飘,从法门建立来讲根基不牢。
所以,我们的讲学一定是先学《观经疏》,接下来会是《观念法门》。因为《观念法门》在这四部著作当中,是理论程度最深的,特别是“五种增上缘义”。
《观念法门》下面是《法事赞》《往生礼赞》《般舟赞》。
当然,这三部赞偈的次序倒未必那么严格。这三部赞偈,我个人非常喜欢,不管从义理还是表达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感染力特别强。
还有昙鸾大师的《赞阿弥陀佛偈》,《往生论》里面的二十四行偈等等,这些都是非常优秀、非常优美的。个人时不时拿来读诵,享受喜悦,这都是可以的;但是讲学次第不能乱。
有些地方,局部性、临时性的,愿意学习《法事赞》《往生礼赞》,甚至做些仪轨,这些都可以。即使做,也是要回归到教理的根本;不是在表面的事相上追求热闹,那样得效不大。所以,往往做仪轨后面也有跟进的讲解、讲学,以弘愿寺系统的展开教学来讲,具有标示的作用。
所以,目前阶段,在弘愿寺,在主要的道场,都不会去做具体的行法仪轨,将来的讲学也是以教理为主。这样做会保证法门发展的次第,根深叶茂,可长可远。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