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最近
,韩剧出现两部现象级的校园题材作品,
“
19
禁”悬疑惊悚剧《善意的竞争》与热血动作剧《流氓读书会》。它们在国内亦掀起追剧热潮,豆瓣评分高达
9
分和
8.7
分。
乍一看,两部剧的故事和风格截然不同。前者聚焦顶尖女高优等生的药物依赖与精神操控,后者展现职高差生用拳头开辟求学之路的荒诞现实。
《善意的竞争》剧照
但它们又殊途同归,指向韩国畸形的教育体系——
竞争不是成长的催化剂,而异化为人性的绞肉机。
少男少女们构建起同盟并战胜异化的制度,这样的“爽剧”走向,是虚假的胜利吗?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校园题材作品充满美好与纯真。那里有阳光透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有青春洋溢的笑脸,还有懵懂而美好的情愫。
但在韩国影视剧中,因为韩国各式各样的教育问题着实严重,校园常以截然不同的面貌出现,成为惊悚悬疑题材的背景。
比如《女高怪谈》系列,通过校园鬼魂复仇,将韩国
“教育地狱”下的集体创伤转化为恐怖叙事,揭示学生因学业压力、霸凌或家庭矛盾走向自杀的悲剧;又比如《人间课堂》《猪猡之王》《黑暗荣耀》等作品,以不同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展现韩国严重的校园霸凌问题……
《黑暗荣耀》剧照
《善意的竞争》延续这一创作传统。
剧集的
“惊悚”,首先体现在女高的学生们为了
取得好成绩,达到近乎疯狂的地步。
在这所韩国顶尖
1%
学生聚集的彩华女高,食堂里几乎所有学生都在吞服神经兴奋剂,富家女边输血边刷题,更有人通过手术让子宫内膜变薄,维持无月经状态以节省备考时间
……
学霸禹瑟琪
(郑秀斌
饰)
从孤儿院转学到这里,迅速被刘在伊
(李惠利
饰)
盯上。刘在伊是彩华女高里家世显赫、成绩优异、外貌出众、拥趸众多的天才,在这所汇集
1%
顶尖学生的学校中,她占据着数一数二的位置。
《善意的竞争》剧照
她盯上禹瑟琪,既因为好奇,也因为禹瑟琪出身孤儿院,没有参加任何补习班,却凭借努力在之前的学校保持优异成绩,她想知道禹瑟琪的学习方法。同时,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她只想跟优秀的人交朋友
——“有价值的东西才能留在身边”。
“百合”的表象之下,隐藏着她的功利目的。
女高的学生们之所以如此疯狂,因为韩国的教育竞争,已经残酷到你死我活的
“绞杀”级别——这是一场以生命健康、人格尊严为筹码的生死竞速。
韩国社会对
“
SKY
”
(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
的崇拜近乎宗教化
。这三所顶尖学府仅占韩国大学录取率的
1%
,一度垄断了近
70%
的财阀高管和近
80%
的司法精英岗位。
资源的高度集中,高考成为阶级跃升的唯一通道。
韩国学校流传着“四当五落”的说法,“睡
3
小时进
SKY
,睡
4
小时上普通大学,睡
5
小时直接放弃”。
高压环境催生出
“效率至上”逻辑。
剧中“吃药提神”“输血刷题”的桥段看似夸张,却映射了现实中的疯狂:韩国学生服用神经兴奋剂以延长学习时间,甚至吸食毒品缓解压力。
《善意的竞争》剧照
韩国的补习成风,有
“课外培训共和国”之称。
韩国《中央日报》
2023
年
6
月报道,截至
2023
年
5
月,韩国首尔
25
个行政区的补习班总数达到
2.4284
万家,远远超过已经开到小区各处的咖啡厅的数量
(
1.7026
万家)
,较便利店的数量
(
8597
家)
相比更是达到
3
倍之多。
家长不惜每月人均投入
2300
元补习费,首尔地区甚至高达
3300
元,形成
1500
亿元的课外辅导产业。
《善意的竞争》中,老师组织的一次课堂测试,禹瑟琪发现试卷上的知识她都没学过,同学们却都奋笔疾书,其实大部分同学都参加了补习班,提前学习相关内容。
这一现象揭示了韩国教育对补习班的依赖,大部分学生都参与补习班。
去年韩国
1
月份的一份调查显示,对于是否一定要上学的提问,
70.5%
的中小学生回答“是”,
29.5%
回答“不是”,在被问及是否在上补习班时,
72.6%
的学生回答“是”。
补习成风加剧了学生之间的竞争,不参加补习班的学生在考试中很容易处于劣势,家长和学生不得不跟风投入到补习的浪潮中。
人人被裹挟到教育军备竞赛中,竞争压力呈指数级增长。
为了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学生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天学习时间远超负荷,睡眠不足,身体不堪重负。
《善意的竞争》剧照
学生们的人格也渐渐发生畸变。为了在有限的升学名额中占据一席之地,他们的竞争手段越来越极端。
同学不再是共同进步的伙伴,而是你死我活的敌人,大家相互隐瞒学习资料、破坏他人学习计划,作弊、霸凌、陷害也屡见不鲜。
教育变成绞杀式竞争:弱肉强食、你死我活。
《善良的竞争》中,刘在伊的父亲是医疗中心的院长,他是绞杀式竞争的推崇者。
他根据结果给予两个女儿有条件的爱和奖励——赢的人才配得到爱,
刘在伊从小就被灌输
“
杀死姐姐
”
的竞争教育,手足亲情被异化为生死博弈。
在校园里,绞杀式竞争衍生出霸凌、陷害等各种恶性事件。
比如禹瑟琪刚转学到女高时,遭到同学的霸凌,没上补习班却考高分,同学们更加排挤她;刘在伊屡屡通过抓住她人把柄,进行恐吓与威胁;崔静一直无法摆脱落后的阴影,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和扭曲心态
……
《善良的竞争》剧照
《流氓读书会》的背景设定在职高。主人公尹载民
(黄旼炫
饰)
自幼喜欢学习,除了必要的吃饭睡觉,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学习上。即便如此,他的成绩常年排在倒数第二。
当他从同学那里听说,如果想上大学,就读职业高中,以“特招”的方式入学。
尹载民两眼放光,报考了职高。
在职高里,多数学生不想好好学习,竞争就不存在了吗?非也。
“
弱肉强食、你死我活
”依然是这里的法则
。
职高已被财阀二代掌控,他制作的打架排名
APP
营造出以武力论高低的氛围,将学生的关注点从学习引向武力竞争,定期从
TOP3
学生中挑选打手,形成从校园到社会的犯罪输送链。
武力值高的学生可以肆意欺负排名靠后的同学,错误的价值导向使得
“弱肉强食”的观念深入人心,残酷的校园暴力泛滥成灾。
在这所职高里,学习反而被边缘化,确切地说,你想好好学习就会遭到霸凌。这是绞杀式竞争的后遗症
——
那些在学业竞争中被淘汰的学生,内心充满对自身境遇的不满和对未来的绝望。
他们看不到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希望,久而久之,这种负面情绪演变成一种扭曲的心理
——
自己被淘汰,也不容许别人不被淘汰;只有阻止别人进步,自己才可能有一丝机会。
《流氓读书会》剧照
于是,他们对努力学习的同学进行言语上的嘲讽、行为上的骚扰、身体上的伤害,试图让这些同学也放弃学习,和他们一样陷入自暴自弃的泥沼。那些因为穷困而选择职高的学生,失去追求知识的机会。
刚刚完结的《流氓读书会》,少男少女们以组织“学习小组”的方式,对抗异化的学校和无法无天的财阀二代,可谓大获全胜。
“爽剧”,是《流氓读书会》最显性的特征。
尹载民虽是十足的
“学渣”,在武力方面却天赋异禀,堪称“韩版扫地僧”——外表是呆萌书虫,摘下眼镜就化身武力天花板。
极致反差的人设精准踩中观众爽点,所谓“用最乖的脸打最狠的架”,每次出手都带来碾压式快感。
《流氓读书会》剧照
“学习小组”也是反套路的逆袭利器。几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表面是补习天团,实为暴力校园的“改革者”。
当全校沉迷打架排名
APP
时,他们用“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在财阀操控的“哥谭式职高”里硬生生撕开一道光,满足了观众对“废柴逆袭”的期待。
《流氓读书会》确实让人看得很爽,但观众也清醒地知道:剧中的流氓读书会,是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复制的。
比如男主尹载民是
“韩版扫地僧”,才能通过“以暴制暴”战胜那些施暴者,赢得一张安静的书桌。多数学生不会武功,也不会打架,只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除了高考以外,韩国也存在
“特招”的制度,让具有特定才能的学生有机会以不同的标准被大学录取。尹载民希望通过“特招”的方式入学。
但很显然,在韩国当前畸形的教育生态下,
“特招”所赋予的灵活录取标准,为权力与金钱的介入提供了可乘之机。
权贵阶层充分利用这种制度漏洞实现对特招机会的垄断,或为子女提供更为优质的培训资源,帮助子女在特招考核中占据优势;或通过与学校内部人员建立不正当联系,在招生环节中施加影响。
《安娜》剧照
韩国前总统朴槿惠的闺蜜崔顺实的女儿,就是以违规
“特招”的形式进入梨花女子大学。
而去年韩国的一份
报告发现,韩国大学入学考试的升学率差距,主要取决于学生家庭的社经背景、而非学生本身的学业实力。
父母收入水平最前段
(前
20%
)
的前段大学升学率是第二高
(前
20%
到
40%
)
的
1.5
倍,更是收入最差者(后
20%
)的
5.4
倍。即便是在学业能力相同的情况下,父母的收入水平对大学升学率也有显著影响。若将收入最好与最差的家庭相比,即便学生的学业潜力同样处于最高水平,收入前段班的升学率
(
20.4%
)
比后段班
(
10.7%
)
高出两倍左右。
所以,现实生活中,无权无势、成绩一般的韩国寒门子弟,想要通过
“特招”进入大学,大抵就是痴人说梦。
《流氓读书会》的尹载民,的确太“天真”。
《善意的竞争》融合校园、悬疑、惊悚等元素,营造出一种紧张刺激又充满神秘的氛围。
几个女高学生们
“白切黑、黑切白”的设定,人物形象极具层次感。
她们时而亲密,在表面的友好互动中,分享着少女间的小秘密,看似建立起真挚的友谊;时而疏离,因竞争、怀疑、妒忌等因素,瞬间剑拔弩张,之前的亲密荡然无存。少女的关系在这一次次的起伏中变得愈发复杂,观众难以捉摸,却又被深深吸引。
依照原漫画的走向,《善意的竞争》的后续就是大
“爽剧”。
哪怕是剧漫分离,剧版的“百合”倾向大概率还是会让刘在伊、禹瑟琪走向亲密,这自然也是一种“爽剧”。
《善意的竞争》剧照
漫画中,刘在伊、禹瑟琪等人逐渐敞开心扉,曾经因嫉妒、猜疑而生的嫌隙在一次次携手应对危机中消散。面对刘在伊爸爸这类利用权势为非作歹的财阀,以及那些被利益蒙蔽、有失师德的老师,女孩们毫不畏惧,最终揭露恶人的恶行,恶人被绳之以法,非法利益集团得以铲除。
女孩们如愿考上大学,各自开启美好的人生。善意的竞争关系让她们明白,
“朋友是比药物更好的治疗剂”,曾经在校园中经历的痛苦与迷茫如今都化作成长的养分。
《善意的竞争》与《流氓读书会》看似是南辕北辙的故事和风格,但殊途同归:都直指韩国教育体制的扭曲,又分别以
“爽剧”的方式实现一种假想中的对抗。
少男少女们的胜利是少数个体的胜利,是如何顺应制度的胜利,而非推翻或改造本身就不合理的制度。
事实上,不仅仅是《流氓读书会》《善意的竞争》有
“爽剧”的特征,如今市面上带有批判现实性质的多数韩剧,不论是批判财阀,还是批判公检法,主人公多是采用“以暴制暴”“私刑正义”的手段,
实现针对少数坏人的获胜,而非改良制度的胜利。
《梨泰院
CLASS
》《财阀家的小儿子》《黑暗荣耀》《模范出租车》等等,都是如此。
《模范出租车》剧照
这类“爽剧”确有其局限性,起到一种类似维稳的作用。
在问题重重的现代社会中,个体面对制度性缺陷时往往陷入无力感。
“爽剧”
通过
“
以弱胜强
”
的叙事模型,比如《流氓读书会》的
“学习小组”,比如《善意的竞争》中的“女生同盟”,
将现实中难以突破的结构性障碍转化为可被战胜的具体对手。
观众目睹虚构世界里的胜利曙光,在潜意识中完成对现实挫败感的代偿性修复,既缓解了焦虑,也延缓了实质变革的迫切性
——
人们虽然渴望突破现状,却又畏惧彻底变革的风险,坏的制度岿然不动。
所以就有一个很矛盾的现象:韩国几大财阀掌控的制作公司,生产了一批骂财阀的影视作品,然后大赚特赚。
但其实,直面现实、揭示现实问题的“爽剧”并非全无意义。
当虚构叙事持续叩击现实铁幕,也在不断重塑公众的认知图景。
比如这类痛批畸形教育竞争的剧集多了,会有越来越多的东亚小孩意识到,不是“不赢就没爱”,真正的爱不需要输赢的前提,“爱自己”是人生中最重要且最基础的课题。
当学会爱自己后,便拥有了抵御外界压力与评判的铠甲,能够以更从容的姿态去面对竞争,以更平和的心态去追求梦想。
也许“爱自己”后知后觉,但懂得了就不晚。
何况,在一些社会语境下,连直面问题本身都成为一种禁忌,谈何改变?
《财阀家的小儿子》剧照
由此,在对与错、正义与邪恶的永恒角力中,
“
爽剧
”也许
构成独特的第三空间。
它既非彻底的反抗宣言,也非温顺的体制附庸,而是在娱乐表象下进行着认知领域的柔性启蒙。
那些被反复呈现的抗争场景,那些跨越壁垒的友谊同盟,那些被不断强化的正义信念,有朝一日,或许能在集体意识中积淀成改变现实的潜在力量。
在这个意义上,韩国这类直面现实的
“爽剧”被诟病是假想抗争也罢,是虚假胜利也罢,至少是聊胜于无。
排版:
乔木 /
审核:雅婷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