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查看了四个版本《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都没有。
初版:
第二版:
第三版:
第四版:
七个版本的《临床检验基础》:
第一版:
第二版:
直接没有讲这一块。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确认。
第三版:
同第二版,也没有提到李凡他试验。
书中给蛋白定量检查的价值都定义为很低,更别说李凡他试验只是定性。因此,也并没有列出。
你看第三版中渗出液和流出液的鉴别根本就不需要李凡他试验。
第四版:
你喜欢的李凡他试验又复活了。
第五版:
第六版(技术版第一版)
第七本(不知道哪个版本的,你们可以自己看看)
看看《中华医学检验全书》:
都没找到,也不能说明没有。那就开始搜原文。
维基百科搜到一篇:
维基百科第一篇参考文献,提示了作者的原文是1859年的,很可惜这篇参考文献没有下载到原文。
Rivalta F. Su di una nuova reazione per la diagnosi chimica differenziale fra gliessudati sierosi e i semplici trasudati [About a new reaction for chemicaldifferentiation of serous exudates and simple transudates]. La Riforma Medica. 1895; 242.
找到原文后,我在谷歌学术搜索了一下,也找不到原文。而且这篇文章,也不火啊,就三篇文章引用了,而且没有一篇和临床医学相关,都是兽医学。
我下载了第一篇:
第五篇参考文献就是。
为了进行李凡他试验,在 10 毫升塑料管(Sarstedt AG & Co)中加入 7-8 毫升蒸馏水。用一次性移液管(默克公司,德国达姆施塔特)滴入一滴(20-30 升)醋酸(98-100%),并充分混合溶液。使用第二支一次性移液管,小心地将 1 滴(20-30 升)渗出液滴在醋酸溶液上。如果出现沉淀并附着在表面、保持形状或慢慢浮到溶液底部,则认为李凡他试验呈阳性(图 5)。如果渗出液滴消散,溶液保持清澈,则李凡他塔试验为阴性。如果出现轻微浑浊的漩涡,既没有形成明显的沉淀,也没有完全消散,则认为李凡他试验有问题,并将猫排除在研究之外。
图 5. Rivalta 试验阳性。乙酸溶液表面形成沉淀,并缓慢浮至反应管底部。
(左)1 秒后;(中)3 秒后;(右)7 秒后。
没有溯源到原文,非常遗憾。不过从引用的文献以及众多教材中我们可以大概得出应该没有这位朋友所说的问题。不过要是不死心,可以把你说的这个问题的出处先提供给我,我看看能不能再找点资料。
实际上,最后我想说的是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第三版教材中消失的李凡他试验,后面又出现了?
请思考一个问题,真的有用吗?
我感觉我们有点怪,明明有很多新技术出现了,依然喜欢抓着一些根本没有多大用的项目。这个我很久之前就写过一篇文章《
医学检验历史中被淘汰的项目和方法及现如今应该被淘汰的项目和方法
》,看来我应该更新一下了,把李凡他试验加进去。
上述论文也提到了这一点:
追根溯源的想法永远没错,但是就事论事,对于李凡他试验的问题,与其纠结如何判断,倒不如想想,它是不是真有用,又或者真无可替代,更有意义。
又花了我几个小时,电费可贵了。
又是入不敷出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