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吾金曾言:“哲学需要的并不是三心二意的追随者,而是普罗米修斯式的献身者。”这句话也被镌刻在他的墓碑上。这是俞吾金自身学术精神的写照,他的学术人生也为哲学学人如何回应时代呼唤提供了一个范本。
近日,在“哲学与时代之思”——纪念俞吾金教授逝世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来自40多所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2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缅怀俞吾金的学者风范,弘扬其学术精神,探讨其所开创的学术道路。
俞吾金(1948—2014)是我国著名哲学家,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学人中的出类拔萃者。他是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全国哲学学科首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哲学系主任、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他在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外国哲学、中国哲学文化等领域都有精深的研究。
俞吾金也是公众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对社会现实和文化现象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和评论。他是《文汇报》的老作者,曾发表《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哲学的困惑和魅力》《尊严和理念:名校的立身之本》《让景观文化引领上海时尚潮流》等多篇讲演和评论文章,对新时期思想启蒙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把历史放到肩上”,俞吾金为他的第一本著作《思考与超越》的“结束语”起了这样的标题,这事实上也是始终激荡着他从事学术研究的使命感。正如他写道:
历史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深沉的力量,它根源于一个思想家、实践家或革命家对人类、对未来、对真善美的伟大的真挚的爱。那些蜗居于书房中,生怕烧伤自己手指的学者是不会有这种伟大的爱和热情的……在今天,内心激荡着这种重大历史责任感的青年理论工作者,一定会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扶植那些从改革中产生的、有重大价值的新观念和新思想。俞吾金的学术研究不囿一隅,他把西方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结合起来,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命题,如“马克思是我们同时代人”“马克思哲学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哲学的认识论是意识形态批判”“从康德到马克思”“西方哲学史的三次转向”“实践诠释学”“被遮蔽的马克思”等,出版了30部著作(包括合著),发表了400余篇学术论文。虽然他已去世十年,但至今仍保持着《中国社会科学》发文最多的纪录。
研讨会上,学者们一致认为,俞吾金的学术生涯典范性地回答了“哲学何为”的时代之问。他提出的众多学术分析与思想观点,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当代学人。与会学者从不同维度对俞吾金的丰富学术遗产进行了研讨,并就如何结合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切实推进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创新展开了讨论,议题包括现当代西方哲学的重构与解释、马克思哲学及其当代阐释、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和全球资本主义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现代性转型下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变革与调适等。此外,讨论还触及了人工智能、未来文明等前沿问题。
论坛上还发布了共计20卷的《俞吾金全集》。据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学术平台建设和学术活动组织,推出以“俞吾金”冠名的系列讲座,并在《俞吾金全集》出版的基础上举办一系列研讨性的主题会议。
《文汇学人》在此节录会上发言,展现同道、学生眼中的俞吾金教授。
俞吾金的博士论文以《意识形态论》为题,我则提交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概念》和他一起参加答辩。答辩主席是华东师范大学冯契先生,他用“长袖善舞”一词来评价这篇论文的特点。学术上要做到长袖善舞,是非常不易的:不仅要求涉猎广泛,而且要能握其枢机。
复旦大学哲学学科有四个突出特点:一是破除学术壁垒,强调各个学科间的对话;二是重视哲学史和原著基础理论;三是学术与思想并重,尤其强调思想的先导作用;四是积极面对时代课题,积极推动理论关联现实。这些特点是俞吾金教授留下的珍贵学术遗产,它们不仅反映了复旦哲学学科的传统底色,也标示了未来前进的方向。
——吴晓明(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俞吾金教授是一位真正关切现实、勇于探索的思想探路者,是一位具有批判性思维的、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俞吾金教授在解放思想的道路上用自己一生的思想学术探索,照亮了后辈学人前进的方向。纪念逝者的最好方式是以实际行动继承俞吾金教授的学术精神。
——张异宾(南京大学教授)
在俞吾金教授身上,可以看到哲学的使命正在于捕捉时代精神,哲人应当追求回应时代的追求,不断追问哲学问题的前提,超越哲学问题的边界。
——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俞吾金教授哲学研究的一个特点是非常重视康德、重视启蒙思想、重视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主张要发扬康德的主体性精神进行再启蒙,并注意揭示黑格尔的同一性思辨哲学如何沦为一种压抑的意识形态。我与俞吾金同事多年,我知道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话题是,在新时代仍然需要推进思想启蒙,如此才能推进改革开放的事业。
——张庆熊(复旦大学教授)
俞吾金教授是改革开放后最著名的名副其实的百科全书式哲学家,尤其是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面,强调对马克思的研究应当去除遮蔽。他基于哲学史对概念进行的细致深刻研究,中西马结合的研究方法,理论观点的创新,都为学术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丰子义(北京大学教授)
俞吾金是个好辩的学者,他有这方面的天分,但有时候也会让我们觉得他的好辩有些“过分”,他会挑战几乎所有大家习以为常的观点,他身上的批判精神和怀疑主义很强。
他是一位求知若渴、谦卑若愚的爱智者,不仅争分夺秒、见缝插针地读书思考,也以积极提问、讨论和反思的方式不断求知,更是几十年孜孜不倦地投入“重新理解马克思”的踏实工作,堪为典范。
——童世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俞老师读书之勤已成为学界佳话:他开会时读,却从不错过别人的发言;他坐飞机时读,坐汽车时也读;无论出门多长时间,基本上都会带足两天一本书的量。唯一的一次例外是2012年住院,因师母不让,他就带了黑格尔的《逻辑学》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虽然量少但经读。
俞老师的文章虽批判犀利,但不失中道。这种中道之思体现在,他在清醒的批判与不妥协的责任之间保持平衡。他强调,面对现实,需要启动批判的程序,不但要抗争这个时代的无根性,更要抗争对这种无根性的掩饰。他反对知识分子自命不凡的通病,坦承在商品化大潮面前,批判也许是堂吉诃德式的;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放弃思想者的责任。
——汪行福(复旦大学教授)
纪念(2024.11.24) | “把历史放到肩上”——纪念俞吾金教授逝世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