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真故研究室
只推荐最好看的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核集团  ·  卓越绩效大家谈⑥ ·  11 小时前  
中核集团  ·  开开开开开工! ·  2 天前  
中核集团  ·  校园招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真故研究室

带妈妈看《出走的决心》的年轻人

真故研究室  · 公众号  ·  · 2024-10-02 10:16

正文

撰文 | 梁   湘
编辑 | 龚   正

这个国庆假期,许多 年轻人掀起了带妈妈去看《出走的决心》的热潮。这部以自驾阿姨苏敏为原型改编的电影,用生活流的朴素情节还原了一名母亲陷于 婚姻 家庭 母职 等困境的妥协与反抗,成为想要改善家庭关系的年轻人的最强嘴替。

但并不是所有妈妈都能理解苏敏与儿女的苦心。有人质疑这部电影煽动男女对立,有人感叹好电影来得太晚,充斥于网络的争执与讨论,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电影营销的推手。截至发稿日,《出走的决心》票房已经过亿,成为内地影史横跨中秋和国庆档家庭片总场次榜的NO.1。


#01
带妈妈看电影,年轻人却破了防

看到上映信息后,来自深圳的芝芝果断买了两张电影票:一张给自己,一张给妈妈。

芝芝的妈妈是河南人,今年56岁,以前是会计,生了弟弟之后就辞去工作,做了一名全职主妇。在芝芝心中,妈妈是很不一样的:喜欢开车自驾,虽大半辈子受困于家务劳动,但内心是向往自由的。

“我妈在我心里,也一直是位苏阿姨。”

2020年,来自河南郑州的56岁的 苏敏 ,决定自驾出游,逃离压抑的家庭生活。4年期间,苏敏一个人经行全国400多个城市、驰骋17万公里。这些经历被发布网络后,“活出自我”“女性觉醒”等赞赏把苏敏推向风口,影响力大到海外媒体 都称她为一名“ 无所畏惧的公路旅行者 ”。

苏敏的故事被拍成《出走的决心》。电影里,女主角也曾是一名独立女性,但她对大学、爱情、同学会、远游的憧憬,统统让位给了“ 对家人来说更重要 ”的事情,被无止境地索取、规训。芝芝认定,自己的妈妈与苏敏有种种的相似之处,一定会与电影共鸣。

电影结束后,芝芝却后悔了。

当她表示自己被电影震动到流泪时,妈妈的回答凉了她的心:“这有啥好哭的?如果是我,我就不走,我就愿意给女儿带孩子。”

妈妈甚至还为影片中的父亲申辩,“他对女儿挺好的。这女的干嘛逼得这么狠,现在搞得像仇人,让对方在现实中怎么见人?”

原本希望妈妈能够得到哪怕一点点觉醒的芝芝,被妈妈直怼 有毛病 。“原来,我最亲近最信任的人,秉持着我最讨厌的价值观。”

| 芝芝的经历得到了许多同龄人的共鸣

有着相似经历的网友们也纷纷破防,困惑妈妈们为什么对电影无动于衷。

有人感慨 几十年的价值观难以靠一部电影去改变;有人分析妈妈们难以否定自己数十年的付出与隐忍;有人愤怒自己与妈妈一向三观不合,这次彻底死了心。

无论声 的朝向如何,《出走的决心》在豆瓣被近9万用户打出了8.6的高分,成为 今年口碑最佳的国产片 之一。 它逐渐扩大的影响力,正在感染更多的人。

《出走的决心》上映后,小红书用户“罗卜知道啦”远程买了一张票,请远在南宁的妈妈看电影。

在“罗卜知道啦”心中,妈妈一定程度上是名女强人,“是一个注重教育且执行力很高的女性”。 在爸爸相对保守的情况下,是妈妈倒逼着搬家、换城市、转校,为女儿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罗卜知道啦”的北大文凭,离不开妈妈的付出。

要强的妈妈虽然成功拿到了医师证与会计证,一次次证明自己的事业独立,但也逃脱不了家庭困境: 女儿出国升学需要用钱,必须节省; 丈夫向来不支持自己,惯于用语言泼冷水。

“我爸爸其实很会做菜,也会承担家务,但他是 言语上的 暴君 这才是 最可怕 的地方——就是外人看来,我爸爸是一个很不错的男人。 ”常人或许不理解,表象一切都好的家庭,妈妈到底在痛苦些什么。 但作为女儿,“罗卜知道啦”非常理解母亲的处境。

“观影前,我妈小心翼翼地跟我说,害怕看完电影后会忍不住提离婚、想出走。 我就说,没关系的,我完全支持你。

图|“罗卜知道啦”的妈妈晒出票根后,爸爸“习得性”地点了赞

电影落幕后,妈妈并没有真的提出离婚,“罗卜知道啦”的家庭生活也没有发生巨变。但妈妈后来告诉女儿,有件想买很久一直也没舍得买的衣服,她买下了。

#02
家庭观影,一张票卖出三份钱

一定程度上说,带妈妈去看的《出走的决心》,与带孩子去看的《熊出没》系列异曲同工。

‌今年国庆档定档十几部电影,仍然由主旋律领衔强类型的喜剧与犯罪片,陈凯歌、葛优、成龙、赵丽颖、刘德华等影视大咖为票房护驾保航,留给诸如《出走的决心》此类情感更为细腻的剧情片蛋糕,似乎不多了。

于是,营销与观影模式,成了运作的关键。

提到票房神话,几乎一年一部的《熊出没》系列电影,正在“闷声发大财”。从2014年入驻银幕开始,十年时光《熊出没》系列累计票房已超77亿。成功的秘诀就在于 家庭式观影

与更多是起到看管责任的陪同式观影不同,家庭式观影的核心在于: 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能在电影中得到情绪价值

《熊出没》系列以亲子与成长的主题将孩子、成人两手抓,2024年的《熊出没·逆转时空》甚至直面当下社会的迷茫困惑,讨论“一个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反而是给了成年人更大的治愈感。

于是《熊出没》系列电影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合家欢,一边 自上而下 地形成了父母带孩子观影的家庭单位,一边同时顾及了上下两端的观影体验,让口碑与票房齐飞。

《出走的决心》与《熊出没》系列模式相同,底色相反:虽然主角是56岁的中老年妇女,但电影要吸引的主体仍然是年轻人,然后由年轻人 自下而上 地带父母观影,让一家人共同体验了一种“合家反思”。

需要反思的主体,是家庭中的父亲。作为电影中被控诉的一方,爸爸们大多是被迫买了电影票,以一种沉默且别扭的姿态陷入了座椅。

当电影中,姜文饰演的父亲不耐烦地敲窗户,如同呼喊服务员般使唤妻子“来碟醋”时;自己根本不干活,却傲慢指责累到歇息的妻子“你就是懒”时;毫无逻辑地语言打压妻子,一边自称“我是一家之主”一边批评“你就是不明事理”时……观众席一片“我爸也是这样”的窃窃私语。如果影院此时打开灯光,正在观影的爸爸们的脸色或许并不好看。

这种“奇观”也成了网络平台上大家争相分享的话题。“ 姜文没有我爸演得好 ”一度上了热搜。电影与现实中都被父亲怒斥过“你敢顶嘴”的年轻人,用一张电影票,给了父辈一次沉默有力的回击。

图|电影中的家庭聚餐,爸爸地位彰显

这份反思也辐射到了年轻人自己。

电影中有个非常巧妙的角色设定——女儿孙晓雪。作为新时代受到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晓雪一度是妈妈的同盟:帮妈妈说话回怼父亲,指责妈妈太过懦弱,劝其趁早离婚。

但当晓雪自己结婚成为母亲,预产期提前需要剖腹产时;当失业潮下,晓雪好不容易面试到一份工作,需要妈妈帮忙照顾孩子时……一声“妈”,就让母亲再次放弃了出逃的计划。因为家庭与职场的种种不公,逐渐处于弱势的女儿,不得不上演亲情绑架, 站在了母亲的对立面

母女共同的母职苦难,宿命般代际轮换;张本煜饰演女婿看似体贴,骨子里“父权未改”。这些更有挖掘潜力的角色,让银幕前的年轻人看到了 另一种可能的自己

这恰恰也是《出走的决心》的厉害之处:本以为是部小众文艺片,上映后却以普世情节,把几乎所有人拉了进来,造成了连环破防。

正如导演尹丽川自己所言,她没有搞性别对立,但日常生活就是充满了惊心动魄。

当年轻人带着父母一同观影时,更不如说是,年轻人利用上了电影的 功能性 ,想给父母好好上一课。年轻人或许并不是真的想鼓舞妈妈离婚出走,但大家一定会希望,一部电影能给家庭带来一点小小的转机,让家里所有成员都得到应有的理解与尊重。

图|数据来源: 猫眼专业版

长辈本不是影院常客,但《出走的决心》 40+ 的观影用户达到了24.8%,也堪称影视奇迹。

虽然绝大多数仍是女性。

#03
女性主义电影,允许瑕疵

到底什么是女性主义电影,这其实是个很难简单定义的问题。

以《那不勒斯四部曲》火遍全球的意大利作家费兰特,早年有本书叫《暗处的女儿》,讲述被困母职的女作家曾为了自由写作抛弃女儿,结果终其一生陷入自我折磨。2021年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虽收获了一些好评,但票房并不显著。

原因或许很简单——妈妈的作家身份,不太接地气;一名女作家内心的痛苦与思考,也难以被大众妈妈们共情。

事实证明:当电影拥有诸多隐喻,需要深度解读时,它必然会 远离市场 。当观众都不愿意掏钱买票时,更别提一部电影能带来多少启蒙。

2023年的电影《芭比》在运作上则高明许多,借助一个世界级的玩具IP,用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包裹了一个关于父权社会、女性主义、思维实验等内核。《芭比》当年以14.4亿美元的战绩,成为全球票房冠军。

对比一下,《芭比》在国内只收获到2.52亿元(约0.36亿美元)票房。除去芭比娃娃本身并不是中国的国民玩具外,其价值观的先锋性或许也有些 水土不服

中国电影需要自己的女性主义。

图|梦幻芭比也有自己的路要走

今年年初,贾玲自导自演的电影《热辣滚烫》最终票房达到了34.6亿,位列当前中国影史票房第14名。“女性独立”的议题,被包裹在“贾玲减肥100斤”的事件营销中时隐时现,相对地也偏移了一些大众的着眼点。

更核心的地方在于,“女性可以很强”这个概念其实很早就被大众所认同。日本女性主义专家上野千鹤子说过, 女性主义的敌人不是男权,而是父权主义 。《热辣滚烫》显然没有造成这方面的冲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中核集团  ·  卓越绩效大家谈⑥
11 小时前
中核集团  ·  开开开开开工!
2 天前
中核集团  ·  校园招聘🤩
3 天前
金融先生MrFinance  ·  你的手机屏幕被我承包了
8 年前
合晶睿智  ·  美国FOF的发展简史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