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现实的方式,应该是像银行存款一样,先挂钩一个现有的货币,然后努力拓展使用场景,同时包括小额和大额交易,然后在将现有货币基本挤出市场之后,和现有货币脱钩,不再依靠任何现有货币清算,由此完成对现有货币的取代。纸币对金银的挂钩和脱钩,乃至更早时候金对银的脱钩和金本位对银本位的替代,都是目前有志于替代现有货币的新货币的最好教材。
新货币与现有货币脱钩后的时期,对于新货币特别重要。如果新货币能够保持稳定,甚至对现有货币有所升值,那么对新货币的需求就能进一步稳定。这种保持稳定的最简单方法,就是新货币发行人持有大量现有货币储备,随时准备用来稳定新货币的汇率,以保证新货币有足够的时间替代老货币。
而最终是新货币干掉现有货币,还是现有货币干掉新货币,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能够使用现有货币的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仍然庞大,特别是在大宗交易里面使用频繁。新货币往往起步还是以小额支付为主。如果新货币和现有货币在这一阶段脱钩,就会和古代中国的银铜平行本位制非常类似。在当时的银铜平行本位下,银用来大宗交易,而铜用来日常交易,且两者的比价不停波动。
不过,在目前的电子化时代,不会出现古代银与铜的物理差别,例如铜用于大额交易将导致巨大的重量和体积,而银会轻巧很多之类。新货币和现有货币的竞争,在货币需求方面体现为谁的应用范围更广,谁体现的商品服务价格更稳定。在货币供给方面,两者的竞争将体现为谁的货币政策水平更高,即实现更广的应用范围(类似现在的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实现更稳定的物价。
决定现有货币和新货币谁会胜出的关键,有货币理论和货币史学家给出的参考答案,这个答案就是财政当局。只要财政当局要求使用新货币缴税,自身也使用新货币进行财政支出,那么新货币就很有可能成为货币,而现有货币反而会成为一个普通的资产,就像金银之于纸币一样。
之所以给出这一答案,乃是在货币的发展史和思想史上,货币的最终接受者有着特殊地位。人们接受货币,是因为知道在支出的时候对方会接受,但这就成了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打破这个循环的关键因素,往往是一些强制的力量,比如特定物资分布使得人们只能使用某种材料作为货币,比如黑市和地下经济被迫使用特定工具(可以匿名流通的美元纸币),比如政府的规定(中国历史上的粟、帛、金、银、纸币)等。
在货币史当中,税收选取的支付手段,往往会变成货币,因为每个人都要交税,因此都有对缴税工具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和对这一工具的认可整齐划一,因为税收要求作用在每个人的身上。当然,税收选取的支付手段,往往也符合实际需要,也就是选择公众本身也较为认可的工具。但如果公众本身选择了多种工具,那么财政当局就有关键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