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后的第一天,当人们还在调整姿势开工时,京沪深“网约车新政”草案出笼了。有司或许已经预料到,当这只靴子落地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是的,是一片铺天盖地的质疑声浪。
昨天,北京、上海、深圳这三大一线城市不约而同地发布了关于网约车实施细则的征求意见稿。其中京沪两地要求网约车必须为“本籍本牌”,即上海、北京只有本地司机和本地牌照方可申请网约车,着实令人大吃一惊!这一征求意见稿的发布瞬时引发了业界广泛热议,微博和朋友圈瞬间被刷屏,毫不意外的是质疑声居多,有自媒体甚至用了“网约车就这样被狗日的户籍给掐死了?”这样措辞激烈的标题。
北、上、广、深向来是中国四个一线特大城市,显然是网约车行业的重中之重。这些“网约车重镇”的管理细则,显然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整个行业的走向。深圳因为属于年轻的移民城市,本地居民少,而且民营经济极其活跃而强大,不存在需要照顾本地人本地牌的负担。因此,行业乃至民间愤怒的炮火都对准了京沪。
其实早在7月底,网约车“准生政策”刚公布引来业界一片看好之时,我就在《新政利好网约车么?地方“裁量权”也许是最大变数》一文中提出:由各地方自行制定网约车管理细则,恐怕将为整个网约车行业造成重大变量。不幸的是,一语成谶。
作为一个互联网的忠实信徒,作为一个长期研究中国新经济的专栏作家,我并不想掩饰我的立场。这便是:京沪网约车限人限牌是户籍歧视,更是不适应互联网+和创新的倒退!此举一出,行业心寒,民间物议,务必慎重啊!(马上点标题下蓝字关注可获取更多内幕,每日一深度!)
【时空壁垒再次被人为形成,网约车的“初心”恐变】
从共享经济模型对社会经济整体架构的意义上来说,以滴滴为代表的网约车模式绝不仅仅是对出行交通这一个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网约车和共享出行为中国这样的劳动密集型经济体提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它利用消费端的剩余资源来产生全新的、开放的价值链接,并通过纯市场手段解决了出行困难等社会问题。
网约车打开的共享经济模型,对中国这样的快速现代化经济体意义非凡。而其核心驱动力就在于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支撑,创造连接,打破过往用车行为中私家车、出租车的界限。打破界限、创造连接,是网约车的初心,也是李克强总理多次肯定的“共享经济”的初心。此次北京、上海的网约车管理意见征求稿对牌照与司机户籍做出了要求,从行为分析学的角度来看,即是承认网约车打破“付费用车”界限的同时,也是用新的方式创造了新的界限。
这是中国互联网+最核心领域“互联网+交通”道路上的一次重大变量。因为互联网精神的本质就是打破信息垄断和时间空间的限制,让一切自由连接从而释放生产力。时空壁垒的人为重塑,对网约车的“初心”产生了巨大割裂,这也是各方对此次京沪网约车征集意见稿普遍持保守态度的根本。
人们都在质疑一个问题:说好的鼓励创新呢?说好的互联网+呢?说好的共享经济呢?
【导入地域限制,是解决问题还是滋生问题?】
关于为何要导入网约车的地域限制,许多人理解为用解决当地就业换取适度的政策松绑。其考量出发点可能是希望解决本地居民就业问题,并更好地开展网约车监管工作。但事实上,限定地域究竟是解决问题的良药还是滋生新问题,恐怕还难以确定。
至少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来怀疑网约车管理中加入地域限定,尤其是司机户籍的可持续性。
1、现有司机和车辆何去何从?本次草案一出,作为网约车老大的滴滴率先作出了回应。态度可谓相当坚决和严厉。而其在回应中提出的核心问题确实存在。即目前网约车司机中数百万群体可能失去工作机会与收入。说实话,我们都是网约车的忠实用户,大家肯定也都心知肚明,使用网约车时遇见京沪籍车主都概率有多大。大量司机失业,对维持社会稳定,通过共享经济创造就业机会的宏观政策显然有所背离。而失去网约车就职机会的大城市司机目前来看还没有合适的职业转换方向,现有网约车辆也将重现大面积闲置,城市交通用车难和用车贵难保不重现。
2、后续监管困难和寻租现象野蛮生长。承接上一个问题,让基数如此巨大的社会群体远离现有工作模式与收入显然不切实际,那么是否会产生北京、上海本地户籍居民申请网约车,然后租给真正的网约车司机呢?这和北京上海申请小汽车牌照导致的本地人寻租现象一样,而且网约车覆盖的人更多、影响更大。复杂的租赁关系、身份中介之后,网约车管理会不会更加混乱和艰难?网约车身份寻租会不会短期快速野蛮生长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这都是很难估量的变值。
3、网约车的新技术和新模式举步维艰:快速的开放连接之后,网约车更多是作为共享出行的组成模块之一,参与整个O2O价值生态的构建。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跨城市网约车、网络试驾、司机与汽车分离模式的网约车,等等玩法都已经被提出甚至付诸实验。规定户籍与本地牌照,无疑从根源上拒绝了很多新玩法的滋生土壤,这对大的互联网生态来说并无益处。
就连网络段子手都无情地嘲讽了征求意见稿:“必须本地车牌、本地人,还限制了排量,有关部门煞费苦心跳出来这些相亲对象,大家千万要抓住啊!”
【共享经济大势所趋,地域壁垒只是暂时的】
那么问题来了,是否现在就此对网约车行业彻底悲观甚至绝望呢?我的答案是,还差得远呢!
其实从有关部门对网约车所表现出的谨慎、摇摆,甚至长时间的政策空白,都生动表现出了中国“互联网+”之路上的浮世绘与众生相。一方面,显然有关部门认同网约车带来的经济价值、就业机会,而后者在新常态下无论多么强调都不过分;一方面,也对这种快速生长却无从管起的新物种表示出一定的担忧。这是完全正常甚至必然的,毕竟监管者与互联网人不一样,管理者需要的是稳定与全盘考量。
其实就像“全国网约车管理办法意见征求稿”出台后,经过各界长时间的讨论和针锋相对的博弈之后,到了公布试运行办法中就出现了巨大的改观。而地方自主制定的网约车细则,也必然是一个需要经过讨论、争辩,甚至试错的过程。
但我深怀信心的是,网约车代表的共享经济模式是大势所趋,其价值是时代级的!也是任何地域与行业利益出发点都无法掩盖的。正因为众多因素等合力,才导致了这次地方征求意见稿方向性的调整和倒退。但这些因素都无法阻挡趋势,因为人不可能与趋势为敌,而是要和趋势站在一起。共享经济是正好站在趋势中央的那一个!
“互联网+”之路路漫漫,无论如何都应该向前看,直面现实而不是取巧甚至逃避。马克思早就说了至理名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现在网约车就是代表了先进生产力,代表了共享的先进文化,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广泛利益。那么就应该往网约车的生产关系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相反。
【结束语】
当一个政策的意见稿引发这么多人质疑时,就有必要倾听和反思了。
事实上,地域化限制引发的畸变还有很多可能。主要核心有两个:一是现有从业者怎么办,是行业未来如何走。作为网约车的核心地缘,京沪有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更应该谨慎推进针对新生事物的监管办法。
所幸这只是征求意见稿,因此本身就有试探舆论风向、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作用。互联网行业和网约车乘客的积极参与是一股正能量,大家的心声,值得被倾听 。
王冠雄,著名观察家,中国十大自媒体(见各大权威榜单)。主持和参与4次IPO,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教练。每日一篇深度文章,发布于微信、微博、搜索引擎,各大门户、科技博客等近30个主流平台,覆盖400万中国核心商业、科技人群。为金融时报、福布斯等世界级媒体撰稿人,观点被媒体广泛转载引用,影响力极大,详情可百度。
长按下图关注。预告:十一电影票房分析
点"原文"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