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豆瓣上出现了一个“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网友们常在组内求助:
“读完一本书很震撼,但完全不知道怎么表达,怎么办?”
“为什么我写随笔只会用好开心、好生气、好悲伤之类的描写啊?”
加入这个小组的成员,目前已经超过了
38万
。
而知乎上
“想写作,但写不出”
的提问,浏览量超
176万
。
网友说自己每天灵感爆炸,甚至有时能把故事的细节从头到尾都想一遍,但拿起笔才发现,心里想的场景一个字都写不出。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们似乎很难再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心中的想法
。
很多人重新捧起书“自救”,却发现每个字都看进去了,也摘了很多金句,但落笔时还是脑袋空空。
为什么会这样?
或许我们是时候回头审视自己的训练方法了。
是否只是漫无目的地浏览?
有没有拆解过作者使用的写作技巧,并试着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发现,
书上没有知识,只有信息
。
也就是说,当我们只是浮光掠影地浏览一本书,而没有把书里的内容与我们的写作经验相联系时,它就很难转化成写作的知识和技能。
反观马尔克斯、汪曾祺等知名作家,他们在阅读时,都会有意识地去关注书中的创作手法,
它究竟好在哪?要怎么写才能达到此番效果?模仿成文。
正如茅奖作家东西所说,“因为阅读,写作才会有坐标。知道有些主题人家早就写过了,有些方法别人早就运用了。你的写作才有可能超越前人。”
诺奖得主莫言坦言自己早期的作品都是模仿之作,他会拆解那些高质量文学作品的氛围、语言、感受,节奏等等;
作家余华也是反复叩问卡夫卡 、福克纳、契诃夫、马尔克斯等大师,分析他们的叙事技巧,完成了一轮又一轮的写作进阶。
而很多文学院,也都在用这套
模写法
训练专业写作者:
培养了诸多作家的美国哥伦比亚艺术学院,给写作者第一学年的任务,便是在教授指导下,系统地拆解欧美和拉美的名著,然后临摹大师们各种类型的作品,直到高年级,才开始写自己的作品,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叙事方式和语言体系。
所以,要提高写作能力,
“阅读-拆解-模写”
的流程缺一不可。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很难读出大师们隐藏在书中的创作技巧,也不知道自己的模写是否到位,为此我们请到了6位活跃在当代文坛的作家们:
茅盾文学奖得主东西、鲁迅文学奖得主李浩、胡学文、石一枫、蔡东,十月文学奖得主王威廉
,共同打造《南方周末小说阅读写作实战营:小说家的黄金读写法》。
早鸟价倒计时3天!
点击上图,立即加入学习↑
跟随6位小说家拆解5位文学巨匠的
创作方法
:
向卡夫卡的《城堡》
学隐喻设计
;
向
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学人物描写、氛围营造
;
向
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
学用更简洁的文字表达更丰富的情感
;
向
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学用细节描写打动人心
......
课程
还
将
布置
2
次
模写作业,
并由
小说家
们
和
助教团
共同
点评
。
但像作家工作坊一样,
把读、写、评结合起来,教你阅读、写作心法,并指点作品创作的课
,却非常少。
而能把
茅盾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得主
集结起来的阅读写作课更是少之又少。
但这一次,我们做到了!一次课程,
打包6位知名小说家的写作工具箱,解锁60+写作技巧
。
△部分课程讲义
跟着作家们一起阅读拆解的好处是,能看到很多我们自己阅读时看不到的风景:
比如
从阅读中获取
写作灵感。
作家东西的短篇小说《商品》便是如此。上个世纪90年代,他深感小说和爱情都有了商品化的倾向,于是想写这样一篇小说,结构都已经想好了,但如何表现爱情的商品化?一直没找到灵感。
纠结时,他忽然想起上海作家陈村先生的短篇小说《一天》。小说写了一个工人早上上班,晚上退休,几十年的工作就像一天似的。受此启发,他突然找到了灵感。于是在自己的小说里找到了处理方式——让作品的主人公上车时认识一个女孩,下车时他们有了孩子。
除此之外,东西在阅读时还会
有意去捋作者获得灵感的路径,以找到更多获得灵感的方法:
卡夫卡的《变形记》灵感是怎么来的?他怎么就想到了把人变成甲虫,而不是变成一只蟑螂、一只蜻蜓?
莫言的《生死疲劳》如此巧妙的构思,灵感除了来自佛教的“六道轮回”,会不会也从卡夫卡的《变形记》里得到了启发?
司汤达的小说有没有影响过福楼拜?福楼拜的小说有没有影响过托尔斯泰?
在作家东西看来,把好的小说储存在记忆里,构思时它们会自动跳出来启发你。
除了写作没有灵感,
写作没有画面感,是不少初学者的难题
。《霍乱时期的爱情》其实做了很多关于细节描写的示范。
我们自己读,关注点可能都在男女主角的爱情上,但鲁迅文学奖得主胡学文从中剖析出了马尔克斯的创作手法:
小说一开篇,就是德圣阿莫尔自杀,医生乌尔比诺去查看遗体,而他还有另一层身份——死者的朋友。
这时他的心情应该很复杂,但如果直接写他沉重而悲痛,就太直白没味道。
那应该怎么呈现呢?
马尔克斯写道:
“他用食指和拇指肚像拈起一枝鲜花似的掀开毯子的边缘,以一种神圣的稳重,一寸一寸地让尸体显露出来。赫雷米亚·德圣阿莫尔浑身赤裸,躯体僵硬而扭曲,两只眼睁着,肤色发蓝,仿佛比前一晚老了五十岁。他瞳孔透明,须发泛黄,肚皮上横着一道旧伤痕,还留有很多缝合时打的结。由于拄着双拐行动十分吃力,他的躯干和手臂就像划船的苦役犯一样粗壮有力,而他那无力的双腿却像孤儿的两条细腿似的。”
不到200字的描写,在作家胡学文看来,至少暗藏了三个写作技巧。
一是展示而非告知,用细节去呈现人物的心情和身份。
如果写“乌尔比诺揭开毯子”,那我们只能知道他在查看。
但马尔克斯写“用食指和拇指、一寸一寸”,这样具体的动作,既是作为医生的细心和稳重,又有作为朋友的悲痛和对死者的敬重。
二是伏笔要巧妙地埋在细节之中。
肚皮上的伤疤透露了德圣阿莫尔的身份。乌尔比诺和他虽然是朋友,但对他的过往并不了解,也为下文德圣阿莫尔在信中坦露的秘密作了铺垫。
三是细节描写也讲究顺序
,类似于电影里的运镜,比如从上往下,先整体后部分。
而这个片段里所含的技艺,还仅仅只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冰山一角,当你跟着讲师细细读来时,会发现每一个字甚至是每一个标点都有它的作用。
还有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我们可能记住了悲情的故事、盖茨比的神秘感以及他出场时那饱含深意的笑。
但鲁迅文学奖得主蔡东却会去
分析盖茨比是哪一章出场,又是如何出场的
,由此发现菲茨杰拉德几乎是用浸染的方式,设置“盖茨比是谁”的悬念,再一层一层铺垫,让盖茨比的出场不停延宕,渲染人物的传奇色彩。
类似这样的写作技巧分析,在课程中比比皆是,6位老师光讲稿就差不多14万字!
△李浩老师课程试听片段
你不仅能听到城市小说、爱情小说、哲理小说等不同类型的小说要怎么创作,
还能从中学到具体的实战技法,比如
如何在虚构中建立可信度?如何发明一个独特的人物?爱情小说要怎么设计情节?
精选5位文学巨匠经典之作
一站摸透作家们不说的创作诀窍
很多人高喊“文学无用”,但其实
经典小说里的写作技巧可以说是叙述的高峰
,鲜明的人物、迫人心弦的情节、环环相扣的故事,这些都对技艺有着硬性的要求。
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局外人》里的零度写作等等,至今还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写作者。
而这一次精选
影响了一代
又一代
作家
的必读之作,它们涵盖了写作中的经典技艺:
比如要
如何
选择
叙事视角
?
如果直接描述人物强烈的内心冲突,或者人物登场独白,难免像对读者宣讲,而《了不起的盖茨比》却用“助手的有限视角,讲述侦探的破案故事“,塑造了一个有余味的形象,这也是后来大部分侦探小说会用到的经典视角。
又
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