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就就TALK
就就,90后新媒体创业者、国家理财规划师、精致生活主义者。在银行工作4年后辞掉稳定工作,从小镇回到广州创业。时刻精进、热爱生活,分享职场干货、理财经验、成长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龙岩发布  ·  晚安 龙岩 | ... ·  9 小时前  
龙岩发布  ·  晚安 龙岩 | ... ·  9 小时前  
短剧新圈  ·  龚宇炮轰红果背后,是长视频平台的焦虑 ·  2 天前  
短剧新圈  ·  龚宇炮轰红果背后,是长视频平台的焦虑 ·  2 天前  
君哥说房  ·  2025年了,它依旧是老黄埔最好的楼盘 ·  3 天前  
君哥说房  ·  2025年了,它依旧是老黄埔最好的楼盘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就就TALK

贫穷陷阱:贫穷是如何偷走一个人的未来?

就就TALK  · 公众号  ·  · 2020-02-09 11:00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把我们置顶/设为星标吧

一起在职场中精进、成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即使某段时间自己手头很紧,还是会忍不住“剁手”一些比较贵但也不是很必要的东西。比如一套高达玩具,或者一支口红。

这有可能是我们掉进了“贫穷的陷阱”,无法做到延迟满足,而是选择通过及时行乐来让自己疲乏甚至艰难的生活多一点慰藉。

不过就就还是觉得,偶尔的消费无可厚非,但我们不能陷入一种贫穷的心态。比起关注当下的享乐,对未来的合理规划更重要。

——就就


作者 | Juno

来源 | 孤岛(gu_dao2015)



我朋友讲过一件事儿,有一次他去参观某个工厂,发现工厂外面停满了一排落满灰的私家车。


他理所当然的以为那些车是工厂管理人员的。


聊天的时候才发现,原来那些车都是工厂里的工人的。


他们一个月虽然只有3000-4000元的薪资,却省吃俭用买了价格几万到十几万不等的私家车。


这件事儿让他觉得很魔幻。


这些工人大多住在员工宿舍里,5分钟就能走到工厂,所以私家车可能还不如一个滑板来得实用。


不仅如此,穷人有着很多在普通人眼中看起来有很多匪夷所思的行为:


越生越穷,越穷越生。


可以饿着肚子,但绝对不能没有大屏幕电视机。


为了购买iPad用掉了下一个月的房租,被房东驱逐出门。


给孩子购买高档的衣服,却靠着高利息的信用卡和发薪日贷款。


宁愿花大钱找江湖郎中治病,也不肯接受正规医疗机构的援助。


花钱买根本不需要的房屋,再把房屋抵押掉换钱,最后宣布破产.....


这个充斥着非理性行为的世界,就是穷人的游乐场和墓地,他们在这里一边狂欢一边忍受着饥寒交迫。


正如《贫穷的本质》中所说的:


贫穷就像一道陷阱,让深陷其中的人无法逃离。


尽管有逃出陷阱的梯子存在,但梯子并不总是放在正确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怎么踏上梯子。


01

消费陷阱:

为什么穷人会购买奢侈品?


在美国纽约,每天都会有大量穷人因为未缴房租被房东驱逐出门。


这些穷人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靠着领取联邦政府提供的救济金过活。


但由于高昂的房租,他们不得不把总收入的70%上缴给房东.


只要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意外拖欠了房租,房东就会拿着驱逐令敲开他们的大门,把他们和行李一起扔在大街上。


一旦他们留下了被驱逐过的记录,就很难再找到好的房子,只能搬进条件更恶劣的社区,在贫穷、暴力、毒品中夹缝求生。



如果你想申请租房补贴,那前面可能有几千个家庭在前面等着,如果在美国华盛顿,时间还会更久,多久呢,从少妇等到奶奶那么久。


拉瑞恩也是被驱逐黑名单上的一员,拉瑞恩在十年级的时候辍学了,先后做了缝衣女工,机械工。


因为意外,金属仪器还夹掉过她两根中指的上半部分。


22岁的时候拉瑞恩嫁给了一个男人,生下两个孩子之后和丈夫离婚,成为了单亲妈妈。


每个月她可以从社区里领取80美元的食物券,等食物券一下来,她就立刻奔向杂货店。


你以为穷人通常会精打细算过日子?


不,他们比普通人花钱还要大手大脚。


本来可以用这80美元的食物券购买够一家人吃很多天的价格低廉的主食,但拉瑞恩却用这些食物券买了虾、国王蟹脚、沙拉与柠檬蛋白霜派。


买完后她回到住处开始做料理,一个人享用完用一百七十六摄氏度高温烹煮的龙虾尾佐柠檬奶油。


就这样,一顿饭用掉了一整个月的食物券。


穷人没资格享受生活,也许这才是对穷人最大的误解。


《贫穷的本质》提到过, “穷人的首要选择显然是,让自己的生活少一点儿乏味。这可以是一台电视机,也可以是一点儿特别的食品,比如一杯加糖茶。”


为了一台62英寸的电视,他们宁愿冒着被驱逐出门的危险。


为了吃一顿美味的龙虾,他们宁愿在之后的29天里天天吃泡面。


为了一瓶可以除皱的200元的面霜,他们宁可在寒冷的冬天因为欠缴燃气费被停掉供暖。


看到这,很多人不禁摇摇头,觉得他们无药可救,想当然地认为,正是因为这种花钱如流水的习惯才导致了他们的贫穷。


但事实可能是,正是因为贫穷才导致他们花钱如流水。


因为对于穷人来说,他们可以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锱铢必较地存钱,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明白,脱离贫穷的希望和中彩票一样,十分渺茫。


“你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得上进或自制到何种程度,光是从在贫穷中挣扎度日到在贫穷中安稳度日,两者间的鸿沟就已经让在底层的他们望而却步。”


人们经常提到贫穷这两个字,但其实这两个字并不是相同的意思,贫指的是缺乏、不足,而穷却指的是困顿的、不得志的、贫困的。


一个是物质上的不足,一个是精神上的匮乏。


前者是可以改善的,后者是一种无法改善的心智、精神的贫瘠。


贫的状态是容易改变的,但穷的心态很难扭转。



心理学上有两个词可以很好地来解释穷的概念,一个叫做延迟满足,另一个叫做自我效能。


延迟满足,指的是你愿意牺牲当前的利益和享受换取将来更大的利益和收获。


举个例子来说,为了尽可能地攒钱,穷人每天必须克扣自己,食不果腹,牺牲眼下的安逸和享受换取未来更多的储蓄。


而自我效能指的是一个对于自己是否能做成事的判断和感受。


譬如,对于普通人来说,相信自己明天比今天过得更好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对于穷人来说则不然。


他们觉得未来充满了不确定和危机,一点小意外就可能让他们跌入永久的深渊,他们对生活缺乏掌控感,对自己也缺乏信心。


尽管有的时候别人会安慰他们,一切都会过去的,他们也时常怀疑,这样的日子或许会一直持续下去。


而这两个能力,都是打破贫穷陷阱的关键,相较于其他人来说,穷人的延迟满足能力和自我效能显然更加脆弱。


《贫穷的本质》的作者认为——


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


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作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


这些偶尔的奢侈和放纵,在普通人看来是不可救赎的恶习,但只有穷人才知道,这才是生活中的盼头和小确幸,让贫穷的生活不再那么难捱。


因此,他们选择”放弃治疗“,在篝火中光鲜亮丽、在磨难中寻欢作乐。


比起未知的希望,他们宁愿短暂地狂欢,以此来遗忘糟糕的处境和黯淡的未来。


02

健康陷阱:

为什么穷人会花更多钱在治疗上而不是预防上?


《贫穷的本质》中曾提到过一个数据, 生活在印度乌代布尔地区的穷人,每个月的保健花费超过了228美元,而这几乎是人均月消费的10倍。


那么为什么穷人会花那么多钱在健康保健上呢?


研究发现, 虽然有很多国际救助组织会提供很多廉价甚至免费的预防治疗手段,但只有极少数的穷人会选择去正规的医疗设施机构接受疫苗和治疗。


对于乌代布尔地区的穷人来说,生病时更倾向于花大价钱去私人医院找“孟加拉医生”(未接受正规培训的)治疗。


由于医生的专业性和消毒措施的不足,救治的结果往往是花了大价钱却让身体状况恶化得更快。


他们在健康上还有很多匪夷所思的行为,譬如:


明明可以购买一床蚊帐来预防疟疾,却更愿意拿这笔钱来购买街边的海螺馅饼。


明明可以接受医疗机构给予的消毒剂来预防痢疾,却更愿意尝试传统医生的药草和咒语。


明明可以免费按时接受医疗机构的疫苗来预防麻疹,却更愿意相信打针输液的效果。


这些非理性行为出现的背后,是穷人的拥有的知识有限,无法决定什么是真正有效的治疗?


还是因为穷人的迷信和漏洞百出的信念,让他们离正确的救治越来越远?

实际上,穷人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都处在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的困境之中,不过区别在于,很多东西都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得到的。



我们住在有自来水的房子里,不用想着每天早晨往水里加消毒剂。


下水道自行运转,我们甚至不知道怎样运转的。


我们大都相信医生会尽力为我们服务,公立医院会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让孩子接种疫苗,因为公立学校不接受未接种疫苗的孩子。


我们几乎用不着自己有限的自控及决断能力,而穷人则需要不断运用这种能力。



一个人的带宽是有限的,带宽就是心智资源的容量。


带宽让我们能够运用已知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当带宽不够时,便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自控力。


一个人一旦陷入贫穷,有效带宽便会变窄。


这么说吧,穷人的带宽就像一条常年拥堵的单行道,汽车的尾气乌烟瘴气,暴躁的喇叭声此起彼伏。


在这样一条马路上,不管你开的是劳斯莱斯还是奇瑞QQ,你都只能一边叼着烟,一边不停咒骂。


而普通人的带宽就像是机场的快速通道,一旦需要做出一些重要的决策,就能够拿着vip的特权标识,一路畅行无阻。


如果你能跟踪一个穷人的一天,你会发现,他们比普通人每天要忙得多。


为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他们不得不用拥挤的带宽去处理各种麻烦事儿, “一会这儿有问题,一会儿那里又出了问题” ,穷人就像是消防员,每天都要到处救火:



拎着亮黄色通知的白人男性敲开家门,告知现在要停掉燃气。


食物券因为变更住址的表格审核出了问题,所以没有及时到账。


两个男人闯进了房子,用枪抵住你的脸。


房东一边清点房租一边通知下个月房租要涨价了......


稀缺,不仅会让人入不敷出,不知道如何分配资源,而且会让人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手足无措。


所以穷人不是真的笨,而是因为带宽被其他琐事占据了,所以没办法高速运转,做出正确的判断。


03

生育陷阱:

为什么穷人越生越穷越穷越生?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何以为家》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赞恩出生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一处贫民窟,他的父母是难民贫民,他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6个弟弟妹妹,一家人住在狭窄的房子里。


父母长时间不在家,12岁的赞恩要肩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他白天到杂货店打工,晚上又带着弟弟妹妹在肮脏混乱的街道上吆喝自制饮料。


赞恩有一个妹妹,有一天告诉他自己下面流血了。


赞恩虽然还小,却也意识到那意味着什么,于是告诉妹妹不要把这件事情告诉父母。


一旦告诉了父母,父母肯定会把她卖给可以做她爸爸的人当老婆。


然而纸包不住火,赞恩的妹妹最终还是像商品一样被父母出售给了一个商贩。


在影片的结尾,赞恩决定控告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他。



我们常常以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生得多,开销大,所以导致越来越穷。


但实际上,穷人之所以生的多,恰恰是因为他们穷。


对于穷人来说,生孩子就像买彩票一样,你永远不知道哪张彩票会中奖,他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买,这样中奖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加。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养儿防老”,意思就是儿子会为年迈体弱的父母提供基本的保障。


但穷人和普通人的差别在于,他们不知道究竟哪个孩子有能力为自己提供保障。



04

教育陷阱:

为什么寒门更难出贵子?


薛兆丰在《奇葩说》中曾经分享过一个观念:


去国外留学如果钱不够,你千万不要去洗碗,你借钱都要借钱去读书。因为你一旦开始“洗碗+读书”这样的生活就会恶性循环。


因为你洗碗以后,你的体力是不足以支持你再去念书的。这样你会永远都念不完,你应该把努力放在读书上面,好好读书。



很多成绩优异但家庭贫困的学生,为了赚取生活费和学费,所以同时兼职多份工作,结果在穷忙和体力透支下,不得不申请暂停学业。


寒门更难出贵子,说的就是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个人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换取普通人的起点。


贫穷的父母无法保障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充分的教育,更常见的情况是,他们从中挑选最“聪明”的一个去接受教育。

而这个“幸运儿”也并不会因此人生达到了巅峰。


调研人员在调查时发现, 在印度的学校,7-14岁年龄组的孩子有60%的孩子读不出一个简单的故事。


为什么孩子明明来上了学,却连基本的阅读能力都没有呢?


原因在于,在印度,实行的都是精英教育。


这种教育要求超前的学习能力和全面的教学大纲,而这些对于穷人孩子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们往往被打上差生的标签,从而在自我证实效应下,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而更重要的一点,穷人的父母将教育看成一种彩票而不是安全投资。家长对于孩子能在学校取得好成绩的期望并不高。



《乡下人的悲歌》中,作者J.D.万斯就是一个从白人底层社区走出来的成功人士。


从小,他看着母亲身边的男人一个换一个,那些男人总是和母亲吵个不停,有的时候甚至大打出手。


而她的母亲后来染上了吸毒,工作和收入也不稳定,所以他也很少在学校交到朋友,因为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迫搬家、换学校。


他们社区中的孩子,大部分都中途辍学,要么成为了父母一样的蓝领工人,要么走上了吸毒贩毒的道路。


但作者之所以能够从贫穷的陷阱中走出来,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的祖母从来没有放松对他学习上的要求,她在家里有三项规定:考个好分数、找份好工作,还有 “别他妈偷懒,过来帮我”。


但大多数穷人的父母往往低估了教育的价值, 一方面他们从来没有享受过教育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他们也并不期待孩子能够从教育中获得什么有用的东西。


你会发现一个现象,越是有钱人,越是重视孩子的教育,相反,那些穷人的孩子,在童年则“幸福”得多, “那些穷人的孩子似乎总有玩的时间,他们擅长玩各种各样的游戏。”


社会分层其实早就从早期的教育开始了。


美国加州,有一个排名第一的中学——惠特尼高中,一位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记者休姆斯决定在这所中学卧底一年,后来出版了一本《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样的》。


在书里面,休姆斯提到一个神奇的数字“4”,4小时的睡眠,4杯拿铁,4.0的GPA成绩,这就是惠特尼高中生的日常生活。


而所谓的“快乐教育”是怎样的呢?


一年几次的教师大罢工,老师缺乏责任心,上课大多数时候都是敷衍了事,学生3点就放学了,没事干就在街上混,抽烟喝酒泡妞吸大麻。


如果某一天班里哪个女生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来学校了,那很有可能是被搞大肚子,回家生孩子去了。


而这些“快乐教育”体系下的孩子,是无法打破阶层限制的:


他们要么是去普通州立大学,将来找份普通工作;要么是读两年社区大学,当个护士、秘书、修车技工;还有些高中毕业,“继承父母的衣钵”,当工人、农民、餐厅服务员。


05

金融陷阱:

为什么穷人很难致富?


穷人为什么很难致富?


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疑惑的问题。


按照一个工薪族的收入,每个月除去房租、生活费等费用,还会剩余一笔钱,而这笔钱通常随着时间越变越多。


但是对于穷人来说,储蓄这件事要复杂得多,因为他们存在的问题,不是靠省吃俭用能解决的。


如果你每天只有10元的收入,那么你很难爬出贫穷的陷阱。


因为生活中总有各种各样的开销,一大堆孩子要养,一大笔代缴的账单要付,还有各种各样的麻烦事儿在掏空你的口袋,让你不得不向明天“预支”更多的钱来填补今天的漏洞。


所以你会发现,穷人的钱是一天比一天更少。


《贫穷的本质》中S形曲线图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在曲线图上,P点就是一个临界点。


在这个临界点左边,你没有足够的积累,所以每天入不敷出,越来越贫穷,而在这个临界点右边,你每天都有一定的正向现金流,因此你手里的钱会越来越多。


举个例子来说,印度安得拉邦贡土尔市有一个收破烂的穷人,他因为没有足够的钱购买一辆推车的钱,所以不得不从为数不多的收入里拿出一大部分去支付推车的日租金。


而这笔租金如果省下来,不出几个星期,就可以买一辆崭新的推车了。


当时,帕德马贾·蕾迪是印度一家小额信贷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听了收破烂的人的故事之后,她决定借钱给他。


而这个收破烂的人用这笔借款还清了欠款,买了推车之后,很快便发达起来了。


这个故事里收破烂的这个穷人本应待在P点左边的穷人陷阱中,却因为一笔借款而成功从贫穷陷阱中走了出来。


既然如此,为什么那些穷人不都去借钱,购买生产资料,摆脱贫穷的陷阱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银行不肯借钱给他们,而唯一肯借钱给他们的人只有民间的放贷机构,而他们的利率又高的惊人,即便穷人赚的钱比以前多了,因为高额的利息,使得留在手里的钱并没有太多增长。


那么为什么穷人借贷利率如此之高呢?


原因有两点,一点是穷人欠钱不还的概率更高,所以放贷人往往通过更高的利息来抵消违约的损失。


第二点就是,放贷的人为了确保穷人能够还钱,必须对他们进行更为细致的监督,而这又进一步增加了贷款成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