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蓝象资本
蓝象资本是专注于“教育+”领域的天使基金,每年推出3期“蓝象营”加速计划,按3%的比例筛选创业项目录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T中文网  ·  《封神》展现的是何种民族心理? ·  9 小时前  
中欧商业评论  ·  西门子管理学院:赋能员工成长,驱动企业战略落地 ·  15 小时前  
FT中文网  ·  “米莱经济学”能否破解“拉美陷阱”?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蓝象资本

【蓝象荐读】摩拜胡玮炜:3年创业,收获2条跃迁式成长规律

蓝象资本  · 公众号  ·  · 2018-04-08 07:40

正文


分享人:宁柏宇


摩拜是当下创业历程的浓缩案例,三年时间从想法到被小巨头美团并购,是这个日益加速时代在创投领域的投射。


摩拜被并购的所有利益相关方中, 创始人胡玮炜很明显是最不明星那一个, 不是手握重金的收购方,不是成功企业家转型的天使投资人,不是明星案例等身的投资人,也不是明星创业项目的前任高管。


为什么是胡玮炜站在了风口浪尖? 今天的文章试图抽离出两条个人跃迁式成长背后的规律。


1、人的持续成长要基于点线,借助面体。


以教育服务行业为例,踏实做好教师,了解客户需求,此为点,优秀教师收获高课酬;踏实做好教学管理,了解产品,做好业务,此为线,优秀管理者收获优秀公司的高收益;追随创始人,参与教育创业,完整提供产品或服务,此为面,优秀创始团队收获公司价值增值;抓住行业升级机会,主导教育创业,为中国和世界提供更优质或者更便宜的教育供应链,此为体,优秀创业者提前收获资本市场所带来的未来收益。


2、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


做人生关键选择时,比如决定纵身一跃创业或加入创业团队那一刻,内心的声音比功利的算计最重要。蓝象积累了大量教育行业资源,有非常多的教育创业赛道虚位以待,期待优秀创业者、创业合伙人和高管。我在为蓝象投资的项目物色人才时,最关心的还是这个人热情的来源。创业维艰,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所从事的事情才能抵御创业过程中的各种挫折和创业小成时的各种外界诱惑。


焦虑的最大原因是不自知:不清楚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陷入无穷无尽的相互比较中无法自拔。


小长假是放空自己,跳出画面看画来思考自己前进方向的最佳时段,粥左罗这篇胡玮炜成长观察,值得节日细品!



作者 l 粥左罗

来源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2018年4月3日晚,摩拜就美团收购案举办股东会议,最终确定美团以35%美团点评股权(11亿美元)、65%的现金(16亿美元),共计 27 亿美元全资收购摩拜单车。


A、B 轮投资人及创始团队,共计套现7.5亿美元现金。


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即便套现没有市场传言的15亿、9亿之多,数亿现金也是有的,毕竟她占股权比例超过8%。



不管这样的结局,是不是胡玮炜内心想要的,她都已经一夜暴富,实现财务自由了。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也表示:从企业来讲的话,很多创业公司,可能3年刚刚把商业模式想清楚,团队呢第一轮淘汰完成,刚开始跑,但对摩拜来说,好像3年走完了一辈子的路。


摩拜在资本助推下的崛起速度之快,胡玮炜实现财务自由的速度之快,都导致收购新闻爆出后,最火的不是那些财经评论,而是一篇制造焦虑的文章,大意是说,摩拜创始人套现 XX 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我看了那篇文章,更多的是情绪。冷静下来后,我想跟你分享一下,我从胡玮炜身上看到2条人生潜规则。


01

普通人喜欢在一个点上勤勤恳恳

聪明人知道要借助面和体的崛起


胡玮炜,1982年出生于浙江东阳。


2004 年,胡玮炜毕业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一家三本的独立学院,此后做了十年汽车记者,先后任职《每日经济新闻》《新京报》《商业价值》《极客公园》等。


据报道,胡玮炜第一份工作,是做汽车记者,月薪只有3000元,除去房租和日常开销所剩无几。此后也涨薪不大,当时的传统媒体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做了10年月薪不过破万。


看到这里,你其实能发现一个明显的对比:


2004年——2014年,十年月薪破万。

2015年——2018年,三年套现数亿。


发生了什么变化?胡玮炜干活更拼命了么,她怎么拼一天不过24小时吧。她也不可能在 2014 年发生基因突变成为天才了吧。


其实,很简单,她恰巧站在了时代风口上。当一个平台型机会出现时,数以万计的资本机构会把你捧上天。



这背后其实是一条人生潜规则——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对这个时代点、线、面、体的机会判断和选择。


梁宁在她的产品课里举过一个例子。


有一对双胞胎,在2010年一起大学毕业,一个加入腾讯,一个进入报社。


7年之后,去腾讯的那位已经是年薪百万,而且满街都是挖他的猎头。投资人也在挖他,只要出来创业就给钱。去报社的那位,因为报社沉沦了,他曾经寄托理想的整个产业都没有了,一切都需要重来。


这里不是说双胞胎的素质或者能力有多大差异,也不是说他们分别跟随的领导的能力或者个人操守有问题。核心问题是这两个单位所附着的经济体,一个在快速崛起,一个在快速崩溃。


关于点线面体,梁宁讲的实在太好,我就不再赘述,这个部分我就直接引用她的理论:


「你努力工作的工资收益,远远不如2013年以前买了腾讯的股票,或者2010年以前买了北上广的房子。


为什么?因为你再努力工作,你还是一个点。一个月或一年的工资,只是一个点的努力成果。


但是腾讯股票与北上广房子的收益,是因为这个点附着于一个快速崛起的经济体,这是一个线性周期的结果。


所以,普通人和富人的区别是什么?


普通人勤恳努力、斤斤计较, 他在意的是每一个当下的点,而任何一个点都不会产生过多的收益。


如果要成为中产,至少要获得一次线性周期的收益。 比如持有腾讯股票10年,什么都不用干,10万变1000万。


那么如何成为富人呢? 就要借助面和体的崛起。 你在做选择的时候,要看到你切入的点是在一条什么样的线上,这条线在一个什么样的面上,以及这个面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体上。」


所以,当你羡慕胡玮炜时,当你一听到别人实现财务自由而焦虑时,你先问自己,目前你所在的点上,先不说自己的能力,你先看有没有可能年入百万、千万、财务自由?


很多人在其所处的点上,是根本连这个可能都没有的,如果连可能都没有,你还焦虑什么?


好好赚你的八千月薪就好了, 人最傻不就是为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而焦虑么?


所以,如果你真有心想有大发展,别干着急干焦虑,没有用。你先对自己所处的点,和这个时代发展大环境分别做一番考量,研究一下自己如果向有势能的线、面、体上有节奏、有规划的迁移。


等有那个可能了,你再焦虑不晚。


02

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


摩拜单车收购新闻曝出后,吴晓波放出了他在2018年春节前对胡玮炜的采访。


我认真看了,发现了一些细节。


吴晓波问她喜欢北京么, 结果胡玮炜说:非常喜欢!


吴晓波有点惊讶,胡玮炜解释说:我觉得它特别庞杂又无序,就是什么可能性都有,而且各种各样的人都很有意思。


2004年,胡玮玮一个人拖着一个拉杆箱就来北京了,记者一做就是10年。


吴晓波问她喜欢做记者么,胡玮玮又说:非常喜欢!


她觉得做记者非常好玩,在初高中的时候就想做记者。那时候她想做一个主持正义的记者,后来长大后发现,寻求真相比主持正义更重要,但不管怎样,她喜欢做记者,也一直在做记者。


再后来,她不再满足于当一个旁观者,“我好想去试一试,如果我自己去做的话会是什么样。”


胡玮炜说:“其实我不是一个特别有野心和企图心的人,但是我是那种——如果我心里有一个想法,它就像种下了一颗种子,然后它就会不断地发芽,如果我不去做的话,我可能会不能接受。所以我就一直不停地去 push 自己做这件事情。”



大概在2013年年初的时候,她去了一次拉斯维加斯,在那里她看到了很多很多汽车公司的展出。当时她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那就是未来汽车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拉斯维加斯之行让她颇受冲击,更多的是启发,人与汽车的交互,汽车与汽车的交互,以及未来的交通出行。回来以后她跟当时的老板说,未来出行行业肯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她想做一个关于汽车和科技的小栏目,她来负责。


但她最后没有说服老板,干脆就辞职出来自己做了一家公司,叫极客汽车。



2015年做摩拜单车也是这样。


“有两次,一次在杭州,一次在瑞典的哥德堡,我都看到了公共自行车停在路边。两次都是靠近傍晚的时候。我就想,其实在城市里面骑车去游荡还是非常舒服的,我就使劲地想知道我该怎么来租这个车。我不知道去哪里办卡,也不知道去哪里交押金。那个硬件的小亭子,我用信用卡塞了半天也不能解决。”

胡玮炜说,移动互联网支付已经那么方便了,为什么一辆自行车我却骑不了?那时候,做一辆随骑随停的自行车的种子已经在她心里生根发芽。

直到有一天,她跟一群工业设计师和一些投资人坐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当时她的天使投资人突然说了一句话:“哎,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做共享单车呢?用手机扫描开锁那种。”


“我当时就立刻被击中了,所以我当时就说我要做这个,我们可以做这个。”胡玮炜很激动。


最初,胡玮炜没想过她会来领导这个项目,但身边的那些工业设计师后来就不断地在论证说这个有多难:会被偷走,不知道应该布在什么地方……反正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出来,最后他们就退出了。


最后只有胡玮炜愿意来做这个,她就变成了这个项目的创始人。



以上各个节点,我都没有看到这个 80 后女孩是在冲着钱做选择。


相反,她一次又一次说的是:我非常喜欢!我很喜欢!我被这个东西击中了!


因此她接受吴晓波的采访里,不经意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最深刻,她说: 我做的事情,一直都是我当下最喜欢做的事情。


这就是我今天想说的第二条人生潜规则—— 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


商业逻辑是现实的、冰冷的、功利的,如果你的人生每一步都要去算计点线面体的机会,你的人生会怎样?或许你会赚到钱,也许你会成为没有情感的机器。


商业是以利润、财富为中心,人生是以意义、价值为中心。商业并非人生的全部,你死的时候大概不会拿出一个小本本算一下你这辈子赚取了多少利润。


梁宁讲过一个她自己的故事,2016年时她差点和一个投资界大佬一起做一个母基金,折腾了近一年,连第一笔钱都筹齐了,最后她放弃了。


他们俩人做母基金,肯定是符合点线面体的好选择,加上两个人的资源,很有机会做好做大。但是因为母基金周期较长,至少10年,她和那个大佬不算至情至性,也没有共同信仰,只有共同利益。梁宁认为,自己无法在这样一个关系里,去面对未来 10 年的不确定性。


世界是多维的,到处是此起披伏的点线面体,各种机会呈现出的就是各种变幻,各种不确定。你会因为对机会和利益的判断,在各种不确定中坚持多久呢?


因此,商业逻辑固然重要,但它不能替代人生逻辑。



我们依然要去追寻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内心确定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人,终究要去做自己喜欢的,才行。一个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热情所在,走上了自己的道路,他会变成时间的朋友,最终他得到的,也远比逼着自己去做那些不喜欢的事,更好更多。


所以,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去追风口,不一定每个人都要成为胡玮炜,胡玮炜也不是奔着实现财务自由去做的摩拜。


最后强烈推荐你看下, 胡玮炜这个演讲视频

胡玮炜,一席第429位讲者



推荐阅读


01

【蓝象六期入伙会】以终为始,做创业者的教育合伙人

02

【蓝象访谈】创业是颠覆式创新,先有质变才有量变 | 象样创始人



—END—


如果你正在教育领域进行早期创业,或对教育创业很感兴趣, 欢迎找到专注研究你所在细分赛道的蓝象资本投资经理好好聊一聊:


蓝象资本投资团队


资偏好:

to B 领域教育信息化/ 教育+小程序/教育 SaaS

微信: wangkk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