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家庭用药杂志
《家庭用药》是一本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市药理学会主办的医药健康类科普杂志,创刊于2001年,以求医问药、防病治病、保健养生为主要内容,为读者提供丰富信息和权威指导!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药渡  ·  好书推荐 | ... ·  昨天  
荆门市场监管  ·  立案调查!这些药品不合规→ ·  15 小时前  
医药经济报  ·  e药房 | ... ·  3 天前  
晋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永和所多举措保障药品价格市场稳定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家庭用药杂志

为何糖尿病“盯上”年轻人?每两个成人就有一个不是患有糖尿病,就是在患糖尿病的路上

家庭用药杂志  · 公众号  · 药品  · 2019-11-14 13:59

正文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是中老年人一直关注的,但其实,近年来的趋势是,糖尿病越来越盯上年轻人。


根据国内最新调查显示,在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中,患糖尿病和处于糖尿病前期人群比例已近半数。


简单来说, 每两个成年人里就有一个人不是已患有糖尿病,就是正走在通往糖尿病的路上



朱大龙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教授

柳辉艳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1型2型,你分得清吗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也分不同类型,一般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四类。对老百姓来说,这可能只是个名称分别,其实在治疗上,差异是非常大的。


1型糖尿病很多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由于胰岛功能绝对不足,所以合理使用胰岛素是必不可少的;


而2型糖尿病,通俗来说就是个代谢病,患者通常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相对不足两种情况,所以治疗上会有更多的选择,比如生活方式的调整,口服降糖药物的应用,当然还有胰岛素的使用。


所以,如果分型不清,治疗不当,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以往,1型糖尿病多数在年轻人身上出现,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年龄都比较大。可近年来小胖子越来越多,有些小患者十几岁就患上2型糖尿病,二三十岁的患者也不在少数。分清类别,针对治疗才有效。

各方因素成糖尿病“推手”


糖尿病患者的年轻化,除了肥胖,可能还有外在环境的因素,也可能与社会环境的因素有关。


如环境污染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特别是许多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患病率都可能带来影响。


此外,精神紧张也会变成糖尿病“推手”。


有些年轻人不抽烟不喝酒,且无糖尿病家族史,却被诊断为糖尿病,其中很多人都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而这部分人正渐渐发展为糖尿病患者的主力军。


更令人忧虑的是,早发型糖尿病患者的情况往往更复杂。因为这类患者的代谢危险因素控制较差,而且接受有利于器官保护的药物治疗者较少。但是,他们的病程却更长,将要面对的问题较多。

你还需要知道这些“糖知识”


如果你是高危人群,建议每年检查一次  在现实中,许多人都是等到已经出现了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症状,才会想起来去医院检查,此时往往为时已晚。


其实,虽然大家对于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很是熟悉,但等到出现这种症状的时候,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所以对于一些高危人群来说,每年做一次血糖相关检查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你有糖尿病,血脂也一定要管好。


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包括大血管病变与微血管病变两个部分。前者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些心脏大血管病变,而后者则多见于肾脏、眼底或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可以说,前者直接可能致死,而后者可能致残。


目前在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病例中,75%都与心脏大血管病变有关,患者大多是被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夺去生命。


而这些患者在血糖存在问题的同时,往往也伴有脂质代谢的异常。对于这些患者来说,要降低死亡风险,不仅需要控制血糖,同时也要对血脂紊乱进行调整。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除了将血糖控制好,同时也需针对其他的代谢紊乱进行调整,将并发症风险最大限度降低,那么患者的预期寿命和健康人群之间就不会有太大差异。


换句话说,只要接受医生的规范治疗,控制到位,糖尿病的致残、致死结局是可以避免的。



转发分享一次,小编工资涨八毛

关爱小编,人人有责


“退热贴”骗了多少中国父母!国内外指南从来没有承认过

很多家长对流感不以为然,其实孩子可能患多种严重并发症!

卖鱼老板自己都不吃的4种鱼,你还在吃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