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周刊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单读  ·  如果风来了,就要抓住它 ·  6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在烟雨江南中,闪耀的东西方艺术之光 ·  4 天前  
新周刊  ·  不热门的“旅行地”,为什么迷人? ·  5 天前  
真实故事计划  ·  被痛经遮蔽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周刊

从清华法学院毕业,她拍了一部走心的女性电影

新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4-12-09 20:39

正文





















从清华大学法学院毕业,到成为导演,李冉没有追寻既定的“成功道路”,她走出了一条冲破常规的文艺之路。

作者 | 段志飞
编辑 | 钟毅
题图 | 《盛极一时的爱情》


第一次见到李冉,是在2023年平遥电影节入围影片《盛极一时的爱情》的新闻发布会上。干练的表达、严谨的逻辑、精准的语言,与她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形象如出一辙。而彼时作为导演的她,也仿佛一个“辩护人”,在电影的“法庭”上,一本正经地为她的作品陈述一二。

“与绝大多数80后、90后一样,主流生活曾经是我的人生目标,但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都能感受到某种冲动,去冲出生活的桎梏,重新找回人生的渴望。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反映我的生活体验……”

(图/《盛极一时的爱情》海报)


影展闭幕之后,记者与李冉约在了由古城旧厂房改造的展厅里,与她一起来的还有女主演梁翠珊。正要开始进行采访的时候,展厅里的灯却熄了一半。

“咱们要不换个地方?”

“就这吧,挺好的。”李冉说。或许昏暗的环境更适合交谈,她的脸上也多了一份尘埃落定之后的松弛,与“辩护人”李冉相比,导演李冉倒是显得自在些。“其实电影在国内首映,我们都挺紧张的,因为不确定有多少观众会喜欢,尽管来之前就有了心理准备。”

在笔者看来,电影创作大多数都与作者本人的经历和体验有关,李冉也不例外。她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凝练到剧本上,再加上梁翠珊对剧中人物的演绎,二者缺一不可,最终呈现出来这样一部细腻、真实、聚焦当代女性困境与选择的现实主义电影——同时作为导演与演员两人的长片处女作,实在难得。

当然,这些经过阐述的语言,不外乎涵盖了一部电影的整体面貌,但不是全部,以至于应邀一同参与访谈的“迷影选择荣誉”评委AG(沈仲旻),也表达了她对这部电影的喜爱,“亲密关系刻画得非常细节”“我心目中的最佳女主角”。

这既是对演员的认可,也是对导演的肯定。

人生还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吗?

电影《盛极一时的爱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女主人公蜀乔,在远赴欧洲进修期间,爱上了一位旅居海外的中国戏剧导演。这位30岁的年轻女人,不仅在中国有自己的未婚夫,还有着体面的中产生活,她不得不面临情感的抉择,这同时也是对自己人生的抉择。

(图/《盛极一时的爱情》)


“如果什么都是规划,那么规划什么也不是。”这是电影里蜀乔的一句台词,也是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中的著名理论。据李冉的描述,这部电影具有自己强烈的个人色彩,蜀乔的身上其实也有她的影子。

早年间,李冉还在清华大学法学院读本科的时候,就曾因为兴趣选修过城市规划的课程。在她看来,后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对社会、文化问题都表现出普遍和深入的关注,“规划”实际上研究的就是“不确定性”。而这样的经验在她的剧本里,也成功锚定了蜀乔的大学讲师身份。

2012年,李冉本科毕业后,进入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攻读国际法硕士。由于从小就对电影情有独钟,她在留学期间自然而然地迷上了欧洲独立电影。据她回忆,对于每周三四场的电影放映活动,无论是大师经典还是冷门邪典,她几乎一部也不会错过。

“如果不是本科毕业后的这次出国机会,我的人生或许会像我的同学一样,回国之后有一份稳定的法律工作,过着‘确定’的生活。”在李冉看来,欧洲的经历让她对理想、家庭和人生规划有了新的认识,也让她开始正视自己对电影的热爱。慢慢地,李冉开始意识到自己也渴望成为一名电影人。

2015年,李冉从阿姆斯特丹大学国际法学院毕业后,放弃了原本的职业规划,来到捷克布拉格电影学院深造,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片《露西亚》,其在国内外电影节上获得了许多奖项,这给了她莫大的鼓励。

(图/《露西亚》海报)


在创作“蜀乔”这样一个角色之前,李冉有一阵子回国后,正准备开启新的人生阶段,可她发现自己在国内的朋友和同学都过着稳定、舒适的中产生活,尤其是有了家庭和孩子的女性。从聊天中,李冉感受到她们身上有种想要去突破一切的冲动,只是碍于拥有的太多而无法轻易地迈出去。

“无论到什么年龄阶段,人生还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吗?”这是蜀乔的困惑,同时,这样的困惑也时常令李冉着迷——人在最后做出选择之前内心的那种暗流涌动,是她想要去表达的核心。事实上,在李冉从一个法学硕士成为一个电影导演之前,她与电影“暧昧”了10多年之久,如今能够大大方方地与电影“相爱”,于她而言是最理想的状态。

“拍电影或许会给我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但唯一确定的是,电影能够让我为之付出终生,我得习惯与不确定共存。”李冉说。

电影从来都不是一种“确定”的艺术 

“我现在回想起来,当初要不是找到了她,这部电影不一定会拍。”看上去很笃定的李冉,面对记者的盘剥,终于吐露了她曾经的犹豫与担忧。

梁翠珊饰演蜀乔。(图/《盛极一时的爱情》)


“其实每一次挑选演员之前,我对自己的剧本和人物,都没有足够的自信,刚写完剧本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比较焦虑,害怕选不到合适的女主。”李冉说,许多“强剧情”的电影更基于文本,演员只需要完成角色分内的任务,而她的电影更基于呈现,也就是剧情要为演员服务,作品的完整与否,取决于人物是否成立。在李冉看来,如何让表演本身成为全片最大的特点,是最重要的事情。

“想要还原人物的真实,需要演员的身上有一种‘钝感’,电影从来都不是一种‘确定’的艺术。”为了追求这个目标,李冉花钱找了选角团队,收到了不少的投递,其中也不乏很多知名演员。不过李冉告诉她的团队,只接受愿意来现场参加试镜的演员。

“我试镜的时候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跟演员聊天,试题上只有两行字,写着年龄和社会关系,全靠即兴。”李冉喜欢自然、真实的表演,然而在她看来,许多演员为了与导演想要的角色贴近,会提前做很多功课,和他们聊天的时候,角色被分析得非常透彻,一旦试戏就又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子。找到“专业的素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导演李冉。(图/受访者供图)

“蜀乔是谦逊、平和地融入主流社会,而当她在爱情的邂逅中逐渐变成另一个自己的时候,才有打动人的力量。”李冉回忆道,“当翠翠(梁翠珊)来到选角现场试戏的时候,我立刻就被她征服了,我需要一张新面孔来赋予这个角色以生命。”

严格的导演,加上严格的选角团队,最终也没能难倒梁翠珊。在她看来,蜀乔是一个“勇敢”的女性,这也是最打动她的地方,“我很喜欢即兴的表演,所以其实并没有想太多,而是用身体的本能去共情”。

实际上,稍微了解一下梁翠珊的经历,就会发现并不简单。她曾经师从法国小丑表演大师菲利普·高利埃(Philippe Gaulier)。非传统戏剧的表演方式,更加需要演员有很强的即兴能力,好随时应对观众的喜怒哀乐。后来,最让李冉意想不到的是,自己一眼就认定的女主,竟然是街舞大赛的battle冠军,那是另一种纯粹用肢体表达情绪的“修炼”。

“‘确定’的表演,或许是一种表达角色、有效外化的方式,内心活动是无法视觉化的,更不可能用语言或旁白来呈现,不过通过氛围和动作,也可以传递情绪,这样的时候,越放空反而会越自然。”梁翠珊说,“当然,放空并不代表完全放飞自我,否则过犹不及。”

据李冉回忆,在后来的电影摄制过程中经历过不少困难,然而,支撑她坚持下去的核心动力,就是知道自己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演员,这给了她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只要不放弃,宇宙规律就还在

在电影《盛极一时的爱情》最后一个片段里,蜀乔离开了“过去”的生活,与她的恋人一同前往布拉格,男友趁她睡着,中途下了大巴,离开了她。蜀乔靠在车窗上没有醒,大巴从一片迷雾里驶出,这时,一缕阳光洒在她的脸上。电影到这儿便结束了。

影评人AG(沈仲旻)描述自己看到这里的时候,被那种诗意、克制、绵长的意境深深地击中了。在她看来,一部电影不一定非要展现完整的因果,人生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电影也可以呈现在下一个大的转折发生之前所有那些潜在的变化。

(图/《盛极一时的爱情》)


“人生的剧本每时每刻都在反转,即便你选择静止,你也要被动接受变化,当然,你也可以创造变化。”这是李冉在剧本中为蜀乔写的一段话,只不过借着男友的口说了出来。这段话既是写给蜀乔的,也是写给她自己的。

“我不喜欢圆满的结局,生活是一个持续不断向前的过程,时刻都是有希望的。”对李冉来说,生活与电影是一种互相“取长补短”的关系,她把生活中的感悟放在电影里,同时也在拍电影的过程中一点点地补全自己。

采访的时候,李冉坦言自己对一切的要求都很高,梁翠珊下意识补了一句“是非常高”,以至于李冉把自己在电影学院时找老师借设备遭到嫌弃的糗事说了出来——之所以被嫌弃,是因为她要事无巨细地检查很多东西,以避免“不确定”的事故发生。

从心理学上看,万事俱备的另一面,总是安全感的缺失,事实也确实给李冉上了一课。在2020年肆虐全球的疫情中,她带着演员横跨中国北京和捷克布拉格,面对随时降临的停机风险,经历了无数次的提心吊胆和惊喜意外之后,李冉反倒释然了。

“或许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哪怕准备得再缜密,也会有预测不到的事情发生。”对李冉来说,拍电影让她坦然接受了“不确定”,无论是对蜀乔做出选择之后的“不确定”,还是对自己的人生走向电影导演之后的“不确定”,都变得更加“清晰了”。

“有时候做出选择、付出努力之后,具体会到达什么样的程度,谁也不得而知,但是当你不放弃的时候,宇宙的规律还是在的。你勇敢地迈出去,做得更多一点,相信命运之神、电影之神迟早都会来的。”李冉说。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第647期,原文标题《导演李冉:习惯与“不确定”共处》)

运营:小野;排版:方糕

读完点个【在看】👇